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事業(yè)單位行測考試備考:日常生活中的邏輯錯誤

字號:


    對話一:
    A:小明,怎么今天又遲到了?
    B:對不起老師,我的鬧鈴沒響,所以我起晚了。
    這個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B一般都是對遲到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以為可以減輕些責任,其實,B的回答恰恰是加強了A的結(jié)論,所以這句話說完后,從邏輯的角度來說,B會“罪加一等”。
    對話二:
    A:前兩天看到報道,據(jù)說抽煙對人的身體影響可是很大的,建議你還是少抽吧!
    B:沒關(guān)系的,你看很多人都抽煙的。
    表面上,B是對A的反駁,但從邏輯角度來說,B項和A的話題是不相關(guān)的。因為A是想表達抽煙對人的身體影響大,而B指出很多人都抽煙,至于抽煙的影響如何,根本就沒有涉及。所以表面是反駁,實際跑題了。
    對話三:
    A:你這個人怎么這么不講理!
    B:你才不講理呢!
    B要想對A的話進行反駁,應(yīng)該說“我很講理”,這樣才是對A的直接反駁,至于A講不講理,和A的話題就不一致了,所以B偷換了命題,沒有達到削弱的目的。
    對話四:
    A:最近心情很不好,談了個女朋友剛分手。
    B:不用難過了。你應(yīng)該像哥哥我學習,我都談好多個,不都也分了么?我都不難過,你難過啥啊。
    B是想通過現(xiàn)身說法,試圖勸導A不用難過。實際上,在嚴格的邏輯中,這種方式是不好的,但卻是大家非常易錯的一個知識點。這種方式叫類比,選項中用類比的方式證明題干論述的事可行或者不可行。這種方式,一般情況下,力度都比較弱,原因是A的情況和B的情況可能完全不同,所以類比的結(jié)果就很可能不可靠。
    以上的對話可以概括為,大家在做題的過程中常犯的錯誤表現(xiàn)是偷換話題和用類比進行加強或者削弱,自己認為很有道理,實際上卻跑題了。所以,大家在復習的時候需要緊緊抓住題干的論證方式,針對論證過程和論證主題有針對性的解題,而不是純粹靠感覺,將邏輯題目當成了片段閱讀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