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部分
認真閱讀下面的材料,引出現(xiàn)象,寫出一篇議論文,不少于1000字,文題自擬。
兩條河從源頭開始出發(fā),相約流向大海,它們流過山林、幽谷、草原,最后被一片荒漠擋住了去路。如不顧一切往前奔流,他們必會被干旱的沙漠吸干,消失得無影無蹤;如停滯不前,就永遠到不了無邊無際的大海。兩難之際,云朵聞聲而至,向他們提了一個建議。一條河絕望地認為云朵的辦法行不通,它宿命地流向前方,被無情的沙漠吞噬了。另一條河則采納了云朵的建議,毅然化成蒸汽,讓云朵牽引著它飛越沙漠,終于隨著暴雨落在地上,還原成河水流到大海。
【范文】
談迂回
面臨被漫漫沙漠吞噬的命運,河流究竟是應(yīng)該迎難而上,還是見機而退?前者可能被評價為莽夫或勇士,后者可能被評價為智者或懦夫。然則概而論之,皆非大智慧之人。遇敵而退,退至何處?遇敵而進,進之何方?孫子有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言“迂回”固為兵法,實則乃哲學(xué),乃人生。
迂回是一種戰(zhàn)略,當敵之強大已越己方所能制之時,妥協(xié)退讓謂之懦,盲目冒進謂之躁,皆非善舉,唯迂回而戰(zhàn)實乃高妙之招。昔年右傾者交權(quán)交槍,我黨幾沒,“左”傾者以硬對硬,全軍幾覆。唯毛澤東同志“敵進我退,敵退我進”,順勢而為,借勢而起,終安黨建國。沒有迂回焉能克敵?
迂回是一種智慧,有人認為文死諫,武死戰(zhàn),忠臣當死節(jié),義士當犧牲,當真如此?當年狄仁杰被誣入獄,知強橫必死,遂偽從獄吏,明寫伏狀,暗通天子,終沉冤得雪,成就名相,既有大周安定之功,更兼大唐匡扶之勛。相比之下,比干、伍員等人空有忠臣之節(jié),無有忠臣之智,令人慨嘆其有勇,扼腕其無心。南霽云為賊所獲,就義前曾欲“將以有為也”,以“迂回”之術(shù)破賊,卻為張巡所迫,誠為可惜。
迂回是一種胸懷。懂得迂回之人,必為堅忍不拔之人,必為吞噬天地之人,必為心胸開闊之人。迂回是一種避讓,避讓會被人視作怯懦。能在可畏人言中不失其志,不改其衷,終非常人。韓信“胯下之辱”如此,劉備“侍弄園圃”如此,毛澤東“四渡赤水”亦如此。唯其有迂回之意,韜晦之心,方能成就偉業(yè)。
迂回的首要是退讓,沒有退讓則無勝利。盲目自信,輕率對抗,以卵擊石,往往“身死人手,為天下笑”?!按筌S進”之時,信奉“人定勝天”,強欲趕超英美,結(jié)果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頭破血流;近來一些所謂“驢友”不明探險之道,強自為不可為之事,最終被困險地,令人搖頭不已。
迂回的最終目的是要前進,而不是妥協(xié)。無原則之退讓,無目標之回縮只能是被逐步消滅。當年汪精衛(wèi)之流也號稱“曲線救國”,但實際上卻淪為日寇之奴、之幫兇,實為借迂回之名,行投降之實,為國人所不齒。
迂回的核心是方法。沒有方法的迂回不能稱其為迂回,最終只能被評為“流竄”。南朝陳慶之、冉閔等人以弱勝強,以千人破敵十數(shù)萬乃至數(shù)十萬,皆因迂回之術(shù)高明,迂回之法得當。而黃巢、李自成等人皆煊赫一時,然遇強敵則潰不成軍,迂回無方而已。
世事復(fù)雜,矛盾多變。不諳迂回之術(shù),不曉避讓之理,或螳臂當車,或望風而遁,均為取敗之道,不可不“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