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分布地區(qū)西晉末年的少數(shù)民族勢力可以分為三類:匈奴是滅亡西晉的策動者,匈奴貴族雖然沒有老祖宗稱霸草原三百年的雄風,卻也有統(tǒng)治中原的野心。羌、羯、氐屬于第二類,他們是受壓迫的反抗者。羯族原是匈奴控制的西域民族,隨匈奴人來到中原后由于生活貧困,很多羯人淪為漢族地主的隸農(nóng)。羌人的苦難自東漢就開始了,昏聵官僚的壓迫歧視導致羌人三度叛亂,叛亂后的羌人又由于狹隘的復仇心理屠殺漢人,接著是官軍的大肆鎮(zhèn)壓而氐人多是“八王之亂”中與漢人一起逃亡的流民。第三類是鮮卑人,他們由于種種原因多在西晉末年對戰(zhàn)爭持觀望態(tài)度。尤其耐人尋味的是后來稱雄北中國的慕容氏、拓跋氏都是支持西晉政府的,其首領相繼被封為大都督和代公,是西晉的盟友。
對西晉首先發(fā)難的是氐族——李特流民起義和羯、羌的小規(guī)模反抗,然后是匈奴貴族的起兵,以下講一下匈奴的情況:自東漢以來南匈奴基本上是中原王朝的附屬國,到了魏武帝曹操執(zhí)政時,將匈奴的呼廚泉單于留居鄴城,派右賢王去卑返回南匈奴將南匈奴分為五部,每部設漢人司馬掌握實權(quán),匈奴基本上劃入了中央政府轄下。而此時的匈奴貴族也開始學習經(jīng)史子集,在政府中效力。例如匈奴漢國的皇帝劉淵就曾跟隨上黨儒生崔游學習,并在成都王司馬潁手下供職。他的兒子劉聰也精通漢學,能熟背《孫子兵法》。匈奴貴族雖然在“五胡”中算是過的不錯的了,但久居人下畢竟不是“天之驕子”們的作風,他們時刻等待著時機好征服中原,終于,機會來了?!鞍送踔畞y”中,并州刺史司馬騰與將軍王浚聯(lián)合鮮卑貴族進攻司馬騰駐守的鄴城,司馬騰不敵,劉淵獻計說要回匈奴召集騎兵抗衡鮮卑人,司馬潁同意。劉淵得以回到匈奴。
劉淵永興三年(304年),劉淵返回匈奴控制下的左國城,與匈奴權(quán)貴密謀起兵。劉淵的從祖父劉宣發(fā)表了起兵宣言:“昔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憂泰同之。自漢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寸土之業(yè),自諸王侯,亦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yè),之此其時也。左賢王元海(劉淵的字)資器絕人,英武超世,天若不恢崇單于,終不虛生此人也?!币簿褪钦f,我匈奴要*你西晉,恢復權(quán)力,順便替老親家漢朝復仇(實際是要奪取中原),誰領著我們干呢?自然是俺大侄子劉淵啦!這一番話搞的匈奴人摩拳擦掌,意圖起事。當時,并州境內(nèi)的漢人大多因戰(zhàn)禍而遷徙南下,胡漢勢力對比發(fā)生重大變化,而并州的官吏們還在熱心內(nèi)爭。于是,劉淵稱漢王,置白官,打敗司馬騰,招降山東起義的王彌等人,形成了各族人民共同反晉的巨大浪潮。永嘉二年(308年)劉淵稱帝,都平陽。他分別于永嘉三年秋冬遣其子大將軍劉聰率石勒、劉曜等進攻洛陽,西晉軍隊頑強抵抗,匈奴敗退。后劉淵死,劉聰殺太子自立,又于永嘉四年冬三攻洛陽。永嘉五年西晉攝政兼高軍事統(tǒng)帥東海王司馬越病死,王衍等人竟扔下晉懷帝率十幾萬大軍公開逃跑。結(jié)果他們被石勒全殲。七月,洛陽失守,建興四年(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而匈奴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原,長達一百多年的大*開始。
士族背叛是西晉滅亡的主要原因。既然階級矛盾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那么說士族背叛是西晉滅亡的主要原因,二者不矛盾嗎?不矛盾。階級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士族的驕奢*逸,階級矛盾激化的結(jié)果導致士族地主為了維護自己利益而放棄西晉,建立東晉,將階級矛盾轉(zhuǎn)移為民族矛盾。事實上東晉的政治除了個別時期(比如謝安執(zhí)政時期)之外,并不比西晉清明多少,東晉政權(quán)之所以能堅持一百多年,是因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得人們不得不維護東晉王朝以抗擊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的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