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件:《小猴子下山》

字號:

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huán)節(jié),而加以制作的課程軟件。它與課程內容有著直接聯系。使用課件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情緒,從而誘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小學語文課件:《小猴子下山》,歡迎閱讀與借鑒,查看更多請點擊課件頻道。
    小學語文課件篇一:《小猴子下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猴、結、掰”等生字,會寫“塊、非、?!钡壬?。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結合插圖講述故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終,而不應這山望著那山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動詞。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達標檢測
    一、以圖導言,激趣導入
    教師板畫一座小山。教師:同學們都很喜歡小動物,瞧,今天我們的課堂上就來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貼上一只小猴子圖片)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猴子呢?(學生自由發(fā)言)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書課題:小猴子下山)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大聲讀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在文中畫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組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1.給下列漢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學習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來了,他首先來到玉米地里。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書:玉米地)
    課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見,非常高興,就。
    2.理解“掰、扛”兩個動詞。
    (1)指名上臺做“掰、扛”的動作。
    (2)讓學生說說小猴子為什么用“掰”“扛”這樣的動作,進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導表情朗讀。
    (1)小猴子第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猶豫地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甭提有多高興了!現在請同學們戴上小猴子的頭飾跟著老師一起做動作,有表情地朗讀第1自然段。
    (2)指名上臺表演讀。
    4.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小猴子來到了,看到的玉米。
    5.小猴子非常高興。“非?!币辉~可以用來替換。(填序號)
    A.時常
    B.十分
    C.經常
    四、回顧所學,小結學法
    1.剛剛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師板書: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總結出學習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來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動作。
    (3)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3.照樣子,說一說。
    (又大又多的)玉米
    ()蘋果
    ()葡萄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達標檢測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課文第1~4自然段結構類似,下面,四人小組選擇第2~4自然段中你們喜歡的一個自然段嘗試用老師剛才使用的方法進行學習。
    二、利用學法學習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帶領下自由選擇一段學習。
    多媒體出示小組合作學習向導:
    ①讀一讀:把課文讀通順,爭取讀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來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樣?小猴子是怎樣做的?
    ③議一議: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動作的詞,學著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讀并表演。
    2.各小組匯報學習情況。教師板書。5.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小猴子后來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樹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學習第5自然段
    同學們,小猴子下山來,它掰到過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過又大又紅的桃子,摘到過又大又圓的西瓜,追過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這次下山來看到了那么多的好東西,后卻空著手回家。這是為什么呢?
    1.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厭舊)
    喜新厭舊導致的結果是什么?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一無所獲)
    2.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說說自己有沒有做過像小猴子一樣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準備怎樣做?6.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猴子?
    四、復習生字、學習詞語
    1.出示生字,指導書寫。
    2.學習量詞。
    (1)出示課件,讓學生找出課本中的量詞填入括號里。
    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樹下,接著走過一()西瓜地,后看見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學生讀句子,學習量詞的使用。
    3.積累并學會運用“又()又()”的詞語。
    (1)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又()又()”的詞語。
    (2)出示圖片,讓學生將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紅、又大又圓”三個詞語貼在對應的圖片處。
    (3)拓展運用。
    ①讓學生自由說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詞語。
    ②老師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兩個特點是不能用“又……又……”來連接的。
    ③那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這樣的“又()又()”方式來說一說它嗎?
    4.說話練習。用今天所學的動詞說一句話。7.在括號里填入恰當的量詞。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樹
    一()瓜地
    一()小兔子8.選擇幾個詞各說一句話。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學板書]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紅——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圓——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著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終
    [教學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強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圖,形象生動,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在執(zhí)教這一課時,我首先示范講解一個自然段,教學生總結學法,然后放手讓學生自主支配課堂,學生的自學積極性很高。
    在學生自主學習,讀懂課文后,我抓住文本特點,讓學生自主積累課本中的好詞,然后引導學生運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詞教學上不但要善于發(fā)現規(guī)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還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從識記到運用的落實。
    小學語文課件篇二:《小猴子下山》
    教學目標
    1.會認并能夠正確區(qū)別“摘、扛、捧、抱、追”等動詞。會寫“空”。
    2.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線。以此為線索學習并積累“又()又()”形式的詞語。
    3.能正確朗讀故事,并能結合插圖、板書等講述故事。
    4.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啟示: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會像小猴子那樣犯些錯做些傻事,而事后難過后悔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訓為基礎,用積極的心態(tài)展望明天。
    教學過程
    一、預習回饋,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提醒注意“猴”的書寫。
    2.游戲中復習回顧。出現大量故事中曾出現或沒有出現過的事物圖片,讓學生判斷哪些圖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復習故事中的要點。
    3.指導讀好這些名詞。強調“桃子、兔子、猴子”等帶“子”的輕聲。
    二、整體讀文,明確路線
    1.自讀全文。
    小猴子下山來(板畫:山),它先后走過了哪些地方?
    2.排列圖片。
    讀完故事,你能把這些圖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順序放進這幅路線圖里嗎?
    3.練說路線圖。
    排圖片后,輔助貼圖練說:小猴子下山,先來到了一塊(),再走到一棵(),接著走過一片(),后看見了一只()。
    三、以小猴子所見為線索,積累并學會運用“又()又()”的詞語
    1.找出課文中“又()又()”的詞語。
    這一路走來,不知小朋友們發(fā)現了沒有,小猴子臉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興)。是啊,因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東西呢!,故事告訴我們啊,小猴子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貼詞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說說嗎?
    貼:又大又紅,又大又圓,蹦蹦跳跳
    2.練讀詞語。我們來讀讀這些詞語,要讓大家感覺到是好東西哦!
    3.拓展運用
    這些好東西光是看看,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嘗一嘗的話,也許還會品嘗到怎樣的好味道?選一種說說:(甜除了品嘗到甜,吃起來還有怎樣的感覺?(脆、鮮、嫩、糯、松、爽、軟……)如果用鼻子聞一聞呢?還會覺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樣,用又()又()把這些好味道連起來說一說嗎?
    如:又香又甜又鮮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點:完全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兩個特點是不能用“又…又…”來連接的)
    那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這樣的“又()又()”方式來說一說它嗎?
    四、以“小猴子所做”為線索,積累并學會精確地使用動詞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認讀并理解:掰、扛。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哇,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還等什么呢!我們趕快一起出發(fā)吧!看,玉米地到了!咦,畫上怎么沒畫小猴子呢!是這樣的,課文中寫小猴子來到玉米這部分沒有配插圖,我想請小朋友幫我想想,這幅圖上該畫一只怎樣的猴子呢?別急哦!還是先讀讀這部分故事是怎么寫的吧!
    2.你會畫一只怎么的猴子?隨機學習:掰、扛。
    3.練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積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讀,找一找小猴子的動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繼續(xù)走啊走,來到桃樹下,走過西瓜、還看見了一只小兔子,在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們去讀讀課文2.3.4段!拿起筆,邊讀邊圈一圈像這樣寫小猴子動作的詞語。
    2.匯報。
    3.學生評價,并談理解。
    4.練讀2.3.4段。
    (三)學習第五段,得到啟示
    1.所有的好東西都被扔了,小兔子也沒有追上,你想想現在小猴子的表情?
    2.為什么會這樣呢?
    五、指導書寫,布置作業(yè)
    1.指導書寫“空”。
    3.今天,太陽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著手回家去了!可太陽下山還會升起,瞧,新的一天又來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會發(fā)生怎么的故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編一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