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林則徐求雨

字號:

林則徐求雨
    教材說明
    〔解題〕
    本文是一篇寫歷史名人林則徐為官清廉的故事。文章記敘了林則徐巧妙地制伏手下官吏為百姓募錢購糧的事,贊揚了林則徐關心百姓、懲治腐敗、清正廉潔的品格與足智多謀的辦事謀略。
    林則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嘉慶十六年中進士。他有政治遠見,關心國家前途與百姓疾苦。任東河河道總督時曾修治黃河,任江蘇巡撫時又修白茆、瀏河等水利工程。1838年在湖廣總督任內,禁止鴉片,成效卓著,是禁煙派代表人物。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嚴密設防,使英軍在粵無法得逞。因受投降派誣陷被革職,赴浙江籌劃海防,不久充軍x疆。后起用為陜西巡撫,擢云貴總督,因病辭職回原籍。1850年起任為欽差大臣前往廣西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在途中病故于潮州普寧縣。著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等。
    文題《林則徐求雨》是一個主謂詞組,點明主人公和事件,概括了本文主要內容。“求雨”,請求上天降雨解旱。過去,受迷信思想影響,遇久旱不下雨,人們認為是上天的懲罰,于是舉行儀式,祈求上天憐憫降雨解旱。
    〔結構分析〕
    本文共11個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大旱之年,林則徐向官員募錢買米賑災,官員不肯捐錢。這是林則徐“求雨”的原因,提出了捐錢買米這個問題。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寫林則徐率眾官員設壇求雨。這是林則徐“求雨”的過程,實際上是捐錢買米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這部分是本文重點,反映林則徐處理問題的高超藝術。先對官員提出求雨前的要求:沐浴吃素,誠心誠意。再讓眾官在烈日下暴曬。接著讓眾官飲茶引發(fā)嘔吐,檢驗嘔吐物。后揭露眾官只知享受,不關心百姓疾苦的丑行。可見,林則徐“求雨”實際是為百姓募錢。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寫眾官又慚愧又害怕,愿意捐錢。這是林則徐“求雨”的結果,捐錢買米這個問題得以解決。
    〔語意理解〕
    “林則徐看了,心里十分著急,就命令官員捐錢買米,平價賣給百姓。他一再勸官員們盡自己的力量,主動捐助??墒枪賳T們都說自己沒有錢,結果沒有一個人肯捐獻?!?BR>    這3句話交代了本故事的背景,提出了捐錢為百姓買米的問題。3句話是用對比法寫的,寫出了在百姓挨餓的時候林則徐與眾官員的不同態(tài)度。林則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說明他心系百姓,關心百姓疾苦,與百姓心連心;眾官員對百姓挨餓漠不關心,只知自己享受,明明有錢,偏謊稱無錢,拒不捐錢。“命令官員”捐錢買米,不是不民主,而是眾官腐化成性,自動捐是不可能的,只能“命令”?!耙辉賱瘛保钦f林則徐不單命令,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林則徐又“剛”又“柔”,足見他對百姓關心之切,也看出他講究策略。
    “我們這些人平時養(yǎng)尊處優(yōu),過著舒適的日子,一點不知道民間的疾苦。今天我跟各位來嘗嘗這種滋味?!?BR>    這是林則徐命眾官受烈日暴曬的話。“求雨”不過是林則徐募捐賑災的手段,為讓眾官毫無覺察自愿捐錢,他按真實的求雨要求去做。事先,沐浴吃素,事中焚香祈禱,以示誠心。接受日曬,既表示誠心以感動上天降雨,又讓眾官吃點苦,以體恤百姓之情。第1句批評眾官的腐化生活,是“因”;第2句讓眾官體驗“苦”,是“果”?!梆B(yǎng)尊處優(yōu)”,指生活在優(yōu)裕的環(huán)境中?!凹部唷?,(人民群眾)的苦難。
    “驗看結果,官員們吐出來的都是葷腥的山珍海味,只有林則徐吐出來的是粗劣的野菜和雜糧?!?BR>    林則徐“求雨”過程用3個策略:第一是沐浴吃素;第二是烈日暴曬;第三是飲茶嘔吐。這三個策略一步一步“誘”眾官自爆“原形”,被林則徐抓住了錯處,后不得不為災民捐錢買米。本句寫出他的第三個策略,用對比法指出眾官腐化成性,林則徐清正廉潔?!叭澬取保鸽u鴨魚肉等食物。“山珍海味”,指產(chǎn)于山野和海洋中的各種珍稀食品,多指豐盛的菜肴。“葷腥的山珍海味”,指眾官沒有恪守“沐浴吃素”的要求,說明他們一向腐化墮落?!按至印?,粗糙低劣?!耙安恕?,可以食用的野生植物?!半s糧”,稻谷、小麥以外的糧食,即俗話中的“粗糧”。林則徐吃低檔的野菜和雜糧,說明他能與民同苦,展示出“清官”的清純廉潔、心系百姓的品格。
    〔寫作特點〕
    1.運用“曲筆”刻畫人物形象。
    從寫作角度看,適當采用“曲筆”能增強文章的生動性,突出人物個性。本文的文題采用“曲筆”法,表面看寫林則徐“求雨”,實際寫林則徐向眾官募錢為民買米。寫“求雨”過程也大量采用“曲筆法”,比如,要求眾官沐浴吃素,表面看是“求雨”時很虔誠,以便真正“求”得“雨”,實際上是為后來驗證嘔吐物打鋪墊。
    2.設置懸念,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文中設置了懸念,讓情節(jié)在一個個懸念之中發(fā)展,使文章扣人心弦。題目用《林則徐求雨》,使讀者心“懸”起來,難道林則徐還迷信?寫林則徐讓眾官在烈日下暴曬,使讀者心又“懸”起來,“求雨”干嘛要讓人暴曬?寫林則徐讓眾官暴曬后痛飲茶水,讀者心第三次“懸”起來,林則徐在玩什么名堂?寫眾官嘔吐了,林則徐不讓清理,讀者心第四次“懸”起來,林則徐要研究嘔吐物其意何在?直到文章結尾,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一切都在藝術地調查眾官的飲食,讓眾官不打自招“家底”, 心悅誠服獻錢。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林則徐求雨的故事,了解林則徐是歷一位治官有方、謀略靈活、憂民愛民且廉潔清正的好官。從而潛移默化地教育學生從小要做一個正氣凜然、光明磊落的人。
    2.對本課所講的故事能夠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認識到林則徐所想的好計策的絕妙之處。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認識要求識的10個生字,引導學生尋找好方法自主識字。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林則徐“求雨之意不在雨”這個用意的妙處所在。
    2.弄清故事發(fā)生的前因后果。
    〔教學準備〕
    查找有關林則徐的資料或小故事。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1課時。
    〔閱讀建議〕
    建議采取“整體感知———回答問題———讀書交流”的讀書方法,讓學生們能夠有條理地講述文中的小故事,全面了解文中林則徐的性格特點和為官作風。
    1.資料導入,激發(fā)興趣。
    (1)讓學生們說一說查找的有關林則徐的資料(一般學生都會查找林則徐“虎門銷煙”的事跡)。接下來教師可以從“虎門銷煙”的故事中讓學生們談談林則徐是個什么樣的人。
    (2)教師在學生對林則徐的為人有所了解的情況下,板書課題。
    (3)可以讓學生們根據(jù)題目質疑。鼓勵學生根據(jù)課題提有價值的問題。
    2.讀課文,回答問題。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從中可以訓練學生們默讀、快速閱讀課文的能力。
    (2)讀書后重點交流以下問題:
    ①林則徐為什么要去求雨?
    ②在求雨的這一天發(fā)生了什么事?
    ③從故事中,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林則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這三道題先由四人小組在課文中找答案后再討論交流,了解林則徐設壇求雨是為了達到讓官員為百姓捐助這一目的,繼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討論中要注意合作的實效性,小組成員之間要明確分工,互相合作,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3.舉辦故事會。
    讓學生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講出文中這個小故事。先自己練習,再同桌之間講一講,也可以在四人小組內講一講文中的小故事。在練習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加上適當?shù)谋砬?、動作。每小組選代表講這個故事,舉行一個小小故事會,既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4.檢查認讀生字。
    5.課外延伸。
    林則徐是這樣一個讓人敬佩的人物,你想對他說些什么?鼓勵學生談真實地感受,或者學生還知道他的哪些感人故事,也可以講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