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jié)手抄報:重陽糕的由來

字號:

農(nóng)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jié),也叫敬老節(jié),民間要蒸重陽糕孝敬老人。蒸重陽糕方法與蒸年糕相同,不過蒸糕要小一點,糕要薄一點。為了美觀中吃,人們把重陽糕制成五顏六色,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陽糕又叫桂花糕),這樣制成的重陽糕,香甜可口,人人愛吃。
    重陽糕亦稱“花糕”,漢族重陽節(jié)食品。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因在重陽節(jié)食用而得名。南朝時已有。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夾餡并印雙羊,取“重陽”的意思,現(xiàn)在仍流行。
    亦稱“花糕”、“菊糕”、“發(fā)糕”等。為重陽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以米粉、豆粉等為原料,發(fā)酵,更點綴以棗、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起于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開封)、臨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在為普遍的習(xí)俗。糕的制作,品種各目繁多,其上并插彩旗,極受兒童的喜愛。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淵鑒類函.歲時.九月九日》引隋杜臺卿《玉燭寶典》:“九日餐餌,其時黍秫并收,因此粘米加味嘗新。”又《歲時雜記》:“重陽尚食糕,......大率以棗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彼紊鄄渡凼下勔姾箐洝罚骸皠舻米骶湃赵?,欲用‘糕’字以五經(jīng)中無此字,輒不復(fù)為。宋子京以為不然,故《九日食糕》詩:飆館輕霜拂曙袍,糗糍花影斗分曹。劉郎不敢題糕字,空負詩家一代豪。遂為古今絕唱?!彼蚊显稀稏|京夢華錄.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遺送,上插剪彩小旗,摻飣果實,如石榴子、栗子黃、銀杏、松子之肉類。又以粉作獅子蠻王之狀,置于糕上,謂之獅蠻。”宋吳自牧《夢梁錄.九月》:“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飣,插小彩旗,各日重陽糕?!彼沃苊堋段淞峙f事.重九》:“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雜糅為之,上縷肉絲鴨餅,綴以榴顆,標(biāo)以彩旗。又作蠻王獅子于上,又糜栗為屑,合以蜂蜜,印花脫餅,以為果餌。”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九月九日......餅面種棗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準(zhǔn)紙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明謝肇浙《五雜俎》引呂公忌曰:“九月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愿兒百事俱高?!斯湃司旁伦鞲庵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