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家公務員申論熱點:國產片零入圍的“冷啟示”

字號:


    
  • 成公不等待 決勝國考就現(xiàn)在!2017年國家公務員課程火熱開售中>>

  •     【背景鏈接】
        在剛剛閉幕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華語電影零入圍,近20年來首次無緣主競賽單元。其實這也不算大新聞,在今年5月的戛納電影節(jié)上,華語電影也交了“白卷”,創(chuàng)下24年來華語片在戛納的差戰(zhàn)績。
        考慮到中國電影在威尼斯的風光往事,這樣的“遇冷”還是讓人唏噓。2005年至2007年實現(xiàn)了華語電影人“金獅獎”的三連冠,讓世界影壇都為之一震。如今,連角逐大獎的資格都沒拿下,相比之下的確有點讓人汗顏。
        【分析】
        國際賽場上的低迷,值得反思的首先是“心態(tài)”。當前,國產片在海外整體乏力,不僅票房頻頻“水土不服”,在電影節(jié)上也無重要建樹。根據統(tǒng)計,2014年國產影片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僅占國內票房的6%,絕大多數國產電影都把精力奉獻給了本土市場,海外市場的開發(fā)似乎變得可有可無。這種在國內安心賺錢的心態(tài)讓“走出去”更困難。
        國際賽場上的低迷,更值得反思的是內容。隨著熱錢不斷流入,資本洶涌而至,市場上的生意越來越多,但電影的誠意卻相對匱乏。大家對故事、對創(chuàng)作的討論越來越少,赤**的撈金野心已經成了臺面上大的談資,很多人以賺錢為大追求,相比電影質量,更在意電影熱度,過度追求投入產出比,一味制造噱頭、追逐眼球,爭相炒作IP、明星陣容……
        有觀察者坦言,中國電影質量已呈現(xiàn)出一種倒退的趨勢。這種“倒退”在今年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以暑期檔來說,電影上映數量達到歷年之,不乏有人賺得盆滿缽滿,但鮮有人“名利兼收”,影片豆瓣評分多在5分上下,能夠讓人記得住的電影甚少。在電影類型上,娛樂片、商業(yè)片遍布,多樣性嚴重不足。
        觀眾是好的裁判,市場也會對急功近利毫不留情地“打臉”。今年四、五倆月,內地電影票房同比出現(xiàn)負增長,這是近五年來第;暑期檔總票房與去年同期相比幾乎原地踏步,國產片票房更是縮水近四成——這讓習慣了“井噴式增長”的人們猝不及防。
        當燒錢不再是賣座的保障,當情懷不再是攬客的招牌,當“票補”的泡沫減少、保底發(fā)行屢遭重挫、粉絲也不再甘愿為粗制濫造的爛片買單,從業(yè)者們自然會冷靜、反思、調整,電影市場也會逐漸回歸理性。因此對于中國電影的長遠、健康發(fā)展而言,這不是件壞事——只要越來越多的人明白浮夸的“套路”抵不過觀眾用腳投票,只要越來越多的人把電影視為文化藝術品,而不只是賺錢的工具,國產電影仍會贏得更多觀眾,也自然會在國際舞臺贏得更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