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知識目標
與朝鮮的關系;與日本、越南的關系;絲綢之路。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通過對兩漢時期中國與朝鮮、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國交往情況以及當時這些國家歷史狀況的學習,培養(yǎng)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歸納和分析中外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秦漢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都處于世界先進地位,在對外交往中,中華文明的影響不斷擴大。
2.在兩漢時期的對外交往中,中國的文化向外輻射,同時,中國人民也吸取和借鑒了外來的文明成果,發(fā)展了中華文明。
3.在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基本上處于隔絕狀態(tài),各國之間聯(lián)系較少,但是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著當時世界的幾個不同文明。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紀,意義尤顯重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兩漢與日本的關系;絲綢之路;漢朝與大秦的往來。
教學難點: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首先,回憶本章的引言,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秦漢的歷史地位與當時世界各大文明區(qū)域歷史發(fā)展的大致情況:
①印度的孔雀帝國曇花一現(xiàn),遲至公元4世紀才形成局部統(tǒng)一。而中國在秦亡之后出
現(xiàn)長達四百年的大一統(tǒng)繁盛局面。
②古羅馬和安息帝國雄踞地中海和西亞時,東亞屹立著強大的秦漢王朝。
③公元1—2世紀,亞歐大陸古文明地區(qū)并列的4個帝國(東漢、貴霜、安息和羅馬)
中,漢朝和羅馬的歷史地位尤其重要。
然后引入本節(jié)的授課,指出:漢朝在當時是空前強大,并開展了積極的對外交往。使得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突破了東亞的范圍,開始走向世界,遠及歐洲和非洲。
講授新課:
一、與朝鮮的關系
1.兩漢與朝鮮的密切往來
①朝鮮與中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
②戰(zhàn)國紛爭與秦漢之交時有許多中國人到朝鮮,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指馬韓、辰韓
和弁韓)曾多次派人赴漢。
③秦漢文化對朝鮮文化的發(fā)展有著較大的影響,辰韓就有“秦韓”之稱。
2.中朝貿易的發(fā)展
①朝鮮特產輸入中國,朝鮮特產檀弓、文豹、果下馬、班魚皮等輸入中國,
②中國鐵器、銅鏡、漆器等輸往朝鮮。
③中朝經濟貿易往來頻繁,互通有無,對朝鮮的發(fā)展進步產生了影響。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日本的社會狀況
①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近鄰。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
②漢朝時,日本“分為百余國”。漢武帝時,日本有三十多個國家通過朝鮮半島“使
譯通于漢”。
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小字部分,從《漢書·地理志》中初步了解日本的社會生活。
2.兩漢與日本的關系
①徐福浮海東渡的傳說,在中日兩國都是從古流傳至今;
②日本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國相似,兩者相互印證。
③漢武帝時,日本一些部族小國與漢朝已經有了通使關系;
④漢光武帝時,倭奴國得賜印綬(漢賜“漢委奴國王”金印已出土)。
⑤漢安帝時,倭國又遣使來漢。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往日本,促進了日本生產和文化的發(fā)展。
3.兩漢時期的中越經濟文化聯(lián)系
①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聯(lián)系更加密切。
②中國從越南輸入土特產和東南亞的珍稀物產,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
③中國的鐵器、農耕和水利技術傳到越南,使越南的社會經濟生活有了顯著提高。
④中越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兩國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都有積極影響。
三、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的開通
①西漢以前,中國的絲綢經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等地。
②張騫出使西域以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
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xù)輸入中國。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稱于
后世的“絲綢之路”。
③絲綢之路的開通是劃時代的重大事件,當時,世界各文明區(qū)域尚處于隔絕分散的狀
態(tài),交通工具也很簡陋,絲綢之路卻溝通了東西方的交通。
2.絲綢之路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①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②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yǎng)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
③兩漢之際,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由印度經中亞、西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3.西南陸上絲綢之路
①秦漢時期,西南有一條從四川出發(fā),經云南,過緬甸,后到達印度的絲綢之路。
②西南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加強了中原和西南地區(qū)的聯(lián)系,而且為中緬、中印
的友好往來,創(chuàng)造了條件。
4.海上絲綢之路
①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
a.秦漢時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懼風浪,很早就往來于中國與東南亞之間。
b.西漢中后期,漢朝政府派人遠航,直抵東南亞和南亞,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②海上絲綢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線與經過地區(qū)。
a.閱讀課本插圖《海上絲綢之路》;
b.了解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fā),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
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
斯里蘭卡。
③海上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
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
b.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lián)系,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qū)、歐洲一些國家
的外交活動范圍。
5.評價:
①兩漢時期,中國與西方之間的交通也日益發(fā)達,古代世界的東方與西方的幾個文明
地區(qū)聯(lián)系起來。
②中國的絲綢馳譽世界,中國被稱為“絲國”,中西交通線也被稱為“絲綢之路”與
海上“絲綢之路”。
四、與西亞、歐洲的往來
1.漢朝與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是地處絲綢之路中段的西亞大國,成為羅馬帝國與漢朝之間的中轉站,
②安息利用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朝與大秦之間貿易謀獲其利。
2.漢朝與大秦的往來
①漢朝與大秦(羅馬帝國)之間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
②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來到東漢,這
是正史中關于中國同歐洲直接往來的早記載。
與朝鮮的關系;與日本、越南的關系;絲綢之路。
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
通過對兩漢時期中國與朝鮮、日本、越南、安息、大秦等國交往情況以及當時這些國家歷史狀況的學習,培養(yǎng)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歸納和分析中外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秦漢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都處于世界先進地位,在對外交往中,中華文明的影響不斷擴大。
2.在兩漢時期的對外交往中,中國的文化向外輻射,同時,中國人民也吸取和借鑒了外來的文明成果,發(fā)展了中華文明。
3.在世界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基本上處于隔絕狀態(tài),各國之間聯(lián)系較少,但是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連接著當時世界的幾個不同文明。這在中外古代和中世紀,意義尤顯重大。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兩漢與日本的關系;絲綢之路;漢朝與大秦的往來。
教學難點:中外交流中的相互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首先,回憶本章的引言,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秦漢的歷史地位與當時世界各大文明區(qū)域歷史發(fā)展的大致情況:
①印度的孔雀帝國曇花一現(xiàn),遲至公元4世紀才形成局部統(tǒng)一。而中國在秦亡之后出
現(xiàn)長達四百年的大一統(tǒng)繁盛局面。
②古羅馬和安息帝國雄踞地中海和西亞時,東亞屹立著強大的秦漢王朝。
③公元1—2世紀,亞歐大陸古文明地區(qū)并列的4個帝國(東漢、貴霜、安息和羅馬)
中,漢朝和羅馬的歷史地位尤其重要。
然后引入本節(jié)的授課,指出:漢朝在當時是空前強大,并開展了積極的對外交往。使得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突破了東亞的范圍,開始走向世界,遠及歐洲和非洲。
講授新課:
一、與朝鮮的關系
1.兩漢與朝鮮的密切往來
①朝鮮與中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
②戰(zhàn)國紛爭與秦漢之交時有許多中國人到朝鮮,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指馬韓、辰韓
和弁韓)曾多次派人赴漢。
③秦漢文化對朝鮮文化的發(fā)展有著較大的影響,辰韓就有“秦韓”之稱。
2.中朝貿易的發(fā)展
①朝鮮特產輸入中國,朝鮮特產檀弓、文豹、果下馬、班魚皮等輸入中國,
②中國鐵器、銅鏡、漆器等輸往朝鮮。
③中朝經濟貿易往來頻繁,互通有無,對朝鮮的發(fā)展進步產生了影響。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日本的社會狀況
①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近鄰。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
②漢朝時,日本“分為百余國”。漢武帝時,日本有三十多個國家通過朝鮮半島“使
譯通于漢”。
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小字部分,從《漢書·地理志》中初步了解日本的社會生活。
2.兩漢與日本的關系
①徐福浮海東渡的傳說,在中日兩國都是從古流傳至今;
②日本考古發(fā)現(xiàn)的一些工具、器皿的制作也有的同中國相似,兩者相互印證。
③漢武帝時,日本一些部族小國與漢朝已經有了通使關系;
④漢光武帝時,倭奴國得賜印綬(漢賜“漢委奴國王”金印已出土)。
⑤漢安帝時,倭國又遣使來漢。中國的鐵器、銅器、絲帛傳往日本,促進了日本生產和文化的發(fā)展。
3.兩漢時期的中越經濟文化聯(lián)系
①越南與中國山水相連,聯(lián)系更加密切。
②中國從越南輸入土特產和東南亞的珍稀物產,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
③中國的鐵器、農耕和水利技術傳到越南,使越南的社會經濟生活有了顯著提高。
④中越經濟文化的交流,對兩國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都有積極影響。
三、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的開通
①西漢以前,中國的絲綢經西北各民族,少量地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等地。
②張騫出使西域以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
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陸續(xù)輸入中國。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稱于
后世的“絲綢之路”。
③絲綢之路的開通是劃時代的重大事件,當時,世界各文明區(qū)域尚處于隔絕分散的狀
態(tài),交通工具也很簡陋,絲綢之路卻溝通了東西方的交通。
2.絲綢之路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①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②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yǎng)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
③兩漢之際,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由印度經中亞、西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3.西南陸上絲綢之路
①秦漢時期,西南有一條從四川出發(fā),經云南,過緬甸,后到達印度的絲綢之路。
②西南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加強了中原和西南地區(qū)的聯(lián)系,而且為中緬、中印
的友好往來,創(chuàng)造了條件。
4.海上絲綢之路
①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
a.秦漢時期,一些商人船舶不懼風浪,很早就往來于中國與東南亞之間。
b.西漢中后期,漢朝政府派人遠航,直抵東南亞和南亞,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②海上絲綢之路的方向、大致航線與經過地區(qū)。
a.閱讀課本插圖《海上絲綢之路》;
b.了解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fā),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
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
斯里蘭卡。
③海上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
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
b.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lián)系,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qū)、歐洲一些國家
的外交活動范圍。
5.評價:
①兩漢時期,中國與西方之間的交通也日益發(fā)達,古代世界的東方與西方的幾個文明
地區(qū)聯(lián)系起來。
②中國的絲綢馳譽世界,中國被稱為“絲國”,中西交通線也被稱為“絲綢之路”與
海上“絲綢之路”。
四、與西亞、歐洲的往來
1.漢朝與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是地處絲綢之路中段的西亞大國,成為羅馬帝國與漢朝之間的中轉站,
②安息利用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朝與大秦之間貿易謀獲其利。
2.漢朝與大秦的往來
①漢朝與大秦(羅馬帝國)之間都有直接交往的愿望。
②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果,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來到東漢,這
是正史中關于中國同歐洲直接往來的早記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