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媽媽知道他喜歡打籃球,省吃儉用幾個月,花了500塊錢給他買了雙打4折的耐克牌籃球鞋。結果,那個貧困生的助學金被取消了,原因是他既然都能買得起耐克球鞋了,還算什么貧困生……”貧困生該不該穿名 牌,一時之間引起了不少爭議。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貧困生就該有貧困生的樣子”在本質上是一種刻板印象,它先入為主地建構了貧困生的群像——他們省吃儉用、節(jié)衣縮食、刻苦努力,猶如社會里的苦行者。這也鮮明地反映了貧困生的評定缺乏統(tǒng)一標準的問題。除了硬性標準,關懷貧困學生不能只看“面子”,更要注重人性化的“里子”。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漸次豐盈,貧困生的生活狀態(tài)也發(fā)生了顯著的改善。資助貧困生,是政府、社會和高校一直以來的關懷政策。在實踐過程中,認定標準不明確,資助方式過于單一,成了一道并非人人視之公平的全國性難題。涉及到標準問題,一些高校為了便于草果,有時會設置硬條件,實行“一刀切”,甚至出現(xiàn)了奇葩規(guī)定,比如一把手機,一臺電腦,一頓飯的價格等,很顯然,資格上的簡單認定會導致不公,而簡單取消容易產生誤傷。因此,我們應該根據實際,跟上時代,建立更科學、更人性化的機制。
首先,政府部門應完善相關的貧困生補助機制。一方面關于貧困家庭認定的標準要更加明確,落實好貧困家庭建檔立卡工作。讓學校在進行貧困生補助的時候有據可依。
其次,學校在鑒別貧困生家庭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多一些人性化的“軟傾斜”。如深入學生家庭實際考察,而不是為了簡化操作而設定一些硬標準,避免出現(xiàn)一刀切的做法也容易產生“誤傷”。
最后,我們社會應注重引導人們改變“貧困生就該有貧困生的樣子”這一刻板印象。貧困生是我們需要幫助的對象,但不能經濟上的弱勢變成掠奪他們尊嚴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