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級中學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物理》試題(3)

字號: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5分。共40分)
    1.關于氣體與分子的說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氣體的溫度升高時,分子的熱運動變得劇烈.分子的平均動能增大。撞擊器壁時對器壁的作用力增大.從而氣體的壓強一定增大
    B.氣體的體積變小時,單位體積的分子數增多.單位時間內打到器壁單位面積上的分子數增多.從而氣體的壓強一定增大
    C.分子a從遠處趨近固定不動的分子b.當a到達受b的作用力為零處時.a的動能一定大D.壓縮一定量的氣體.氣體的內能一定增加
    2.如圖所示,物體C放在水平面上,物體B放在C上,小球A和B之間通過跨過定滑輪的細線相連。若8上的線豎直、兩滑輪間的線水平,且不計滑輪的質量、滑輪軸上的摩擦、滑輪與線間的摩擦。把A拉到某位置(低于滑輪)由靜止釋放使A在豎直平面內擺動,在A擺動的過程中B、C始終不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2016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三——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

    
2016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三——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

    A.N一定也帶正電
    B.a的電勢低于b的電勢
    C.帶電粒子N的動能減小.電勢能增大
    D.帶電粒子M的動能增大.電勢能減小
    
2016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三——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

    8.下列現象中。與原子核內部變化有關的是( )。
    A.α粒子散射現象
    B.天然放射現象
    C.光電效應現象
    D.原子發(fā)光現象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9.結合實例談談怎樣在物理教學中鞏固已學概念。
    10.以“摩擦力”的教學為例.簡述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1題20分。第12題30分,共50分)
    11.某教師為了解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等知識的掌握情況。設計了如下檢測題,檢測結果是每個選項都有學生選擇。
    題目:關于聲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發(fā)聲.一定是因為物體在振動
    B.我們聽不到聲音.一定是因為物體不振動
    C.物體振動頻率越高.我們聽到的聲音就越大
    D.物體振動的振幅足夠大時.我們就能聽到聲音
    問題:(1)指出正確選項,針對錯誤選項分析學生在物理知識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
    (2)針對錯誤選項,設計教學片段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12.案例:高老師在初中物理“浮力”一課的教學中,首先列舉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實例,引入教學課題。然后用實驗演示“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的作用”;再用計算機課件展示輪船、氣球、潛水艇等,后總結出物體沉浮的條件,以及浮力產生的原因。
    問題:(1)此教學設計有沒有體現出新課程背景下物理實驗的教學功能?
    (2)設計一個教學片段幫助學生理解“浮力”的概念。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12分,第14題28分。共40分)
    13.下面是有關初中物理某教材“關于探究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2016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三——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

    任務:(1)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據上述材料,設計一個體現學生發(fā)現學習的教學方案。
    14.材料一《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液體壓強的內容要求是:“通過實驗了解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材料二小明做“研究液體的壓強’’實驗時得到的幾組數據如下表:
    
2016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三——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

    材料三教學對象為初中二年級學生,已學過壓強等方面的知識。
    任務:(1)請設計一個引出液體壓強產生原因的教學方案并簡要說明設計的意圖。
    (2)根據上述材料,完成“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習內容的教學設計.其中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C。解析:從微觀角度來看,氣體的壓強跟兩個因素有關:一個是氣體分子的熱運動劇烈程度,一個是單位體積的分子數目。所以,A、B兩個選項都是錯誤的。分子a從遠處趨近固定不動的分子b時,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勢能減少,由能量守恒可知,分子a的動能增大,當a到達受b的作用力為零處時,a的動能達到大,C選項正確。由熱力學第一定律△U=W+Q可知,壓縮一定量的氣體時,外界對氣體做功,但氣體可以向外界放熱,故其內能不一定增大。D選項錯誤。
    2.[答案]B。解析:小球A在低點時,繩子的拉力和重力提供向心力,當繩子的拉力正好等于 B的重力時,BC之間沒有彈力,此時BC間摩擦力等于零,對C進行受力分析可知,C所受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平衡,不受摩擦力,故AC錯誤,B正確;A在豎直平面內擺動,做圓周運動,重力和繩子的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所以繩子的拉力不可能等于零,所以C對地面的壓力不可能等于B、C重力之和,故D錯誤。
    
2016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三——物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

    二、簡答題
    9.[參考答案]
    從學習規(guī)律可知。鞏固是教學的必要措施,尤其在概念課中特別突出。所謂的鞏固是指學生把所建立的概念牢牢保持在記憶里,不斷豐富概念的內容,發(fā)展物理概念的外延,并能順利應用概念分析和解決物理問題。一般的深化鞏固都采用練習的方法.即針對概念給出一些習題,讓學生在做練習的過程之中,不斷熟悉和鞏固概念。另外,還可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來深化鞏固概念。比如,講“摩擦力”的概念后,可做“筷子提米”的實驗:講“沸騰”的概念后,可做“用紙盒燒水”的實驗等等。這些有趣的實驗將學生帶入一個變幻的知識天地,在這些實驗的幫助下鞏固和提高對概念的認識。
    另外,也可以讓學生用文字描述、制作表格、畫流程圖等多種形式,對物理概念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進行總結.這樣即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概念,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總結和歸納能力。
    10.[參考答案]
    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有如下幾點:
    (1)讓學生接觸科學真實
    接觸科學真實,就是要在物理教學中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親自去探索科學原理。
    (2)為建立概念、總結規(guī)律提供感性素材
    通過實驗展示物理現象和變化的過程,特別是學生日常生活中難以見到的或者是與學生經驗相抵觸的現象和過程,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為建立正確的概念、認識規(guī)律奠定基礎。
    (3)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興趣是好的老師”,利用新奇有趣的演示實驗,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新鮮感,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學習興趣。
    (4)體驗過程,感悟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
    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向導,通過實驗可以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等。
    (5)培養(yǎng)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態(tài)度,形成科學價值觀
    實驗是科學的研究方法,要求學生具有實事求是、老老實實的科學態(tài)度,尊重客觀事實,忠于實驗數據.不能有絲毫的弄虛作假行為。同時,實驗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求學生善始善終,具有不怕挫折、堅韌不拔的追求科學的精神。
    (6)學會合作,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物理實驗能夠為學生間、師生問的合作交流提供廣闊的空間和舞臺。
    三、案例分析題
    11.[參考答案]
    (1)正確選項為A。部分同學由于對聲音的音調、響度混淆不清,或者對聽到聲音的條件不理解,容易出現以下幾種錯誤思路:①因為聽不到聲音說明物體沒有振動發(fā)聲,錯選B;②物體振動頻率越高,發(fā)出的聲音音調越高,我們聽到的聲音越大,錯選c;③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發(fā)出的聲音越響,聲音大我們就可以聽到,錯選D。
    (2)教學片段:
    教師:同學們仔細看清楚這道題的選項,其中包含的關鍵信息點有物體發(fā)聲與我們聽到聲音。教師:大家回憶一下人聽到聲音必須滿足的三個條件?
    學生:首先必須有物體在振動,其次必須有介質在傳播聲音。
    教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兩點是正確的,不過還少了一個條件。比如超聲波和次聲波我們人耳就聽不到.大家知道為什么嗎?
    學生:因為人對聲音的聽覺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大約是20 Hz到20000 Hz.如果振動物體的振動頻率低于20 Hz或高于20000 Hz,人耳就覺察不出來。
    教師:所以,根絕這三個條件我們判斷出哪個選項正確?哪個選項錯誤呢?學生:A選項正確,B選項和D選項錯誤。
    教師:有部分同學選擇了C選項,大家思考一下聲音的響度和音調對應聲音的哪種物理量?學生:聲音的振幅反映了聲音的響度,聲音的頻率反映了聲音的音調。
    教師:因此物體振幅越高,我們聽到的聲音就越大,C選項也是錯誤的。同學們理解了人聽到聲音的條件以及能正確判斷聲音的響度與音調的區(qū)別,這類題目就能迎刃而解。
    12.[參考答案]
    (1)在上述教學設計中,僅僅應用了演示實驗為學生理解、接受浮力的概念提供表象支持,實驗形式及功能比較單一,未能充分發(fā)揮物理實驗對于全面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作用。
    (2)教學片段
    教師:一個同學在玩皮球的時候,不小心把球掉入樹洞里面,就像老師現在做的這樣(同時把一個小乒乓球放入一個深玻璃量筒中),請想辦法把球拿出來。
    學生:往樹洞里灌水。教師:好.你來演示一下。
    學生走上講臺,將量筒灌滿水,球上浮。
    教師:你能不能告訴老師,怎么想到這樣做?
    學生:一個是平時這樣做過,另外我認為乒乓球比較輕,水能把它托起來.
    教師:很好,這個辦法確實把球拿上來了,但是老師有一個疑問,老師手里還有一個乒乓球。一松手,它會落在桌面上(同時演示),那么我現在再松手(用左手托做乒乓球后右手再松開),這回為什么不掉呢?
    學生:因為老師的手給乒乓球施加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和乒乓球的重力是平衡力,它們可以使乒乓球靜止。
    教師:那這個乒乓球(指量筒中浮在水面上的)老師也沒有用手托著,為什么它也不掉呢?
    學生:因為水給它一個向上的力,像手一樣。
    教師:好。水托著乒乓球。使它不掉下來,水對乒乓球的力就是浮力。
    教師:經過科學家大量的實驗證明,一切進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學生:恩。
    (教師引導學生查閱課本找出問題的答案。學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教師對學生的不同看法做出總結)
    四、教學設計題
    13.[參考答案]
    (1)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力之一。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和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同時,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摩擦力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應用。本節(jié)課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整個力學的基礎。
    (2)①新課引入,提出問題
    教師通過用力將木塊推出,但是速度減慢后停止來引出摩擦力的概念。進而提出問題: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請說明你的猜想。
    ②演示實驗,猜想假設
    教師將長木板抬高,將火柴盒側放和平放,觀察運動情況。學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和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教師將相同接觸面積的木塊和火柴盒放在長木板上,觀察運動情況。
    學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也可能和接觸面受到的壓力有關。
    師: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這些因素有關,我們要研究每個因素對摩擦力的影響,用什么研究方法呢?生:控制變量法。
    ③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師:怎樣改變小木塊的壓力大小呢?
    生:可以在木塊上放砝碼。
    師:用什么工具測量摩擦力?怎么測?
    生:用彈簧測力計拉著小木塊勻速運動,這樣測的就是摩擦力的大小。.
    ④學生利用手中的器材分組實驗,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適當地進行引導。⑤學生討論得出實驗的結論。繼續(xù)追問如何改變木塊的粗糙程度和接觸面積等。
    ⑥教師總結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14.[參考答案].
    (1)首先請學生觀察桌子上的水杯并思考:放在杯中的水對杯底有沒有壓力的作用,會產生壓強嗎?水對杯壁有沒有壓力的作用,會產生壓強嗎?然后學生利用桌子上的飲料瓶設計實驗來驗證剛才的猜想。教師演示實驗:將水倒入底部和側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請學生觀察倒入水前橡皮膜的形狀和倒入水的過程中橡皮膜的變化,后得出結論。這樣由固體壓強猜想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學生易于接受,通過師生實驗,不僅了解液
    體壓強產生的原因,而且使學生對液體內部壓強有一個粗略的認識,并為探究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做好鋪墊。(2)教學設計如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認識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和密度的關系,能準確陳述液體壓強的特點,能用液體壓強的特點來解釋簡單生產、生活中的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液體壓強特點的實驗過程,感受液體的壓強:通過探究液體壓強特點的實驗過程,熟悉使用轉換法、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培養(yǎng)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主動探究。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和認識規(guī)律的快樂,培養(yǎng)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3.密切聯(lián)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二、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出示一個裝滿水的薄塑料袋。提問:發(fā)現了什么現象?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桶內;將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提問:發(fā)現了什么現象?
    教師提問:通過以上三個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后得出結論: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壓強。
    2.提出問題并作出猜想。
    提問:同學已經知道了液體內部存在著壓強,那么液體的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學生回答:液體壓強可能與深度有關;液體壓強可能與方向有關;液體壓強可能與液體密度有關。
    這個判斷是否正確.還需要更精密的測量工具,設計更合理的實驗進行檢驗。這個更精密的測量工具就是壓強計.大家結合壓強計的實物和課本上的圖片,說出它的構造。
    生回答:壓強計主要由一側裝有橡皮膜的金屬盒、橡皮管、U形玻璃管(內裝著色液體)刻度板等組成。3.壓強計是怎樣工作的呢?
    談示讓學生觀察:沒有力作用在橡皮膜上時,U形管兩邊的液面相平。手按在橡皮膜上時,U形管兩邊的液面還相平嗎?按橡皮膜的手再用力些,U形管兩邊的液面又有什么變化?
    學生觀察并回答:沒有力作用在橡皮膜上時,U形管兩邊的液面相平。手按在橡皮膜上時,U形管兩邊的液面有高度差。用力越大,U形管兩邊的液面高度差越大。
    總結:壓強計能反映液體內部壓強的大小和方向。壓強計中U型管中液面的高度差能反映液體壓強的大小,高度差大,反映液體壓強大;橡皮膜的朝向可以改變,便于比較水內不同方向的壓強大小。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能反映出液體壓強的方向。若橡皮膜朝下,表明它受到的液體壓強方向向上。
    4.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認為液體內部有壓強嗎?液體內部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你怎樣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①液體內部是不是處處有壓強?
    學生實驗:將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水中的不同位置處,觀察U形管兩側液面是否有高度差。結論:液體內部處處有壓強。
    ②液體內部是不是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學生實驗:改變橡皮膜方向。記錄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結論: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③探究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
    學生實驗:改變金屬盒在水中的深度,記錄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結論: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探究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的關系?
    學生實驗:比較同一深度水和鹽水的壓強記錄壓強計在鹽水中U形管兩側液面的高度差。結論:在不同液體的同一深度。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學生分組討論,歸納出壓強的特點:①液體內部處處有壓強,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②在同一深度,各個方向液體壓強都相等;③同一種液體,深度增加,壓強增大;④同一深度,液體的密度越大,壓強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