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說唱天地》教案

字號:

教材分析
    這個單元與八年級下冊《梨園擷英》相類似,通過選取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配以清晰的表演劇照、輔以簡明的文字解說來展示有代表性的說唱曲種的基本面貌,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能以較好的方式領略同為民族音樂文化瑰寶的說唱藝術的魅力。
    說唱藝術是說、唱、表三位一體的藝術,它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與語言緊密結合,表演者在簡單樂器的伴奏下或敘事或代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本單元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有代表性的唱段,使他們了解京韻大鼓、單弦、評彈、清音等幾種有影響的說唱藝術形式。教科書上以知識板的方式提供了較多的文字解說,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并結合所聽音響、所看畫面來加以體會。教材上不提倡在教學中過高要求學生,以此來打消部分地區(qū)師生的疑慮。我國各地區(qū)、各民族有著豐富的民間說唱藝術資源,師生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可以廣泛發(fā)掘、利用。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通過兩年的音樂學習,有了一定的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本單元所涉及的說唱音樂,很多同學都比較熟悉,有些還能哼唱一小段,這對完成本單元的內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1課時)
    教學內容:
    1.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
    2.京韻大鼓《賀新春》。
    教學準備: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有關“說唱音樂”的文字、教師準備鋼琴伴奏、音響資料。
    教學目標:
    1.學會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初步掌握用京韻大鼓的演唱風格來演唱。
    2.欣賞京韻大鼓《賀新春》,初步了解京韻大鼓的音樂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唱、背唱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初步從感性上理解曲藝音樂的特點,并能聽辨京韻大鼓。
    2.難點:初步掌握具有京韻大鼓風格特點的延長方法,如:講究咬字吐詞,注意多種裝飾音的潤腔唱法,自己擊鼓自己演唱。
    教學過程:
    1.教師用語言引入本科的教學內容----學唱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
    2.教師范唱,或聽錄音、CD、或看錄象、VCD,引起學生的對這首歌曲的興趣。
    擴充介紹:
    (1)說唱藝術是說(白)、唱(腔)、表(作)三位一體的藝術。
    (2)中國說唱音樂的品種十分豐富,全國現存曲種達200多個。大致可以分為八類:鼓詞類、鼓詞類、漁鼓類、牌子曲類、琴書類、雜曲類、走唱類、板誦類。
    3.邊聽錄音邊哼唱第一段。哼唱二三遍后進行樂譜分析,逐句分析旋律、節(jié)奏、詞曲關系等。再哼唱一二遍。
    4.邊聽錄音邊哼唱第二段。哼唱二三遍后進行樂譜分析,逐句分析旋律、節(jié)奏、詞曲關系等。再哼唱一二遍。
    5.第一、二段連續(xù)歌唱。
    6.提問:請想一想,《重整河山待后生》的旋律音調,與哪一種說唱音樂比較接近。
    7.欣賞京韻大鼓《賀新春》,并簡要分析京韻大鼓的音樂特點(含伴奏樂器、引子過門、旋律音調等)。擴充介紹:鼓詞類:特點是演員在演唱時自己擊鼓掌握節(jié)奏。此外,常用三弦、四胡、板和琵琶伴奏。(京韻大鼓)
    8.按照京韻大鼓的風格特點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并逐漸背唱。課后記:本課學生初步從感性上理解了曲藝音樂的特點,并能聽辨京韻大鼓。了解了說唱藝術是說(白)、唱(腔)、表(作)三位一體的藝術。
    (第2課時)
    教學內容:
    1.單弦牌子曲《風雨歸舟》。
    2.四川清音《布谷鳥咕咕叫》。
    3.蘇州評彈《蝶戀花.答李淑一》。
    教學準備:
    鋼琴、錄音機、磁帶、圖片等。
    教學目標:
    1.欣賞單弦牌子曲《風雨歸舟》、四川清音《布谷鳥咕咕叫》、蘇州評彈《蝶戀花.答李淑一》,并聯系上一節(jié)課京韻大鼓《賀新春》,初步理解四種曲藝種類的音樂風格。
    2.復習、鞏固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并背唱。學著用京韻大鼓演唱形式來演唱。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初步從感性上理解曲藝音樂的特點,并能聽辨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四川清音、蘇州評彈。
    2.難點:四種曲藝種類中,京韻大鼓與單弦牌子曲比較難以分辨,應從伴奏樂器、前奏間奏的旋律、唱腔結構和旋律音調特點等方面啟發(fā)學生,使他們能從感性上對該兩個曲種有初步認識。
    教學過程:
    1.教師用語言引入本課的教學內容----欣賞單弦牌子曲《風雨歸舟》、四川清音《布谷鳥咕咕叫》、蘇州評彈《蝶戀花.答李淑一》。
    2.逐首欣賞。分別簡單介紹(1)各曲種流行地區(qū)、演唱形式、伴奏樂器。(2)各曲目內容、音樂特點。
    擴充知識:彈詞類:音樂曲調性很強,演唱風格細膩深刻,伴奏樂器以琵琶、三弦為主。(蘇州彈詞)牌子曲類:其結構形式大多由曲頭、曲尾、中間插入許多曲牌聯綴而成。伴奏樂器,北方以手鼓、三弦為主,南方以琵琶、二胡為主。(單弦牌子曲、四川清音)
    3.綜合比較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四川清音、蘇州評彈的音樂特點、方言種類、伴奏樂器,并回答課本第二十一頁的問題。蘇州評彈是運用蘇州方言為主的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兩個曲種的合稱,發(fā)源于江蘇蘇州地區(qū),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江、浙、滬的長江三角洲一帶。四百多年的流傳、發(fā)展,蘇州評彈形成了“說、噱、彈、唱、演”和“理、味、趣、細、奇”為主要特點的表演體系,產生了幾十種風格各異的流派唱腔。它不僅成為漢語吳方言區(qū)的文化象征,也因其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藝術積累,成為中國民間曲藝的杰出代表。蘇州評彈赴臺灣演出,被聽眾評論為“中國美的聲音”。
    4.復習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背唱。
    5.學著用京韻大鼓的演唱形式(邊擊鼓邊歌唱)來演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6.如果有時間,將四首欣賞曲目各曲中的一部分再聽一遍,讓學生來聽辨曲種
    7.課堂小結:本節(jié)課初步從感性上理解曲藝音樂的特點,并能聽辨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四川清音、蘇州評彈。自我問答本節(jié)課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有代表性的唱段,使他們了解京韻大鼓、單弦、評彈、清音等幾種有影響的說唱藝術形式。初步從感性上理解曲藝音樂的特點,并能聽辨京韻大鼓、單弦牌子曲、四川清音、蘇州評彈。由于地域差異有學生很難懂,教科書上以知識板的方式提供了較多的文字解說,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并結合所聽音響、所看畫面來加以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