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音樂
印度音樂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公元前1500年前后問世的《梨俱吠陀》中的頌歌,可以被看作最早的歌詞?!舵赌Ψ屯印穭t是上古時期的歌曲集,專供祭司在祭祀時吟唱?!版赌Α钡囊馑季褪乔{。因此可以說,同戲劇一樣,印度音樂也很可能起源于宗教祭祀儀式。
印度人將音樂視為一種能夠使人的靈魂超脫俗世并升華到精神世界的崇高藝術形式。而印度文化歷來就有輕物質重精神的傾向,音樂自然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和心目占有神圣地位。泰戈爾對印度音樂就持有這樣的看法。
古代典籍證明,印度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專業(yè)歌者和琴師。一些公元前后的石刻中也出現(xiàn)了他們的形象。在吠陀時代,維那琴一類的弦樂器和橫笛一類的管樂器就已被制作出來?,F(xiàn)在印度常用的一些民族樂器與之一脈相承??赡苁窃诜屯雍笃冢《纫魳芳以谟^察到不同動物的鳴聲存在音差之后,將四聲音階改進成為七聲音階。印度的七聲音階被認為分別代表孔雀、乳牛、山羊、鷺鷥、夜鶯、馬、象七種不同動物的叫聲。《阿闥婆吠陀》中就有關于七聲音階的說明。在史詩時期,音樂在王室的扶植下獲得迅速發(fā)展。公元前后,聲樂從宗教儀式的要素演變成為一種高度世俗化的藝術。在器樂方面,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中提到的樂器就多達20余種。在樂理方面,除七聲音階外,這時還出現(xiàn)了印度音樂特有的七種調式。上文提到的《舞論》一書,雖然重點總結的是戲劇理論,但也是印度最早的音樂理論文獻。婆羅多制定的音樂規(guī)則至今依然為印度音樂家所遵循。從迦梨陀娑的戲劇作品看,他也是一個深通音律的人。
“拉格”是印度音樂的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梵文原意“色彩、情緒”或“著色”。在印度古典音樂中特指具有調式意味的曲調框架。拉格由規(guī)定的一組5至7個音組成,供即興演奏或歌唱使用。其數(shù)量約300個,常用者約100個,但基本拉格為6個。這6個基本拉格是男性曲調,又由它們派生出一些女性曲調,名為拉吉尼。拉吉尼被人格化為拉格的妻子。每個基本拉格配有5個拉吉尼,總計36個曲調。特定的拉格和拉吉尼只能在特定的季節(jié)或一天中的某個時段演唱,表現(xiàn)某種特定的情感或情緒,即表現(xiàn)印度傳統(tǒng)美學的九種“味”。否則將被認為不合時宜而受到嘲弄。印度音樂由此形成旋律優(yōu)美、微妙細膩和變化多端的鮮明特點。
印度古典音樂最初為一個體系,但在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分為兩大流派,即印度斯坦音樂與卡納塔克音樂。印度斯坦音樂屬于北方音樂體系,形成于14世紀,主要流行于北印度、東印度以及今卡納塔克邦和安得拉邦北部地區(qū)。它的世俗化傾向十分明顯,受外來音樂特別是波斯和阿拉伯世俗音樂影響較多。16世紀莫臥兒王朝時代,古典音樂從宮廷流向民間。莫臥兒王朝開國皇帝巴布兒自己深通音律,第三個皇帝阿克巴也熱心贊助音樂。實際上,除奧朗則布外,所有莫臥兒王皇帝都熱愛并贊助音樂。印度斯坦音樂嚴格遵守拉格的時間規(guī)定,一般采用19世紀音樂家帕德肯代制定的以10種基本音階為基礎的10種同名拉格分類法。
卡納塔克音樂屬于南方音樂體系。起源于雅利安人時代,形成于14世紀以后,宗教色彩濃厚,受外來音樂影響較少,基本上保持了印度本土傳統(tǒng)音樂的特色。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初期是卡納塔克音樂的黃金時期。作曲家特亞加拉賈(1767-1847)、迪克西塔爾(1775-1835)和夏司特里(1763-1827)被并稱為卡納塔克音樂三杰??{塔克音樂有72種基本拉格,依音階中7個音排列順序和音高變化的不同而產(chǎn)生,節(jié)奏規(guī)定沒有印度斯坦音樂那么嚴格。
印度人能歌善舞,因而民間音樂也十分發(fā)達。古典音樂主要滿足審美需要,而民間音樂卻具有各種社會功能。人們在生產(chǎn)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音樂。在豐收季節(jié)、娶妻生子之時,人們載歌載舞,以示慶祝。所以,在印度的山野林間、河流海洋之上,都可以經(jīng)常聽到旋律優(yōu)美的歌聲。西孟加拉、馬哈拉施特拉和安得拉等邦的民歌都富于地方特色因而十分印度民間音樂的音域也十分寬廣,許多民間歌曲可以達到三個八度。插曲豐富的印度電影的繁榮和普及,也推動了民間音樂的發(fā)展。印度詩人泰戈爾十分欣賞民間音樂。他在吸收民間音樂養(yǎng)分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歌曲兩千多首。這些歌曲又回到民間,為漁夫村姑所傳唱。近來,西方流行音樂也開始傳入印度,搖滾音樂受到城市里一些青年的歡迎。
印度樂器品種豐富,主要分為弦鳴樂器、革鳴樂器、體鳴樂器和氣鳴樂器四類。其中七弦樂器維那琴、西塔爾琴、雙面手鼓等都很有特色,也都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
印度音樂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公元前1500年前后問世的《梨俱吠陀》中的頌歌,可以被看作最早的歌詞?!舵赌Ψ屯印穭t是上古時期的歌曲集,專供祭司在祭祀時吟唱?!版赌Α钡囊馑季褪乔{。因此可以說,同戲劇一樣,印度音樂也很可能起源于宗教祭祀儀式。
印度人將音樂視為一種能夠使人的靈魂超脫俗世并升華到精神世界的崇高藝術形式。而印度文化歷來就有輕物質重精神的傾向,音樂自然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和心目占有神圣地位。泰戈爾對印度音樂就持有這樣的看法。
古代典籍證明,印度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專業(yè)歌者和琴師。一些公元前后的石刻中也出現(xiàn)了他們的形象。在吠陀時代,維那琴一類的弦樂器和橫笛一類的管樂器就已被制作出來?,F(xiàn)在印度常用的一些民族樂器與之一脈相承??赡苁窃诜屯雍笃冢《纫魳芳以谟^察到不同動物的鳴聲存在音差之后,將四聲音階改進成為七聲音階。印度的七聲音階被認為分別代表孔雀、乳牛、山羊、鷺鷥、夜鶯、馬、象七種不同動物的叫聲。《阿闥婆吠陀》中就有關于七聲音階的說明。在史詩時期,音樂在王室的扶植下獲得迅速發(fā)展。公元前后,聲樂從宗教儀式的要素演變成為一種高度世俗化的藝術。在器樂方面,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中提到的樂器就多達20余種。在樂理方面,除七聲音階外,這時還出現(xiàn)了印度音樂特有的七種調式。上文提到的《舞論》一書,雖然重點總結的是戲劇理論,但也是印度最早的音樂理論文獻。婆羅多制定的音樂規(guī)則至今依然為印度音樂家所遵循。從迦梨陀娑的戲劇作品看,他也是一個深通音律的人。
“拉格”是印度音樂的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梵文原意“色彩、情緒”或“著色”。在印度古典音樂中特指具有調式意味的曲調框架。拉格由規(guī)定的一組5至7個音組成,供即興演奏或歌唱使用。其數(shù)量約300個,常用者約100個,但基本拉格為6個。這6個基本拉格是男性曲調,又由它們派生出一些女性曲調,名為拉吉尼。拉吉尼被人格化為拉格的妻子。每個基本拉格配有5個拉吉尼,總計36個曲調。特定的拉格和拉吉尼只能在特定的季節(jié)或一天中的某個時段演唱,表現(xiàn)某種特定的情感或情緒,即表現(xiàn)印度傳統(tǒng)美學的九種“味”。否則將被認為不合時宜而受到嘲弄。印度音樂由此形成旋律優(yōu)美、微妙細膩和變化多端的鮮明特點。
印度古典音樂最初為一個體系,但在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分為兩大流派,即印度斯坦音樂與卡納塔克音樂。印度斯坦音樂屬于北方音樂體系,形成于14世紀,主要流行于北印度、東印度以及今卡納塔克邦和安得拉邦北部地區(qū)。它的世俗化傾向十分明顯,受外來音樂特別是波斯和阿拉伯世俗音樂影響較多。16世紀莫臥兒王朝時代,古典音樂從宮廷流向民間。莫臥兒王朝開國皇帝巴布兒自己深通音律,第三個皇帝阿克巴也熱心贊助音樂。實際上,除奧朗則布外,所有莫臥兒王皇帝都熱愛并贊助音樂。印度斯坦音樂嚴格遵守拉格的時間規(guī)定,一般采用19世紀音樂家帕德肯代制定的以10種基本音階為基礎的10種同名拉格分類法。
卡納塔克音樂屬于南方音樂體系。起源于雅利安人時代,形成于14世紀以后,宗教色彩濃厚,受外來音樂影響較少,基本上保持了印度本土傳統(tǒng)音樂的特色。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初期是卡納塔克音樂的黃金時期。作曲家特亞加拉賈(1767-1847)、迪克西塔爾(1775-1835)和夏司特里(1763-1827)被并稱為卡納塔克音樂三杰??{塔克音樂有72種基本拉格,依音階中7個音排列順序和音高變化的不同而產(chǎn)生,節(jié)奏規(guī)定沒有印度斯坦音樂那么嚴格。
印度人能歌善舞,因而民間音樂也十分發(fā)達。古典音樂主要滿足審美需要,而民間音樂卻具有各種社會功能。人們在生產(chǎn)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音樂。在豐收季節(jié)、娶妻生子之時,人們載歌載舞,以示慶祝。所以,在印度的山野林間、河流海洋之上,都可以經(jīng)常聽到旋律優(yōu)美的歌聲。西孟加拉、馬哈拉施特拉和安得拉等邦的民歌都富于地方特色因而十分印度民間音樂的音域也十分寬廣,許多民間歌曲可以達到三個八度。插曲豐富的印度電影的繁榮和普及,也推動了民間音樂的發(fā)展。印度詩人泰戈爾十分欣賞民間音樂。他在吸收民間音樂養(yǎng)分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歌曲兩千多首。這些歌曲又回到民間,為漁夫村姑所傳唱。近來,西方流行音樂也開始傳入印度,搖滾音樂受到城市里一些青年的歡迎。
印度樂器品種豐富,主要分為弦鳴樂器、革鳴樂器、體鳴樂器和氣鳴樂器四類。其中七弦樂器維那琴、西塔爾琴、雙面手鼓等都很有特色,也都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