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公共營養(yǎng)師考試三級基礎模擬試題及答案(19)

字號:

.促進非血紅素鐵吸收的因素為(D )。
    A.茶葉
    B.磷酸
    C. 多糖
    D.肉因子
    2.畢脫斑的形成是由于(D )。
    A. 核黃素缺乏
    B.硫胺素缺乏
    C.體內(nèi)脂質(zhì)過多
    D.維生素A攝入不足
    3.人體每天約有多少蛋白質(zhì)被更新(C )。
    A.9%
    B.26%
    C.3%
    D.36%
    4.各類食物的血糖指數(shù)一般是復合碳水化合物(D )精制糖。
    A.高于
    B.相等
    C.不確定
    D.低于
    5.細菌菌相是共存于食品中的(C  )和相對數(shù)量的構(gòu)成。
    A.細菌的分布
    B.細菌的結(jié)構(gòu)特征
    C.細菌種類
    D.細菌的大小
    6.大腸菌群可作為食品糞便污染、(C  )的指示菌。
    A.雜菌
    B.酵母菌
    C.腸道致病菌
    D.霉菌
    7.母乳化奶粉中應脫去牛奶中部分(A  ),以減少腎溶質(zhì)負荷,并促進其吸收。
    A.鈣、磷、鈉
    B.乳糖
    C.脂肪
    D.維生素D
    8.學齡前兒童營養(yǎng)素攝取方面的主要問題是(A )。
    A.鐵、鋅、維生素的缺乏
    B.蛋白質(zhì)能量營養(yǎng)不良
    C.碘、硒缺乏
    D.鈣、磷、鉀缺乏
    9.人體體格測量資料可作為營養(yǎng)狀況的綜合觀察指標,不同年齡組選用的指標不同,5-20歲組應選用(D  )指標。
    A.體重
    B.身高
    C.皮褶厚度
    D.身高、體重、皮褶厚度
    10.實際體重在理想體重±10%內(nèi)為(A  )。
    A.正常范圍
    B.超重或瘦弱
    C.肥胖或肥瘦弱
    D.無法判斷 11.一成年男性的BMI值為18,請判斷他為(C  )。
    A.正常范圍
    B.中度消瘦
    C.輕度消瘦
    D.肥胖
    12.細菌性食物中毒發(fā)病機制可分為(C )3種,不同中毒機制其臨床表現(xiàn)亦不同。
    A.干型、濕型、混合型
    B.細胞型、毒素型、混合型
    C.毒素型、感染型、混合型
    D.致病型、非致病型、混合型
    13.營養(yǎng)指導師在進行飲食行為與健康的宣教過程中,不能采用以下(C  )方法。
    A.講授
    B.演示
    C.以促銷為目的贈送保健品
    D.參觀實驗
    14.霉菌的產(chǎn)毒和繁殖的最適溫度為(D  )。
    A.20~24℃
    B.25~30℃
    C.30~35℃
    D.35~40℃
    15.食品****變質(zhì)的鑒定一般采用感官、物理、化學和(C  )四個方面的指標。
    A.貨架時間
    B.加工方式
    C.微生物
    D.食品性質(zhì)
    16.塑料制品的主要衛(wèi)生問題是( A ),具有一定的毒性。
    A.單體殘留
    B.聚合度不夠
    C.著色劑
    D.裝有不同食品
    17.為了保障健康,食品要符合的衛(wèi)生要求有:具有其固有的營養(yǎng)成分、無毒無害和( B )。
    A.衛(wèi)生問題
    B.正常的食品感官性狀
    C.維持生理功能
    D.營養(yǎng)價值高
    18.畜禽類制品的藥物殘留主要有生長促進劑、激素和(A  )。
    A.抗生素
    B.甲狀腺素
    C.抗原
    D.抗體
    19.用食鹽保存海魚,用鹽量不應低于(C )。
    A.5%
    B.10%
    C.15%
    D.20%
    20.保溫試驗是檢查成品殺菌效果的手段,肉禽水產(chǎn)品罐頭應在37℃左右保溫(D  )天。
    A.4
    B.5
    C.6
    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