二十四節(jié)氣:宋代清明習俗

字號:

清明上墳
    宋代江南詩派的重要人物高菊澗在《清明》一詩中就形象地描述了宋人清明上墳的情形: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由此可見,寒食、清明節(jié)既是家家上墳、人人掃墓之日,同時又是生者相聚,親友相會之時。
    清明美食
    在節(jié)日中,飲酒是不受限制的。此時的酒,是悼念的酒、祭奠的酒、思念的酒。人們除了在“江頭吃飲,踐踏青草”外,還在“芳樹之下,園圃之內,羅列杯盤,互相酬勸”。人們在節(jié)日中歡飲美酒,吃著節(jié)日美食,悠閑而自在。
    據(jù)說,大文豪蘇東坡在徐州任職期間,特別喜食馓子,他在《寒具詩》中寫道:
    纖手搓成玉數(shù)尋,
    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無輕重,
    壓扁佳人纏臂金。
    由詩中足見馓子受歡迎的程度。自古文人總是借物抒懷,蘇東坡在《次韻孔毅父集古人句見贈五首》其二中生動地描繪了宋代人在清明節(jié)吃五侯鯖的感受。
    紫駝之峰人莫識, 雜以雞豚真可惜。
    今君坐致五侯鯖, 盡是猩唇與熊白。
    路傍拾得半段槍, 何必開爐鑄予戟。
    用之如何在我耳, 入手當令君喪魄。
    清明節(jié)插柳
    清明節(jié)插柳是自古有之的傳統(tǒng)習俗,到了宋代仍在沿襲。蘇東坡在《詠柳》一詩中說道:
    長恨漫天柳絮輕,
    只將飛舞逐清明。
    宋代詩人方岳在《柳》一詩中亦有這樣的詩句:
    粥香餳白清明近,
    斗挽柔條插畫檐。
    此外,宋代詞人晏殊、晏幾道、柳永、方千里、陳允平、周邦彥、吳文英等也有寒食節(jié)詠柳的不俗之作,如晏幾道《浣溪沙·柳》詞道:
    二月風和到碧城,萬條千縷綠相迎,舞煙弄日過清明。
    妝鏡巧眉偷葉樣,歌臺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無情。
    北宋詞人、婉約派創(chuàng)始人柳永的《玉樓春·柳》詞為:
    黃金萬縷風牽細,寒食初頭春有味,殢煙尤雨索春饒,一日三眠夸得意。
    章街隋岸歡游地,高拂樓臺低映水,楚王空待學風流,餓損宮腰終不似。
    清明饋宴
    每年的清明節(jié),皇宮內依然要舉行清明饋宴等娛樂活動。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有幸參加在禁苑內皇帝寒食饋宴,有感而作《三日赴宴口占》,詩寫道:
    九門寒食多游騎,三月春陰正養(yǎng)花。
    共喜流觴修故事,自憐雙鬢惜年華。
    可見,當時能享受朝廷饋宴之邀,實屬幸事。而宋政府對清明節(jié)的假期也有了相關規(guī)定。如,對產(chǎn)鹽區(qū)的居民有特別規(guī)定。
    寒食禁火
    據(jù)《食貨志》記載:1008年,就是大中祥符元年,下詔瀘州南井灶戶,遇正、至、寒食,各給3天假。
    南宋時期,清明實行禁火規(guī)定。詞人畫家周密在其《癸辛雜識》中,就記載了一段關于寒食節(jié)官家查處百姓對禁火執(zhí)行情況的詳實故事。
    《癸辛雜識》中講道:
    綿上火禁,平常年月要禁火七天,喪亂之年則禁火三日。
    寒食這一天,鄉(xiāng)里的社長一伙要挨家戶用雞毛查撥各家灶灰,一旦雞毛稍焦卷,說明這家沒禁火,就要罰香紙錢。特殊有病及年老不能吃冷食者,要么認罰,要么就到介公廟求神卜卦。卜到吉卦,就可以燃用木炭,如卜到不吉,則寧讓死也不讓用火。百姓無奈,大冷天想吃點熱東西,或者把食物放在太陽下,或者把食器埋藏在羊馬糞窖中,以求保暖。
    到了宋代后期,寒食節(jié)禁火的規(guī)矩就不那么嚴格了。一些地方的民眾有在寒食節(jié)燒紙錢的,也有改在清明節(jié)取新火以后再去掃墓。
    所以,過寒食節(jié)的習俗只在少數(shù)地方還保留著。由于寒食及禁火禁煙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一些不方便,一些地方過寒食節(jié)也只是清明節(jié)前的一天時間,有的地方甚至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都不分了。
    發(fā)展到后來,寒食節(jié)已經(jīng)完全被清明節(jié)取代。清明節(jié)假日期間掃墓、踏青、蕩秋千等,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清明飲茶
    宋代,清明飲食習俗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詩人楊萬里《送新茶李圣俞郎中》詩道:
    細瀉谷簾珠顆露,打成寒食杏花餳。
    金代詩人元好問的《茗飲》說道:
    槐火石泉寒食后,鬢絲禪榻落花前。
    一甌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
    由此可見,飲茶這一習俗在宋代也是長興不衰。除了清明飲茶,在宋代秋千已成為專供婦女玩耍的游戲,人們蕩秋千是為了練習輕捷和矯健的能力。
    清明節(jié)蕩秋千
    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后世朝廷便把清明節(jié)定為秋千節(jié),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由此可見,蕩秋千已成為上自宮廷下至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健康娛樂活動。
    清明節(jié)吃青精飯
    除了上述清明娛樂習俗,清明最重要的飲食習俗就是吃青精飯。
    青精飯也叫烏米飯,是江蘇省的點心,是以烏飯樹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當?shù)鼐用窈彻?jié)的重要食品之一。
    主要是為滋補身體,祭祀祖先,相傳為道家所創(chuàng)。
    青精飯原本是民間食品,早在唐代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唐代詩人杜甫在《贈李白》中就有“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的詩句。全詩如下: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膻腥,蔬食每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
    這是杜甫贈李白最早的一首詩。
    天寶年間,杜甫在東都洛陽遇到由翰林供奉被放的李白,作此詩向他傾訴自己在大都市厭倦了投機鉆營,也吃不慣朱門酒肉;他想學仙求道,像道家那樣食用青精飯以延年益壽。但煉丹也得要大把銀子,學仙也學不成。哪如你李翰林是金門才彥,脫身俗務,不事權貴,整日在山林里采藥尋仙。
    在江蘇宜興、溧陽、金壇、南京和皖南一帶的農(nóng)村,每逢農(nóng)歷的四月初八,多數(shù)人家都會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食用,清明節(jié)吃烏米飯也就逐漸形成習俗。
    制作青精飯主要是用南燭木,南燭木也名“黑飯草”。青精飯的具體制作方法是采用南燭木的枝葉,搗成汁,用汁浸米,再蒸飯,曬干。
    關于“南燭木”,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有記載:
    南燭草木,記傳、《本草》所說多端,多少有識者。為其作青精飯,色黑,乃誤用烏柏為之,全非也。此木類也,又似草類,故謂之南燭草木,今人謂之南天燭者是也。
    南人多植于延檻之間,莖如蒴藋,有節(jié);高三四尺,廬山有盈丈者。葉微似楝而小。至秋則實赤如丹。南方至多。
    此外,古文獻中也有關于“南燭”的描述:
    南燭產(chǎn)羅浮高處,初生三四年狀若菘,漸似梔
    子,二三十年成大株,蓋木而似草者也。葉似茗而圓厚,冬夏常青,枝莖微紫。
    大者高四五丈,肥脆易折。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昔朱靈芝真人,以其葉兼白粳米,九蒸暴之,為青精飯,常服,人稱青精先生。
    今蘇羅謠人每以社日為青精飯相餉,師其法。蘇羅乃羅浮最深處。予詩:“社日家家南燭飯,青精遺法在蘇羅。”
    青精飯的制作方法古今不一。有的先將米蒸熟、曬干,再浸烏飯樹葉汁,復蒸復曬九次,所謂“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堅硬,可久貯遠攜,用沸水泡食。
    后來,在江南一帶,青精飯是清明當天做當天吃,不“九蒸九曝”。具體做法是:初夏采烏飯樹葉洗凈,舂爛加少許浸泡米,待米呈墨綠色撈出略晾;再將青汁入鍋煮沸,投米下鍋煮飯,熟后飯色青綠,氣味清香。
    青精飯之所以被稱為“烏飯”,是因其用烏飯樹的汁做配料。烏飯樹屬于杜鵑花科,一種常綠灌木,在我國的南北各地均有野生,在江淮一帶每到寒食節(jié),人們便采樹葉煮成烏飯。
    青精飯在一些地區(qū)還被用作清明節(jié)的供品。這個風俗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晉文公的臣子介之推。為紀念介之推,晉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以后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ji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另一種說法認為寒食節(jié)源于周代的禁火舊制。當時有逢季改火的習慣。春末出火,在這之前告誡人們禁止生火,要吃冷食。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專述了宋人山家飲饌,第一條就是“青精飯”。林洪提供了兩種說法:
    青精飯首者,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燭木,今名黑飯草。即青精也。采枝葉搗汁,浸米,蒸飯暴干,堅而碧色。久服益顏延年。
    仙方又有青精石飯,世未知石為何也。按《本草》:用赤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越三日,搗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可不饑。是知石即石脂也。
    二法皆有據(jù),第以山居供客,則當用前法;如欲效子房辟谷,當用后法。
    可知前一種是南燭木汁液浸米,蒸曝而成;后一種指叫青精的石頭做成的飯。明代楊慎《升庵詩話》也有“青精飯”一條,指前者:
    青精草,一名南天燭,又為“墨飯草”,以其可染黑飯也,道家謂之青精飯,故《仙經(jīng)》謂此道:
    服草木之正,氣與神通。食青燭之津,命不復隕。
    “青精飯”本為道士所創(chuàng),后被佛教居士所接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
    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釋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
    青精飯古今做法不一,古代需九蒸九曝,可久貯遠攜,后來南方仍有此種小吃,只需將烏飯樹汁液入鍋煮米即可,米粒青瑩,氣味清香。
    除了吃青精飯習俗,人們在寒食節(jié)也食各種花粥,最典型的要數(shù)梅花粥。宋人楊萬里有《寒食梅粥》詩為證:
    才看臘后得春饒,愁見風前作雪飄。
    脫蕊收將熬粥吃,落英仍好當香燒。
    可見,清明節(jié)的飲食習俗是隨著年代的變遷而越發(fā)多樣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