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商周的四言,到楚騷漢賦、漢魏樂府、隋唐律絕和宋詞元曲,可謂灼灼其華,蔚然大觀。千百年前的黃鐘大呂,至今猶縈繞在蒼穹。然而中國新詩在誕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它既沒能與國際接軌,又與中華古典詩詞曲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脫節(jié)、斷裂,割斷了傳承關系,令廣大讀者望其興嘆,后只好棄之而去。中國新詩為何會處境“尷尬”呢?
首先,是由白話新詩至今未能構(gòu)建審美規(guī)范更無法達成審美共識造成的。無論是《詩經(jīng)》中的“風雅頌”,還是楚辭、樂府、律詩、宋詞、元曲……不論其詩體形式怎么演變,但都是講究韻律的,作品都具有節(jié)奏美、旋律美和韻式美。由于白話“新詩”“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胡適《談新詩》)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自其誕生以來,便成為其發(fā)展的嚴重弊端和障礙。
其次,是由某些詩人一味地強調(diào)詩體形式而忽略主題思想造成的。詩歌是文學形式美的一種體現(xiàn),但形式美只是詩歌的美麗外衣而已。過分地強調(diào)詩體形式,從而否定主題思想的意義,如近年來所謂的技術(shù)主義、玄學派、立體主義、構(gòu)成主義、達達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未來主義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樣,必將枯萎。
后,是由當代詩人在商品經(jīng)濟時代的退縮和自閉造成的。同古典詩詞曲賦相比,當代詩歌在題材內(nèi)容方面發(fā)生了較明顯的變化:其一,迫于現(xiàn)實社會生存的巨大綜合壓力和人類因物質(zhì)文明進步而帶來的精神困惑,當代詩歌的內(nèi)容越來越局限于私人性的東西,正日愈失去處理重大社會題材的藝術(shù)能力,這就使得它日愈減少獲得公眾關注的機會,而只有在少數(shù)未被現(xiàn)代社會物質(zhì)化的心靈當中獲得知音。其二,隨著詩人們從社會文化中心退卻,科技英雄和商業(yè)英雄、娛樂英雄取代了藝術(shù)家的中心地位,詩歌越來越被推擠到社會的邊緣,詩人們成了一個不被社會關注的自我封閉、自我肯定、自我滿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體,這更加加劇了他們的自閉傾向。其三,當詩人們精神的價值已經(jīng)從崇高、純潔、美好、自然過渡到了喧囂、樂趣、庸俗、時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擾著詩歌界,詩歌的陣地越來越虛弱。
面對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國新詩只有志存高遠,發(fā)揚其應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題內(nèi)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時代,又在詩藝表現(xiàn)方面繼承并發(fā)揚光大中華傳統(tǒng)詩詞曲賦藝術(shù),隨時代、社會、語言的變化而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讓中國新詩界盡快構(gòu)建審美規(guī)范并早日達成審美共識。這樣,中國新詩才能夠既有技藝的美感又有時代的氣息還有歷史文化的內(nèi)涵,并因此而融入中華詩歌的歷史長河之中,從而有機會成 為新時期的經(jīng)典詩歌作品而流傳于世。
(選自《長空詩話》,有刪改)
1.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中國新詩在題材內(nèi)容方面的變化的一項是( )
A、中國新詩越來越局限于私人性的東西,很少關注社會問題。
B、中國新詩越來越狹隘,不能反映社會的主流。
C、近年來出現(xiàn)了技術(shù)主義、玄學派、立體主義、構(gòu)成主義等。
D、質(zhì)量上乘的詩歌越來越少,多數(shù)詩歌內(nèi)容平庸。
2.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中國新詩處境“尷尬”的原因的一項是( )
A、白話新詩至今未能構(gòu)建審美規(guī)范更無法達成審美共識。
B、科技英雄和商業(yè)英雄、娛樂英雄取代了藝術(shù)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詩人一味地強調(diào)詩體形式而忽略主題思想。
D、當代詩人在商品經(jīng)濟時代的退縮和自閉。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國是詩歌的王國,中華古典詩詞曲賦曾經(jīng)有過許多令人驕傲的絢爛與輝煌。
B、白話新詩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作者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C、在當今商品經(jīng)濟時代,能忠實地堅守詩歌陣地的人越來越少,詩歌的發(fā)展江河日下。
D、中國新詩只要注重與時代結(jié)合,并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詩詞曲賦的藝術(shù),就一定能夠改變其“尷尬”處境。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宋綬,趙州平棘人。綬性孝謹清介,言動有常。為兒童時,手不執(zhí)錢。家藏書萬余卷,親自校讎,博通經(jīng)史百家。綬幼聰警,額有奇骨,為外祖楊徽之所器愛?;罩疅o子,家藏書悉與綬。綬母亦知書,每躬自訓教,以故文章為一時所尚。年十五,召試中書,真宗愛其文,遷大理評事,聽于秘閣讀書。大中祥符元年,復試學士院,為集賢校理,與父皋同職。
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綬奏言:“唐先天中,睿宗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處分軍國重務,除三品以下官,決徒刑。宜約先天制度,令群臣對前殿,非軍國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睍?,忤太后意,改龍圖閣學士,出知應天府。太后崩,帝思綬言,召還,將大用,而宰相張士遜沮止之,復加翰林侍讀學士。
有詔罷修寺觀,而章惠太后以舊宅為道觀,諫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奩中物也,諫官、御史欲邀名邪?”綬進曰:“彼豈知太后所為哉,第見興土木違近詔,即論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猶指為過?;虮菹掠写箨I失,近臣雖不言,然傳聞四方,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嘗謂唐太宗為諫官所詆,不以為愧。何若動無過舉,使無得而言哉?”
郭皇后廢,帝命綬作詔曰:“當求德閥,以稱坤儀?!奔榷笥乙蝗岁愂吓雽m,綬曰:“陛下乃欲以賤者正位中宮,不亦與前日詔語戾乎?”后數(shù)日,王曾入對,又論奏之。帝曰:“宋綬亦如此言。”時大臣繼有論者,卒罷 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無事,綬慮宴樂有漸,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無事,銷變于未萌。事至而應,不亦殆歟?臣愿飭勵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庇稚希骸榜S下之道有三:臨事尚乎守,當機貴乎斷,兆謀先乎密。能守則*不能移,能斷則邪不能惑,能密則事不能撓。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間,聲味以調(diào)六氣,節(jié)宣以順四時,保養(yǎng)圣躬,宗社之休也?!痹龠w吏部侍郎。
時宰相呂夷簡、王曾論議數(shù)不同,綬多是夷簡,而參知政事蔡齊間有所異,政事由此依違不決,于是四人者皆罷。綬以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留侍講筵。
元昊反,劉平、石元孫敗沒,帝以手詔賜大臣居外者,詢攻守之策。綬畫十事以獻。復召知樞密院事,遷兵部尚書、參知政事。時綬母尚在,綬既得疾,不視事,猶起居自力,區(qū)處后事。
(選自《宋史》)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以故文章為一時所尚 尚:崇尚
B. 書上,忤太后意 忤:違背
C. 綬慮宴樂有漸 漸:加劇
D. 綬既得疾,不視事 視事:重視工作
5.文中“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一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
B. 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
C. 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
D. 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宋綬性格孝謹清介、聰明機警,少時便手里不拿錢財,家里藏書頗豐,得以博覽群書,再加外祖楊徽之的施愛有加,母親悉心調(diào)教,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礎。
B. 對太后垂簾聽政之事,宋綬直言己見,招惹太后不滿,將其改任為龍圖閣學士,又調(diào)出朝廷任職應天府。后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張士遜阻撓。
C. 各位大臣勸諫皇帝重視章惠太后修建道觀一事無果,宋綬上諫時便曉皇帝以理,舉出“唐太宗為諫官所詆,不以為愧”的例子闡述自己的觀點。
D. 因為幾位大臣常常政見不一,朝事難以有效解決,宋綬等人被解除朝職,后因為給拿不定主意的皇帝獻計,宋綬親自面見皇帝,后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綬幼聰警,額有奇骨,為外祖楊徽之所器愛。(5分)
(2)故立防于無事,銷變于未萌。事至而應,不亦殆歟?(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2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生查子•獨游西巖①辛棄疾
青山招不,偃蹇②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勸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被誣罷官,長期閑居于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巖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yōu)美。這首詞是他閑居期間的記游之作。②偃蹇:高聳,傲慢的樣子。
8.在詩人的筆下,青山、明月具有怎樣的特點?(4分)
9.簡要分析“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復雜的思想感情。(8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9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屈原在《離騷》第二段中所描寫的“初服”是什么樣子的,請你用詩中的原句寫出來。
上衣 ;下衣 。
帽子 ;飾物 , 。
(2)《衛(wèi)風 氓 》中以水的有際反襯痛苦的無盡,因而不愿與男子白頭偕老的句子是:
, ?! ?,
。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17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7分)
陳寅?。簽閷W術(shù)的一生
柳 青
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國學研究院”。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中,三位是當時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開創(chuàng)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另有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梁啟超,以及哈佛大學歸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四人中陳寅恪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只因梁啟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边h在德國游學的陳寅恪便接到了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年36歲。
自復旦公學畢業(yè)后,陳寅恪從德國到瑞士,又去法國、美國,后再回到德國,輾轉(zhuǎn)游學13年。離開故國時,他一心向西學,當他重回故土,帶回來的卻是東方學。游歷西方的歲月里,陳寅恪意識到“中學”必須介入世界學術(shù)大潮流,否則將無法和“西學”對話,甚至不能解釋自我,他明確主張中國學術(shù)“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陳寅恪短短時間內(nèi)同時承受了喪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兒回憶,父親放棄了右眼視網(wǎng)膜手術(shù),放棄了復明的希望,因為他只想盡快離開淪陷區(qū)。
離 開北平前,陳寅恪把他的藏書寄往將要去的長沙,后來他未及等到這些藏書,又隨清華大學南遷云南。當書到長沙,就悉數(shù)毀于戰(zhàn)火。陳寅恪做學問是在書上隨讀隨記,眉批上寫滿思考、見解和引證,這是他學術(shù)研究的基礎。藏書被毀,他隨身攜帶的常用書籍,亦在繞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盜。他日后的學術(shù)研究,將主要依靠記憶了。
就在這樣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陳寅恪完成了兩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在四川李莊時,傅斯年為照顧陳寅恪,讓鄧廣銘住他樓下,說陳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馬上跑去。每次鄧廣銘跑上樓看,陳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說自己的身體快不行了,快堅持不住了,但是他說,“我不寫完這兩稿,我不死?!?BR> 1944年12月12日,陳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后一篇《元白詩箋證稿》完成了。就在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發(fā)現(xiàn):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醫(yī)院做了眼科手術(shù),手術(shù)沒有成功。半年后二戰(zhàn)結(jié)束,牛津大學請他赴倫敦治療眼疾,數(shù)月奔波,他的雙目還是沒能復明。
57歲的陳寅恪由人攙扶著重回清華園,他已失去學者治學讀書第一需要的雙眼。沒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對于陳寅恪是一種怎樣的毀滅,因為倔強的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內(nèi)心的痛楚。在學生們的記憶里,過去陳寅恪上課講到深處,會長時間緊閉雙眼,但他盲后,永遠睜大著眼睛講課,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陳寅恪收到了學生蔣天樞寄來的長篇彈詞《再生緣》,聽后大受震動。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寫《論再生緣》,由此開始探索明清歷史和文化。
當陳寅恪沉浸于新的學術(shù)領域時,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長。他拒絕了。在《對科學院的答復》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于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這篇廣為流傳的碑文里,陳寅恪表達了這樣的思想:讀書治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發(fā)揚。他堅持的就是實事求是,他將此視作永恒如 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闊別12年的摯友吳宓來訪。午夜時才到達陳宅的吳宓看到,陳寅恪仍端坐著等待他,他在日記里描述:“寅恪兄雙目全不能見物,以杖緩步,面容如昔,發(fā)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陳寅恪把《論再生緣》油印本作為禮物送給吳宓,還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寫的一部宏偉著作的大綱,這就是后來的《柳如是別傳》。書稿完成于1964年,陳寅恪75歲。 五年后,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走完了他79歲的生命歷程。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fā),只是眼角不斷流淚。
陳寅恪沒有留下遺囑。
(1)結(jié)合原文,下列對傳記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恰當?shù)膬身検牵?)(5分)
A.本文以凝練深沉的筆觸,按時間順序?qū)㈥愐閷W術(shù)的一生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評傳結(jié)合,集中體現(xiàn)了陳寅恪是一個將生命和學術(sh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者。
B.文中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其個人不幸,襯托出陳寅恪對學問的執(zhí)著追求,對病痛頑強堅韌的意志,突出了其為學問付出一生的主題。
C.陳寅恪主張中國學術(shù)“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體現(xiàn)了他以本民族學問為基礎的治學宗旨。
D.文中作者多次對雙眼的肖像描寫,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個學者形象:治學專注,不畏病痛,離別之際對學術(shù)與生命充滿留戀。
E.病中的陳寅恪親自撰寫《論再生緣》,開始探索明清歷史和文化,說明陳寅恪在治學上孜孜以求不畏病痛的勤勉精神,他的生命與學術(shù)密不可分。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記述的梁啟超的話,有什么作用?(6分)
( 3)文章題目是“陳寅恪,為學術(shù)的一生”,請結(jié)合全文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概述哪幾件事寫出了陳寅恪為學術(shù)的一生?(6分)
四、語言文字運用(14分)
1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痪涫牵?)
A.隨著我國懲治貪污腐敗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我們時??梢栽诟黝惷襟w報道中看到一些聳人聽聞的消息。
B.姚明和劉偉早在上海東方籃球隊時就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可以說是一對志同道合、舉案齊眉的好兄弟。
C.亞洲杯預選賽上,中國足球隊雖然沒能在客場戰(zhàn)勝印尼隊,但小伙子們的拼搏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客觀講應是余勇可賈。
D.郁達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北平那獨特的“秋味”。
1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
A.徐志摩作為一個充滿著詩人氣質(zhì)的作家,短暫的人生的旅途,既表現(xiàn)出其曠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時亦流露出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幼稚和可笑。
B.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艱苦發(fā)展歷程,我省的遠程開放教育終于形成了教有特色、學有定法、評有成規(guī),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發(fā)展態(tài)勢。
C.動用了“超過一個國家的戰(zhàn)力”的美韓黃海聯(lián)合軍演剛結(jié)束,緊接著“規(guī)模超過美韓演習6倍”的美日聯(lián)合軍演又開始登場,這進一步加劇了東亞的緊張局勢。
D.在中國,慈善往往被賦予道德的光環(huán),但把慈善提到過高的道德水平,不是慈善文化的先進和成熟,而是幼稚和滯后。以平常心看慈善,是重建中國慈善文化需要確立的心態(tài)。
14.假如以“知難行易/知易行難”,針對正方辯詞中的某一點為反方寫出辯詞。不得少于30字。(8分)
正方(知難行易)辯詞:“知”是“行”的認識、概括和總結(jié),是長期艱苦探索的結(jié)果。我們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識和方法,行起來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因而“知”比“行”顯得更難。
反方(知易行難)辯詞:
5.C試題分析:解答文言斷句題,要在初識文意的 基礎上進行。根據(jù)文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以及其他特殊標志斷句。題中,動詞“稱”的賓語“制”之后應斷句;動詞“御”的補語“承明殿”后應斷句;“垂簾”作“決”的狀語,其賓語“事”后應斷句;動詞“對”的賓語“群臣也”之后應斷句。
6.D7(1)他小時候就非常聰明機警,額頭有奇骨,深得外租楊徽之所器重。(得分點:額、為、器各1分,大意2分。)(2)所以應該在沒有事情的時候就嚴加防范,在壞事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消除它。事情發(fā)生了才反應,不也太危險了嗎?(得分點:銷、萌、殆各1分,大意2分。)試題分析:翻譯文言首先要結(jié)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本題中,第(1)句中的“額”即“額頭”;“為”表被動;“器”即器重。第(2)句中的“銷”通“消”,“消除”之意;“萌”即“萌芽、發(fā)生”;“殆”是危險之意。
【參考譯文】宋綬,趙州平棘人。宋綬性格孝順恭謹又清正耿直,言行非常有規(guī)律。還是很小的時候,手里從不拿錢。家里藏書有萬余卷,親自校對書籍以正誤謬,通曉經(jīng)史百家。他小時就非常聰明機警,額頭有奇骨,深受外祖楊徽之器重。徽之無子,家里的藏書全都給了宋綬。宋綬的母親也有文化,常常親自教化,因此文章深受當時崇尚。十五歲的時候,皇帝召來面試中書,真宗喜愛它的文章,升為大理評 事,任其在秘閣讀書。大中祥符元年,又在學士院面試,任集賢校理,與他的父親宋皋職位相同。
當時太后掌權(quán),五天到承明殿,垂簾斷事,當時仁宗不曾單獨面對眾臣決事。宋綬上奏說:“唐先天中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接受群臣朝拜,處理國家要務,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員,裁決刑罰。我們應該遵奉先天舊有制度,讓群臣到前殿奏對,除非國家大事,任免官員都到前殿聽旨。”奏書呈上,違背了太后的旨意,改任龍圖閣學士,后又調(diào)出朝廷任職應天府。太后駕崩之后,皇帝深思宋綬所言,召令還朝,將要重用,當時宰相張士遜阻止了這件事,后任翰林侍讀學士。
當時有詔令停建各種寺觀,章惠太后擬把舊宅改建為道觀,諫官和御言這件事?;实壅f:“這是太后的私有財產(chǎn),諫官、御史想求取好名聲嗎?”宋綬勸諫說:“他們怎能知道太后的所作所為啊,只是看見大興土木有違近的詔令,就上書表述自己的觀點。再說事情也有嫌疑之處,他們還能指出過錯。如果陛下有大的過錯,即使近臣不說,也能傳播到各地,而成為圣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略呢。太祖曾經(jīng)說太宗被諫官詆毀,也不認為是羞愧的。哪如舉動沒有過錯,使他們沒有 什么可以說的呢?”
郭皇后被廢棄,皇帝讓宋綬擬制詔令:“應當追求德績,適合天下母親的表率形象?!辈痪镁陀薪祭愂细蝗思业呐尤雽m,宋綬說:“陛下您竟然打算用卑賤的女子居于中宮,這不和以前的詔令相違背嗎?”幾天以后,王曾入朝奏對,又上奏陳述自己的觀點?;实壅f:“宋綬也這么說?!碑敃r大臣相繼有論奏的,終于擱止了這件事。
皇帝年輕,天下長時間無事,宋綬憂慮皇帝宴飲歡樂加劇,于是說:“人的內(nèi)心往往在長久安定的時候變得安閑,那么禍害就會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所以,應該在沒有事情的時候就嚴加防范,在壞事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消除它。事情發(fā)生了才反應,不也太危險了嗎?我希望在思想言行方面整訓百官,不因為太平而懈怠?!庇稚蠒f:“統(tǒng)率部下的方法有三:遇事就重視堅守節(jié)操,面對機會重要的是立即決斷,初計劃應該盡可能嚴密。能夠堅守那么*邪之人也不能改變你的志向,能夠決斷那么邪惡之徒也不能迷惑你的行為,能夠縝密那么凡事也不會阻撓你。希望陛下考慮!至于深居閑暇時,習性愛好是用調(diào)理六氣的,布散調(diào)適是用順應四時的,調(diào)養(yǎng)好貴體,這是國家的福運啊。”連續(xù)升遷任吏部侍郎。
當時宰相呂夷簡和王曾的觀點常常不同,宋綬常常認可夷簡的觀點,參知政事蔡齊偶有異見,有時政事遲疑不決, 于是四個人都被罷官。宋綬憑著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的身份留在侍講筵。
無昊反叛,劉平、石元孫或戰(zhàn)死或被俘,皇帝把親自書寫的詔令頒賜給未在朝的人,征詢作戰(zhàn)的策略。宋綬謀劃了十件事情獻給皇上。于是再次被召任職樞密院事,升任兵部尚書、參知政事。當時宋綬的母親還健在,宋綬生病之后,便不再處理政務,生活起居自食其力,自己籌劃安排身后之事。
8.青山貌似傲慢卻又充滿情意,(1分)明月高潔而又善解人意(1分)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賞析詩歌物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可首先從詩歌中找到“青山”“明月”,然后找出描寫“青山”“明月”的關鍵詞,修飾性的詞語可直接提取,描述性的可以概括即可。例如,“偃蹇”,由注釋可知,是寫青山的高聳,傲慢的樣子,故可概括出來即可?!皠瘛弊郑\用擬人手法,表現(xiàn)了青山的善解人意;“天高處”修飾明月,寫出了明月的高潔,“聽讀”運用擬人,形象的寫出了明月的善解人意。
9.“夜夜”表非只一夜,“聽讀”寫明月默默地聽著詩人讀《離騷》,(1分)表面上看,是作者對明月相伴的欣慰感,(1分)實則表現(xiàn)詩人被貶時的孤獨、憂憤,(1分)以及和屈原一樣的矢志不渝的愛國之情。(1分)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結(jié)合著注釋及具體語句分析,“夜夜”“聽讀”表現(xiàn)了詩人由明月的相伴而欣慰,自然也襯托出了詩人的孤寂;由夜夜誦讀《離騷》,可得出詩人像屈原一樣愛國的情懷。將以上內(nèi)容綜合起來組織答案即可。
(2)①交代了留學歸來卻沒有學位和著作的陳寅恪如何得以執(zhí)教清華,并列國學四大導師的原委;②學術(shù)大師梁啟 超對初出茅廬的陳寅恪的極力推薦,從側(cè)面突出了陳寅恪的卓越才華;③引用名家碩儒的原話,立體展現(xiàn)了陳寅恪一生為學,使形象更為飽滿,傳記具有更為真實感人的力量。(每點2分)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文段的作用題目,答題時先交代文段的內(nèi)容,然后答作用,此段的內(nèi)容是:突出陳寅恪的學術(shù)地位;作用當然是為傳主服務,引用是一種手法,效果是真實可信,引用別人的話目的是側(cè)面烘托傳主的性格特征,關鍵是突出什么性格特征要答出,再從結(jié)構(gòu)上答出作用即可。
(3)①不在乎名字讀音,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②主張中國學術(shù)要吸收外來學說;③在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帶病堅持完成兩部中古史名著;④《元白詩箋證稿》完成后左眼完全失明;⑤病中口述撰寫《論再生緣》;⑥拒絕中國科學院的邀請;⑦雙目失明情況下75歲完成《柳如是別傳》。(每點一分,答對六點即可得滿分)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文章內(nèi)容概括的題目,要注意答題的方向“事件”,突出的是“為學術(shù)的一生”,答題的區(qū)位是“全文”。注意這些從全文進行篩選難度不大,一定要全面,必須的滿分。
12.D試題分析:D項中的“繪聲繪色”形容敘述、描寫生動逼真。適合該句語境。A項中的“聳人聽聞”意思是故意說夸大或驚奇的話,使人震驚。同表示真實情況的“駭人聽聞”意思不同。此句應改換為后者。B項中的“舉案齊眉”形容夫妻間互敬互愛。本題指代對象不對。C項中的“余勇可賈”意思是還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來。本題表意不當。
13.C試題分析:A.中途易轍。B.成分殘缺,“評有成規(guī)”后應加上“的局面”等詞語;D.前后不照應,“幼稚”與“滯后”應互換位置。
14.知未必難于行,如果我們沉醉紙上得來的知中,不把行的難度放在首位,就 會像只會紙上談兵趙括那樣,陷入到萬劫不復之地。
【解析】開放性試題,符合題意即可
做好自己
時光留不住,一切太匆匆。年少不諳事,率性任憑風。而今知孰重,青春已無蹤。且惜今宵月,夢里幾回同?
身處浮躁之世,要想堅持一點什么真的很難。周遭的人與事每天都在發(fā)生變化,每個人似乎都被世俗的鞭子抽趕著往前沖,物化與虛名就像是跑狗場里的電兔子,總在前方誘惑著,大家都在爭著向前追逐,盡管彼此都已跑得筋疲力盡,但依然不肯放棄,無法放棄。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一個除了崇拜成功便沒有信仰與信念的社會,一個只看結(jié)果而不論過程如何的人群,很多人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的人與迷失的人群互相裹挾著,爭著向前,目標確定內(nèi)心茫然。
堅持純凈理想與崇高信仰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都仿佛在一夜之間發(fā)生了蛻變,為了名利,這樣那樣的“門”層出不窮,花樣百出。只要能出名能得利,有的為官者耍盡手段,極盡阿諛之本事;有 的為商者繳盡腦汁,極盡坑蒙拐騙之能;有的這樣那樣的星,不惜拿身體說話……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政治胸懷,成了當政者說給百姓聽的空話;顧客就是上帝,為你服務是我們的宗旨,是商家誘騙天真消費者的習慣用語;燦爛的群星身后,誰也免不了有那么點那些事……愛情離開物質(zhì)便無從附麗,成功離開鉆營便癡心妄想,單純和誠實成了不懂社會的傻冒。那些堅持理想,信仰光明的力量正在消失,很多人忙于這樣那樣的應付、應酬之中,忙得身心疲憊,忙得忘記自我。
前幾日看《星光大道》節(jié)目,一位的德高望重的老藝術(shù)家說到:“一個人要想成功,須堅持“四份”,即:天分、勤奮、緣分、本分?!蔽液苄蕾p這句話,也非常敬重這位老藝術(shù)家。在他看來,這“四份”很重要,尤其要堅持做好“本分”的自己。我個人理解為:即保持內(nèi)心的純潔、真誠,堅持用勤奮的方式將個人所具有的天分極盡開發(fā)和利用,一旦機緣到了,成功就會自然降臨在這樣的人身上?,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為追求急功近利而不擇手段,違背原則,喪失本心,是失去自我的表現(xiàn)。也許他們比很多默默努力地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但這種所謂的成功,是遭人鄙棄的。歷那些曾風光顯赫的*臣賊子之所以留罵名于千古,莫不如此。當今那些靠潛規(guī)則,靠一“脫”成名的所謂“星星”們,不管日后演技如何飛長,即使他們?nèi)A服拽地,恐怕觀眾眼里看到和心里想的始終難以一致吧?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是為堅持做潔身自好的自己;魏征面對天子痛陳時弊,是為堅持做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自己;李白不愿俯首低眉侍權(quán)貴,是為做一個率真有氣節(jié)的自己;窮人不食嗟來之食,是為做一個有人格尊嚴的自己。古往今來,那些堅持理想,堅持信仰,堅持自己位置,堅持做好本分自己的人,都留下了美名。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在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誰更重要的選擇上。星空固然很美,但如果成為一顆拖著不怎么干凈的長長尾巴的彗星,人們就要叫它“掃帚星”了,那是倒霉的字眼,不太光彩。腳踏實地的人,也許終平凡,但活得干凈,活得真誠,活得自在和坦然,那也 是令人贊賞的。他們堅持了自我的本分,真真實實地做好了自己。知道自己是誰,一生想做什么,一生可以做什么,從現(xiàn)在起應該怎樣做?然后就為了自己的目標前進,不一定非要成功,但一定要做到盡力。因為他們懂得,正視現(xiàn)實的基礎,腳踏實地仰望星空,人生的過程才會既有憧憬的美好,又不至于每一步下去會踏空。
做好自己,為官者要知道權(quán)利是人民賦予你的,不可濫用于個人斂財牟利坑害國家坑害百姓的武器。做好自己,為商者要懂得商業(yè)道德,不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巧取豪奪禍國殃民。
做好自己,公眾形象要知道人民愛你捧你,你必須具備人民愛你捧你的品質(zhì)與能力。
做好自己,草根百姓要知道為人妻為人夫為人父母為人子女應承擔的責任,自自然然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解析】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題,所選材料是個寓言故事。審題時要注意完整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既不能因為豬的形象不好,就批評它好吃懶做,沒有理想,也不能批評雞鼠目寸光,胸無大志;既不能只說要做老黃牛,也不能光講要像雄鷹一樣搏擊長空。
注明:第月考分工為7題:劉丹 郭亞秋 8題9題:宋君華 18題:劉福明 19題:李莉
20題:馬天姿 作文:萬曉麗 榮建奎 ;第二次采用抽簽形式,但本次考試監(jiān)考人員不齊,
所以執(zhí)行輪流分工的方法。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從商周的四言,到楚騷漢賦、漢魏樂府、隋唐律絕和宋詞元曲,可謂灼灼其華,蔚然大觀。千百年前的黃鐘大呂,至今猶縈繞在蒼穹。然而中國新詩在誕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它既沒能與國際接軌,又與中華古典詩詞曲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脫節(jié)、斷裂,割斷了傳承關系,令廣大讀者望其興嘆,后只好棄之而去。中國新詩為何會處境“尷尬”呢?
首先,是由白話新詩至今未能構(gòu)建審美規(guī)范更無法達成審美共識造成的。無論是《詩經(jīng)》中的“風雅頌”,還是楚辭、樂府、律詩、宋詞、元曲……不論其詩體形式怎么演變,但都是講究韻律的,作品都具有節(jié)奏美、旋律美和韻式美。由于白話“新詩”“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胡適《談新詩》)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自其誕生以來,便成為其發(fā)展的嚴重弊端和障礙。
其次,是由某些詩人一味地強調(diào)詩體形式而忽略主題思想造成的。詩歌是文學形式美的一種體現(xiàn),但形式美只是詩歌的美麗外衣而已。過分地強調(diào)詩體形式,從而否定主題思想的意義,如近年來所謂的技術(shù)主義、玄學派、立體主義、構(gòu)成主義、達達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未來主義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樣,必將枯萎。
后,是由當代詩人在商品經(jīng)濟時代的退縮和自閉造成的。同古典詩詞曲賦相比,當代詩歌在題材內(nèi)容方面發(fā)生了較明顯的變化:其一,迫于現(xiàn)實社會生存的巨大綜合壓力和人類因物質(zhì)文明進步而帶來的精神困惑,當代詩歌的內(nèi)容越來越局限于私人性的東西,正日愈失去處理重大社會題材的藝術(shù)能力,這就使得它日愈減少獲得公眾關注的機會,而只有在少數(shù)未被現(xiàn)代社會物質(zhì)化的心靈當中獲得知音。其二,隨著詩人們從社會文化中心退卻,科技英雄和商業(yè)英雄、娛樂英雄取代了藝術(shù)家的中心地位,詩歌越來越被推擠到社會的邊緣,詩人們成了一個不被社會關注的自我封閉、自我肯定、自我滿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體,這更加加劇了他們的自閉傾向。其三,當詩人們精神的價值已經(jīng)從崇高、純潔、美好、自然過渡到了喧囂、樂趣、庸俗、時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擾著詩歌界,詩歌的陣地越來越虛弱。
面對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國新詩只有志存高遠,發(fā)揚其應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題內(nèi)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時代,又在詩藝表現(xiàn)方面繼承并發(fā)揚光大中華傳統(tǒng)詩詞曲賦藝術(shù),隨時代、社會、語言的變化而不斷創(chuàng)新改進,讓中國新詩界盡快構(gòu)建審美規(guī)范并早日達成審美共識。這樣,中國新詩才能夠既有技藝的美感又有時代的氣息還有歷史文化的內(nèi)涵,并因此而融入中華詩歌的歷史長河之中,從而有機會成 為新時期的經(jīng)典詩歌作品而流傳于世。
(選自《長空詩話》,有刪改)
1.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中國新詩在題材內(nèi)容方面的變化的一項是( )
A、中國新詩越來越局限于私人性的東西,很少關注社會問題。
B、中國新詩越來越狹隘,不能反映社會的主流。
C、近年來出現(xiàn)了技術(shù)主義、玄學派、立體主義、構(gòu)成主義等。
D、質(zhì)量上乘的詩歌越來越少,多數(shù)詩歌內(nèi)容平庸。
2.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中國新詩處境“尷尬”的原因的一項是( )
A、白話新詩至今未能構(gòu)建審美規(guī)范更無法達成審美共識。
B、科技英雄和商業(yè)英雄、娛樂英雄取代了藝術(shù)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詩人一味地強調(diào)詩體形式而忽略主題思想。
D、當代詩人在商品經(jīng)濟時代的退縮和自閉。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國是詩歌的王國,中華古典詩詞曲賦曾經(jīng)有過許多令人驕傲的絢爛與輝煌。
B、白話新詩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作者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C、在當今商品經(jīng)濟時代,能忠實地堅守詩歌陣地的人越來越少,詩歌的發(fā)展江河日下。
D、中國新詩只要注重與時代結(jié)合,并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詩詞曲賦的藝術(shù),就一定能夠改變其“尷尬”處境。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宋綬,趙州平棘人。綬性孝謹清介,言動有常。為兒童時,手不執(zhí)錢。家藏書萬余卷,親自校讎,博通經(jīng)史百家。綬幼聰警,額有奇骨,為外祖楊徽之所器愛?;罩疅o子,家藏書悉與綬。綬母亦知書,每躬自訓教,以故文章為一時所尚。年十五,召試中書,真宗愛其文,遷大理評事,聽于秘閣讀書。大中祥符元年,復試學士院,為集賢校理,與父皋同職。
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綬奏言:“唐先天中,睿宗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處分軍國重務,除三品以下官,決徒刑。宜約先天制度,令群臣對前殿,非軍國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睍?,忤太后意,改龍圖閣學士,出知應天府。太后崩,帝思綬言,召還,將大用,而宰相張士遜沮止之,復加翰林侍讀學士。
有詔罷修寺觀,而章惠太后以舊宅為道觀,諫官、御史言之。帝曰:“此太后奩中物也,諫官、御史欲邀名邪?”綬進曰:“彼豈知太后所為哉,第見興土木違近詔,即論奏之。且事有疑似,彼猶指為過?;虮菹掠写箨I失,近臣雖不言,然傳聞四方,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太祖嘗謂唐太宗為諫官所詆,不以為愧。何若動無過舉,使無得而言哉?”
郭皇后廢,帝命綬作詔曰:“當求德閥,以稱坤儀?!奔榷笥乙蝗岁愂吓雽m,綬曰:“陛下乃欲以賤者正位中宮,不亦與前日詔語戾乎?”后數(shù)日,王曾入對,又論奏之。帝曰:“宋綬亦如此言。”時大臣繼有論者,卒罷 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無事,綬慮宴樂有漸,乃言:“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故立防于無事,銷變于未萌。事至而應,不亦殆歟?臣愿飭勵群司,不以承平自怠?!庇稚希骸榜S下之道有三:臨事尚乎守,當機貴乎斷,兆謀先乎密。能守則*不能移,能斷則邪不能惑,能密則事不能撓。愿陛下念之!至若深居燕間,聲味以調(diào)六氣,節(jié)宣以順四時,保養(yǎng)圣躬,宗社之休也?!痹龠w吏部侍郎。
時宰相呂夷簡、王曾論議數(shù)不同,綬多是夷簡,而參知政事蔡齊間有所異,政事由此依違不決,于是四人者皆罷。綬以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留侍講筵。
元昊反,劉平、石元孫敗沒,帝以手詔賜大臣居外者,詢攻守之策。綬畫十事以獻。復召知樞密院事,遷兵部尚書、參知政事。時綬母尚在,綬既得疾,不視事,猶起居自力,區(qū)處后事。
(選自《宋史》)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以故文章為一時所尚 尚:崇尚
B. 書上,忤太后意 忤:違背
C. 綬慮宴樂有漸 漸:加劇
D. 綬既得疾,不視事 視事:重視工作
5.文中“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一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
B. 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
C. 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
D. 時太后猶稱/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簾決事/而仁宗未嘗獨對群臣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宋綬性格孝謹清介、聰明機警,少時便手里不拿錢財,家里藏書頗豐,得以博覽群書,再加外祖楊徽之的施愛有加,母親悉心調(diào)教,為日后取得功名打下了基礎。
B. 對太后垂簾聽政之事,宋綬直言己見,招惹太后不滿,將其改任為龍圖閣學士,又調(diào)出朝廷任職應天府。后皇帝打算重用他,又被張士遜阻撓。
C. 各位大臣勸諫皇帝重視章惠太后修建道觀一事無果,宋綬上諫時便曉皇帝以理,舉出“唐太宗為諫官所詆,不以為愧”的例子闡述自己的觀點。
D. 因為幾位大臣常常政見不一,朝事難以有效解決,宋綬等人被解除朝職,后因為給拿不定主意的皇帝獻計,宋綬親自面見皇帝,后又得以回朝任兵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綬幼聰警,額有奇骨,為外祖楊徽之所器愛。(5分)
(2)故立防于無事,銷變于未萌。事至而應,不亦殆歟?(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2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生查子•獨游西巖①辛棄疾
青山招不,偃蹇②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勸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被誣罷官,長期閑居于上饒城北的帶湖之畔。西巖就在上饒城南,風景優(yōu)美。這首詞是他閑居期間的記游之作。②偃蹇:高聳,傲慢的樣子。
8.在詩人的筆下,青山、明月具有怎樣的特點?(4分)
9.簡要分析“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復雜的思想感情。(8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9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屈原在《離騷》第二段中所描寫的“初服”是什么樣子的,請你用詩中的原句寫出來。
上衣 ;下衣 。
帽子 ;飾物 , 。
(2)《衛(wèi)風 氓 》中以水的有際反襯痛苦的無盡,因而不愿與男子白頭偕老的句子是:
, ?! ?,
。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17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7分)
陳寅?。簽閷W術(shù)的一生
柳 青
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國學研究院”。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中,三位是當時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開創(chuàng)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國維,另有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梁啟超,以及哈佛大學歸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四人中陳寅恪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無大部頭的著作,二無博士學位。只因梁啟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三百字有價值?!边h在德國游學的陳寅恪便接到了國學院導師的聘書,時年36歲。
自復旦公學畢業(yè)后,陳寅恪從德國到瑞士,又去法國、美國,后再回到德國,輾轉(zhuǎn)游學13年。離開故國時,他一心向西學,當他重回故土,帶回來的卻是東方學。游歷西方的歲月里,陳寅恪意識到“中學”必須介入世界學術(shù)大潮流,否則將無法和“西學”對話,甚至不能解釋自我,他明確主張中國學術(shù)“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陳寅恪短短時間內(nèi)同時承受了喪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兒回憶,父親放棄了右眼視網(wǎng)膜手術(shù),放棄了復明的希望,因為他只想盡快離開淪陷區(qū)。
離 開北平前,陳寅恪把他的藏書寄往將要去的長沙,后來他未及等到這些藏書,又隨清華大學南遷云南。當書到長沙,就悉數(shù)毀于戰(zhàn)火。陳寅恪做學問是在書上隨讀隨記,眉批上寫滿思考、見解和引證,這是他學術(shù)研究的基礎。藏書被毀,他隨身攜帶的常用書籍,亦在繞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盜。他日后的學術(shù)研究,將主要依靠記憶了。
就在這樣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陳寅恪完成了兩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在四川李莊時,傅斯年為照顧陳寅恪,讓鄧廣銘住他樓下,說陳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馬上跑去。每次鄧廣銘跑上樓看,陳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說自己的身體快不行了,快堅持不住了,但是他說,“我不寫完這兩稿,我不死?!?BR> 1944年12月12日,陳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后一篇《元白詩箋證稿》完成了。就在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發(fā)現(xiàn):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醫(yī)院做了眼科手術(shù),手術(shù)沒有成功。半年后二戰(zhàn)結(jié)束,牛津大學請他赴倫敦治療眼疾,數(shù)月奔波,他的雙目還是沒能復明。
57歲的陳寅恪由人攙扶著重回清華園,他已失去學者治學讀書第一需要的雙眼。沒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對于陳寅恪是一種怎樣的毀滅,因為倔強的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內(nèi)心的痛楚。在學生們的記憶里,過去陳寅恪上課講到深處,會長時間緊閉雙眼,但他盲后,永遠睜大著眼睛講課,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陳寅恪收到了學生蔣天樞寄來的長篇彈詞《再生緣》,聽后大受震動。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寫《論再生緣》,由此開始探索明清歷史和文化。
當陳寅恪沉浸于新的學術(shù)領域時,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長。他拒絕了。在《對科學院的答復》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于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這篇廣為流傳的碑文里,陳寅恪表達了這樣的思想:讀書治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發(fā)揚。他堅持的就是實事求是,他將此視作永恒如 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闊別12年的摯友吳宓來訪。午夜時才到達陳宅的吳宓看到,陳寅恪仍端坐著等待他,他在日記里描述:“寅恪兄雙目全不能見物,以杖緩步,面容如昔,發(fā)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陳寅恪把《論再生緣》油印本作為禮物送給吳宓,還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寫的一部宏偉著作的大綱,這就是后來的《柳如是別傳》。書稿完成于1964年,陳寅恪75歲。 五年后,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走完了他79歲的生命歷程。彌留之際,他一言不發(fā),只是眼角不斷流淚。
陳寅恪沒有留下遺囑。
(1)結(jié)合原文,下列對傳記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恰當?shù)膬身検牵?)(5分)
A.本文以凝練深沉的筆觸,按時間順序?qū)㈥愐閷W術(shù)的一生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評傳結(jié)合,集中體現(xiàn)了陳寅恪是一個將生命和學術(sh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者。
B.文中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其個人不幸,襯托出陳寅恪對學問的執(zhí)著追求,對病痛頑強堅韌的意志,突出了其為學問付出一生的主題。
C.陳寅恪主張中國學術(shù)“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體現(xiàn)了他以本民族學問為基礎的治學宗旨。
D.文中作者多次對雙眼的肖像描寫,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個學者形象:治學專注,不畏病痛,離別之際對學術(shù)與生命充滿留戀。
E.病中的陳寅恪親自撰寫《論再生緣》,開始探索明清歷史和文化,說明陳寅恪在治學上孜孜以求不畏病痛的勤勉精神,他的生命與學術(shù)密不可分。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記述的梁啟超的話,有什么作用?(6分)
( 3)文章題目是“陳寅恪,為學術(shù)的一生”,請結(jié)合全文用簡潔凝練的語言概述哪幾件事寫出了陳寅恪為學術(shù)的一生?(6分)
四、語言文字運用(14分)
1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痪涫牵?)
A.隨著我國懲治貪污腐敗的力度進一步加大,我們時??梢栽诟黝惷襟w報道中看到一些聳人聽聞的消息。
B.姚明和劉偉早在上海東方籃球隊時就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可以說是一對志同道合、舉案齊眉的好兄弟。
C.亞洲杯預選賽上,中國足球隊雖然沒能在客場戰(zhàn)勝印尼隊,但小伙子們的拼搏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客觀講應是余勇可賈。
D.郁達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北平那獨特的“秋味”。
1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
A.徐志摩作為一個充滿著詩人氣質(zhì)的作家,短暫的人生的旅途,既表現(xiàn)出其曠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時亦流露出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幼稚和可笑。
B.經(jīng)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艱苦發(fā)展歷程,我省的遠程開放教育終于形成了教有特色、學有定法、評有成規(guī),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發(fā)展態(tài)勢。
C.動用了“超過一個國家的戰(zhàn)力”的美韓黃海聯(lián)合軍演剛結(jié)束,緊接著“規(guī)模超過美韓演習6倍”的美日聯(lián)合軍演又開始登場,這進一步加劇了東亞的緊張局勢。
D.在中國,慈善往往被賦予道德的光環(huán),但把慈善提到過高的道德水平,不是慈善文化的先進和成熟,而是幼稚和滯后。以平常心看慈善,是重建中國慈善文化需要確立的心態(tài)。
14.假如以“知難行易/知易行難”,針對正方辯詞中的某一點為反方寫出辯詞。不得少于30字。(8分)
正方(知難行易)辯詞:“知”是“行”的認識、概括和總結(jié),是長期艱苦探索的結(jié)果。我們一旦掌握了“行”的知識和方法,行起來必然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因而“知”比“行”顯得更難。
反方(知易行難)辯詞:
5.C試題分析:解答文言斷句題,要在初識文意的 基礎上進行。根據(jù)文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以及其他特殊標志斷句。題中,動詞“稱”的賓語“制”之后應斷句;動詞“御”的補語“承明殿”后應斷句;“垂簾”作“決”的狀語,其賓語“事”后應斷句;動詞“對”的賓語“群臣也”之后應斷句。
6.D7(1)他小時候就非常聰明機警,額頭有奇骨,深得外租楊徽之所器重。(得分點:額、為、器各1分,大意2分。)(2)所以應該在沒有事情的時候就嚴加防范,在壞事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消除它。事情發(fā)生了才反應,不也太危險了嗎?(得分點:銷、萌、殆各1分,大意2分。)試題分析:翻譯文言首先要結(jié)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達到詞達句順。本題中,第(1)句中的“額”即“額頭”;“為”表被動;“器”即器重。第(2)句中的“銷”通“消”,“消除”之意;“萌”即“萌芽、發(fā)生”;“殆”是危險之意。
【參考譯文】宋綬,趙州平棘人。宋綬性格孝順恭謹又清正耿直,言行非常有規(guī)律。還是很小的時候,手里從不拿錢。家里藏書有萬余卷,親自校對書籍以正誤謬,通曉經(jīng)史百家。他小時就非常聰明機警,額頭有奇骨,深受外祖楊徽之器重。徽之無子,家里的藏書全都給了宋綬。宋綬的母親也有文化,常常親自教化,因此文章深受當時崇尚。十五歲的時候,皇帝召來面試中書,真宗喜愛它的文章,升為大理評 事,任其在秘閣讀書。大中祥符元年,又在學士院面試,任集賢校理,與他的父親宋皋職位相同。
當時太后掌權(quán),五天到承明殿,垂簾斷事,當時仁宗不曾單獨面對眾臣決事。宋綬上奏說:“唐先天中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接受群臣朝拜,處理國家要務,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員,裁決刑罰。我們應該遵奉先天舊有制度,讓群臣到前殿奏對,除非國家大事,任免官員都到前殿聽旨。”奏書呈上,違背了太后的旨意,改任龍圖閣學士,后又調(diào)出朝廷任職應天府。太后駕崩之后,皇帝深思宋綬所言,召令還朝,將要重用,當時宰相張士遜阻止了這件事,后任翰林侍讀學士。
當時有詔令停建各種寺觀,章惠太后擬把舊宅改建為道觀,諫官和御言這件事?;实壅f:“這是太后的私有財產(chǎn),諫官、御史想求取好名聲嗎?”宋綬勸諫說:“他們怎能知道太后的所作所為啊,只是看見大興土木有違近的詔令,就上書表述自己的觀點。再說事情也有嫌疑之處,他們還能指出過錯。如果陛下有大的過錯,即使近臣不說,也能傳播到各地,而成為圣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略呢。太祖曾經(jīng)說太宗被諫官詆毀,也不認為是羞愧的。哪如舉動沒有過錯,使他們沒有 什么可以說的呢?”
郭皇后被廢棄,皇帝讓宋綬擬制詔令:“應當追求德績,適合天下母親的表率形象?!辈痪镁陀薪祭愂细蝗思业呐尤雽m,宋綬說:“陛下您竟然打算用卑賤的女子居于中宮,這不和以前的詔令相違背嗎?”幾天以后,王曾入朝奏對,又上奏陳述自己的觀點?;实壅f:“宋綬也這么說?!碑敃r大臣相繼有論奏的,終于擱止了這件事。
皇帝年輕,天下長時間無事,宋綬憂慮皇帝宴飲歡樂加劇,于是說:“人的內(nèi)心往往在長久安定的時候變得安閑,那么禍害就會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所以,應該在沒有事情的時候就嚴加防范,在壞事還沒有萌芽的時候就消除它。事情發(fā)生了才反應,不也太危險了嗎?我希望在思想言行方面整訓百官,不因為太平而懈怠?!庇稚蠒f:“統(tǒng)率部下的方法有三:遇事就重視堅守節(jié)操,面對機會重要的是立即決斷,初計劃應該盡可能嚴密。能夠堅守那么*邪之人也不能改變你的志向,能夠決斷那么邪惡之徒也不能迷惑你的行為,能夠縝密那么凡事也不會阻撓你。希望陛下考慮!至于深居閑暇時,習性愛好是用調(diào)理六氣的,布散調(diào)適是用順應四時的,調(diào)養(yǎng)好貴體,這是國家的福運啊。”連續(xù)升遷任吏部侍郎。
當時宰相呂夷簡和王曾的觀點常常不同,宋綬常常認可夷簡的觀點,參知政事蔡齊偶有異見,有時政事遲疑不決, 于是四個人都被罷官。宋綬憑著尚書左丞、資政殿學士的身份留在侍講筵。
無昊反叛,劉平、石元孫或戰(zhàn)死或被俘,皇帝把親自書寫的詔令頒賜給未在朝的人,征詢作戰(zhàn)的策略。宋綬謀劃了十件事情獻給皇上。于是再次被召任職樞密院事,升任兵部尚書、參知政事。當時宋綬的母親還健在,宋綬生病之后,便不再處理政務,生活起居自食其力,自己籌劃安排身后之事。
8.青山貌似傲慢卻又充滿情意,(1分)明月高潔而又善解人意(1分)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賞析詩歌物象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可首先從詩歌中找到“青山”“明月”,然后找出描寫“青山”“明月”的關鍵詞,修飾性的詞語可直接提取,描述性的可以概括即可。例如,“偃蹇”,由注釋可知,是寫青山的高聳,傲慢的樣子,故可概括出來即可?!皠瘛弊郑\用擬人手法,表現(xiàn)了青山的善解人意;“天高處”修飾明月,寫出了明月的高潔,“聽讀”運用擬人,形象的寫出了明月的善解人意。
9.“夜夜”表非只一夜,“聽讀”寫明月默默地聽著詩人讀《離騷》,(1分)表面上看,是作者對明月相伴的欣慰感,(1分)實則表現(xiàn)詩人被貶時的孤獨、憂憤,(1分)以及和屈原一樣的矢志不渝的愛國之情。(1分)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結(jié)合著注釋及具體語句分析,“夜夜”“聽讀”表現(xiàn)了詩人由明月的相伴而欣慰,自然也襯托出了詩人的孤寂;由夜夜誦讀《離騷》,可得出詩人像屈原一樣愛國的情懷。將以上內(nèi)容綜合起來組織答案即可。
(2)①交代了留學歸來卻沒有學位和著作的陳寅恪如何得以執(zhí)教清華,并列國學四大導師的原委;②學術(shù)大師梁啟 超對初出茅廬的陳寅恪的極力推薦,從側(cè)面突出了陳寅恪的卓越才華;③引用名家碩儒的原話,立體展現(xiàn)了陳寅恪一生為學,使形象更為飽滿,傳記具有更為真實感人的力量。(每點2分)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文段的作用題目,答題時先交代文段的內(nèi)容,然后答作用,此段的內(nèi)容是:突出陳寅恪的學術(shù)地位;作用當然是為傳主服務,引用是一種手法,效果是真實可信,引用別人的話目的是側(cè)面烘托傳主的性格特征,關鍵是突出什么性格特征要答出,再從結(jié)構(gòu)上答出作用即可。
(3)①不在乎名字讀音,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②主張中國學術(shù)要吸收外來學說;③在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帶病堅持完成兩部中古史名著;④《元白詩箋證稿》完成后左眼完全失明;⑤病中口述撰寫《論再生緣》;⑥拒絕中國科學院的邀請;⑦雙目失明情況下75歲完成《柳如是別傳》。(每點一分,答對六點即可得滿分)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文章內(nèi)容概括的題目,要注意答題的方向“事件”,突出的是“為學術(shù)的一生”,答題的區(qū)位是“全文”。注意這些從全文進行篩選難度不大,一定要全面,必須的滿分。
12.D試題分析:D項中的“繪聲繪色”形容敘述、描寫生動逼真。適合該句語境。A項中的“聳人聽聞”意思是故意說夸大或驚奇的話,使人震驚。同表示真實情況的“駭人聽聞”意思不同。此句應改換為后者。B項中的“舉案齊眉”形容夫妻間互敬互愛。本題指代對象不對。C項中的“余勇可賈”意思是還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來。本題表意不當。
13.C試題分析:A.中途易轍。B.成分殘缺,“評有成規(guī)”后應加上“的局面”等詞語;D.前后不照應,“幼稚”與“滯后”應互換位置。
14.知未必難于行,如果我們沉醉紙上得來的知中,不把行的難度放在首位,就 會像只會紙上談兵趙括那樣,陷入到萬劫不復之地。
【解析】開放性試題,符合題意即可
做好自己
時光留不住,一切太匆匆。年少不諳事,率性任憑風。而今知孰重,青春已無蹤。且惜今宵月,夢里幾回同?
身處浮躁之世,要想堅持一點什么真的很難。周遭的人與事每天都在發(fā)生變化,每個人似乎都被世俗的鞭子抽趕著往前沖,物化與虛名就像是跑狗場里的電兔子,總在前方誘惑著,大家都在爭著向前追逐,盡管彼此都已跑得筋疲力盡,但依然不肯放棄,無法放棄。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一個除了崇拜成功便沒有信仰與信念的社會,一個只看結(jié)果而不論過程如何的人群,很多人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的人與迷失的人群互相裹挾著,爭著向前,目標確定內(nèi)心茫然。
堅持純凈理想與崇高信仰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都仿佛在一夜之間發(fā)生了蛻變,為了名利,這樣那樣的“門”層出不窮,花樣百出。只要能出名能得利,有的為官者耍盡手段,極盡阿諛之本事;有 的為商者繳盡腦汁,極盡坑蒙拐騙之能;有的這樣那樣的星,不惜拿身體說話……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政治胸懷,成了當政者說給百姓聽的空話;顧客就是上帝,為你服務是我們的宗旨,是商家誘騙天真消費者的習慣用語;燦爛的群星身后,誰也免不了有那么點那些事……愛情離開物質(zhì)便無從附麗,成功離開鉆營便癡心妄想,單純和誠實成了不懂社會的傻冒。那些堅持理想,信仰光明的力量正在消失,很多人忙于這樣那樣的應付、應酬之中,忙得身心疲憊,忙得忘記自我。
前幾日看《星光大道》節(jié)目,一位的德高望重的老藝術(shù)家說到:“一個人要想成功,須堅持“四份”,即:天分、勤奮、緣分、本分?!蔽液苄蕾p這句話,也非常敬重這位老藝術(shù)家。在他看來,這“四份”很重要,尤其要堅持做好“本分”的自己。我個人理解為:即保持內(nèi)心的純潔、真誠,堅持用勤奮的方式將個人所具有的天分極盡開發(fā)和利用,一旦機緣到了,成功就會自然降臨在這樣的人身上?,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為追求急功近利而不擇手段,違背原則,喪失本心,是失去自我的表現(xiàn)。也許他們比很多默默努力地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但這種所謂的成功,是遭人鄙棄的。歷那些曾風光顯赫的*臣賊子之所以留罵名于千古,莫不如此。當今那些靠潛規(guī)則,靠一“脫”成名的所謂“星星”們,不管日后演技如何飛長,即使他們?nèi)A服拽地,恐怕觀眾眼里看到和心里想的始終難以一致吧?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是為堅持做潔身自好的自己;魏征面對天子痛陳時弊,是為堅持做一個以天下為己任的自己;李白不愿俯首低眉侍權(quán)貴,是為做一個率真有氣節(jié)的自己;窮人不食嗟來之食,是為做一個有人格尊嚴的自己。古往今來,那些堅持理想,堅持信仰,堅持自己位置,堅持做好本分自己的人,都留下了美名。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在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誰更重要的選擇上。星空固然很美,但如果成為一顆拖著不怎么干凈的長長尾巴的彗星,人們就要叫它“掃帚星”了,那是倒霉的字眼,不太光彩。腳踏實地的人,也許終平凡,但活得干凈,活得真誠,活得自在和坦然,那也 是令人贊賞的。他們堅持了自我的本分,真真實實地做好了自己。知道自己是誰,一生想做什么,一生可以做什么,從現(xiàn)在起應該怎樣做?然后就為了自己的目標前進,不一定非要成功,但一定要做到盡力。因為他們懂得,正視現(xiàn)實的基礎,腳踏實地仰望星空,人生的過程才會既有憧憬的美好,又不至于每一步下去會踏空。
做好自己,為官者要知道權(quán)利是人民賦予你的,不可濫用于個人斂財牟利坑害國家坑害百姓的武器。做好自己,為商者要懂得商業(yè)道德,不可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巧取豪奪禍國殃民。
做好自己,公眾形象要知道人民愛你捧你,你必須具備人民愛你捧你的品質(zhì)與能力。
做好自己,草根百姓要知道為人妻為人夫為人父母為人子女應承擔的責任,自自然然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解析】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題,所選材料是個寓言故事。審題時要注意完整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既不能因為豬的形象不好,就批評它好吃懶做,沒有理想,也不能批評雞鼠目寸光,胸無大志;既不能只說要做老黃牛,也不能光講要像雄鷹一樣搏擊長空。
注明:第月考分工為7題:劉丹 郭亞秋 8題9題:宋君華 18題:劉福明 19題:李莉
20題:馬天姿 作文:萬曉麗 榮建奎 ;第二次采用抽簽形式,但本次考試監(jiān)考人員不齊,
所以執(zhí)行輪流分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