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琴,滿族人,1914年4月18日生于吉林。據(jù)王士琴生前對筆者講述,她的祖父是俄羅斯與中國交界處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是個什么族她已記不清了(后據(jù)其女回憶應為赫哲族)。后來因為生活所迫祖父流落到黑龍江省,和當?shù)匾粋€滿族姑娘結(jié)了婚。當時,中國是在滿清政府統(tǒng)治之下,因此,王士琴的父親便隨母加入了滿族。6歲左右時,王士琴隨父親遷居到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
王士琴的父親王洪杰是一個有名的俄語專家,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為孩子們請了家庭教師,讓他們學習俄語,同時又學習英語和日語。他曾說:"我沒有什么財產(chǎn)留給你們,只能給你們留下一個'飯碗'(指一個能掙錢吃飯的手藝或技能),好讓你們?nèi)蘸笥幸煌腼埑浴?
高中畢業(yè)后,王士琴本想東渡日本學習醫(yī)學。但時逢父親退休,家庭收入銳減。王士琴為了照顧家庭,替父親分憂,遂放棄了留日計劃,考入哈爾濱電業(yè)局做文秘。
王士琴5歲喪母,繼母陳玉文出身于書香之家。王士琴有一個姨夫名叫張鴻誥,他是周恩來在南開學習時的同窗密友,后來又和周恩來一同赴日本留學。1936年夏天,經(jīng)張鴻誥的介紹,王士琴結(jié)識了周恩來在哈爾濱稅捐局工作的胞弟周恩壽,后兩人結(jié)了婚。新中國成立后,張鴻誥赴京,周恩來在西花廳招待他。席間,周恩來曾笑著問張鴻誥:"老同學,我們是老同學、老朋友,一直以兄弟相稱;可是現(xiàn)在士琴叫你姨父,我該怎么稱呼你呢?"張鴻誥笑著回答說:"士琴叫歸她叫,我們還是兄弟。"滿桌人聽了都笑了起來。1937年,王士琴生下長女周秉德,從此她像那個時代絕大多數(shù)已婚婦女一樣,當上了家庭主婦。每日的柴米油鹽,丈夫、孩子的衣食冷暖成為她主要的生活內(nèi)容。
1943年,周恩壽為躲避日本人的盤查,帶著全家移居天津,與嗣母楊氏(四伯母)一起生活。王士琴在哈爾濱時生有長女周秉德和長子周秉鈞,移居天津之后,又生次女周秉宜和次子周秉華。
1947年8月,蔣介石命令胡宗南軍隊進攻延安,周恩來隨毛澤東轉(zhuǎn)戰(zhàn)陜北。此時,蔣介石政權(quán)實行殘酷的保甲連坐制度,周恩壽被一壞鄰居檢舉,遭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部拘捕。王士琴憂心如焚,帶著4個孩子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了3個多月。后來,經(jīng)周恩來在南開學校時的老師伉乃如和同學常策歐、吳玉如三位先生出面作保,周恩壽才得以獲釋出獄。
1949年春,天津、北平相繼解放。王士琴隨丈夫一同赴北平見到了他們?nèi)找瓜肽畹男稚?BR> 周恩來沒有因周恩壽是自己的親弟弟而給他特殊照顧,而是要求周恩壽去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待世界觀改造好后,再等待組織分配工作。要強的王士琴也向周恩來表示希望出來參加工作。她的要求立刻得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理解與支持。在周恩來夫婦的安排下,周恩壽和王士琴的4個孩子很快被送進了寄宿制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周末,孩子們可以回到西花廳居祝孩子們的學費、生活費都由周恩來負擔。這樣,王士琴減少了后顧之憂。1950年,她受聘于北京女四中,任高中俄語教師。筆者曾聽王士琴說:"建國初我們國家外語人才十分缺乏,有關(guān)方面曾考慮安排我到外交部工作。我考慮到外交部工作要求嚴格,節(jié)奏緊,工作時間分秒必爭,我那么多孩子需要照顧,加之當時兄長兼任外交部長,因此,當老師是我好的選擇。"
周恩壽和王士琴當時已有4個孩子,而周恩來夫婦卻沒有孩子,因此周恩壽曾提出要將次子秉宜過繼給周恩來。但是,周恩來沒有同意。他說:"假如我要了你們的一個孩子,將來別的孩子就會認為我這個做伯伯的偏愛、不公平?,F(xiàn)在這樣不是挺好嗎?你們的孩子我都會當作我自己的孩子來看待的。"周恩來不僅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解放初期,國家尚未實行計劃生育。1951年和1952年,王士琴又先后生下幼子周秉和、幼女周秉建。當時她正在北京女四中教書并擔任班主任,學校教學任務也很繁重。困難之際,鄧穎超出錢為她請了兩位保姆來幫忙照看孩子和料理家務。鄧穎超還把這兩位保姆請到西花廳來吃了一頓便飯,對她們說:"家里又添了兩個小孩。按說,照顧孩子本該是我這個做大媽的事兒??墒悄銈兛次夜ぷ鬟@么忙,身體又不好,所以只好把你們請來幫忙。以后就請你們多費心了。"平日,鄧穎超也常派工作人員去周恩壽家看望,看看大人孩子是否平安,家里還有什么困難。因為王士琴孩子多而且又都很年幼,容易患病,周恩來和鄧穎超沒少跟著操心。1956年春天,王士琴的兩個小的孩子同時出麻疹,必須住院治療,正巧周恩壽出差在外,王士琴交不起住院費,情急之下,她只好去向周恩來求助。周恩來聽說后立即囑咐衛(wèi)士長成元功拿出錢來救了這場急。還有周秉和因為夏天受暑,臉上身上長了許多癤子,鄧穎超干脆把王士琴和孩子接到西花廳來住了一個暑假,直到孩子病愈才送他們回家。
在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盡心關(guān)照下,孩子們健康成長,王士琴也能安心地在學校教課。她早出晚歸,兢兢業(yè)業(yè),獲得了優(yōu)秀班主任的榮譽稱號,并受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的多次表揚。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1968年2月,已經(jīng)退休在家養(yǎng)病的周恩壽被拘捕審查。王士琴忍受著極大的痛苦和精神壓力,照常堅持去學校上課,一天都沒有耽誤過,表現(xiàn)得十分堅強。當時,王士琴的6個孩子分別在西安、廣東、河北、四川、延安、內(nèi)蒙古工作與勞動。尤其是兩個小的孩子周秉和、周秉建,只有十五六歲就去了延安、內(nèi)蒙古插隊,更讓她牽腸掛肚。農(nóng)村條件比較艱苦,王士琴既擔心在延安的小兒子挨餓,又擔心在內(nèi)蒙古的小女兒受凍。由于周恩壽的退休金被無理停發(fā),王士琴只得省吃儉用攢點錢,萬不得已時又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首飾拿出來賣掉,買了食品和棉鞋棉衣給孩子們寄去。王士琴為了渡過暫時困難,忍痛把原來住的一套大一點的房子退掉,另要一套面積要小得多的房子,以減輕房租負擔。在這艱難的時刻,又是周恩來、鄧穎超向王士琴伸出了有力的援助之手,幫助她共渡難關(guān)。鄧穎超把王士琴的兩個大孩子周秉德、周秉鈞找到西花廳來商量,她說:"現(xiàn)在我們來分分工:秉德負責秉和的生活費,秉鈞負責秉宜的生活費(當時秉宜大學還沒畢業(yè)),我來負責小六秉建。不是我和你們伯伯出不起這些錢,我們是想讓你們也為媽媽分點憂,養(yǎng)成對弟弟妹妹的責任心。"
周恩來和鄧穎超也經(jīng)常通過書信往來密切關(guān)注著侄兒、侄女們的成長,不斷鼓勵他們在基層、在勞動中鍛煉自己的思想、體質(zhì)和意志。如果哪個孩子較長時間沒有給他們寫信,鄧穎超就會坐立不安,甚至跑去向周恩來"匯報",或者給其他的孩子寫信詢問,直到把情況了解清楚,她的心才算踏實下來。
"文-化-大-革-命"時期,雖然王士琴全家各分東西,但她的子女們一直都得到了周恩來夫婦的關(guān)愛。有的孩子沒有公費醫(yī)療,戶口不在北京,按當時的規(guī)定,生病也不能在北京的醫(yī)院就診,于是當孩子們生病時,周恩來夫婦就自己掏錢送孩子去305醫(yī)院(當時還只是個門診部)檢查治療。孩子們回到北京來看望伯伯和伯母,周恩來和鄧穎超會一再叮囑他們要立足基層,扎根民眾,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漫長的8年終于過去了,當周恩壽拖著虛弱的病體,拄著拐杖從監(jiān)管他的北京衛(wèi)戍區(qū)回到家里時,大哥大嫂還給他的是一群健康、自立、樸實無華的青年。
周恩來逝世幾年后,有關(guān)周恩來的紀念地相繼修復、開放。王士琴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心和支持,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筆者從1991年參加籌建淮安周恩來紀念館起,曾無數(shù)次赴京,先后50多次走訪王士琴。從她那里征集了多少件有關(guān)周恩來、鄧穎超的遺物已經(jīng)說不清。其中第一件是周恩來使用過的文具罐。經(jīng)我們調(diào)查證實,那是周恩來新中國成立前用于盛放大頭針、曲別針之類的小文具罐。這原來是一只養(yǎng)蟋蟀用的,野檀木質(zhì)料,做工非常精細。記得王士琴把這只文具罐交到我的手上時,還謙虛地說:"我們手里已沒有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了,這只小罐子如果你們認為有用就拿去吧,也算是我們對老家淮安籌建兄長紀念館的一點心意吧。"老人的話雖然樸實、低調(diào),但卻表示了她對自己婆家淮安的一片深情以及對兄長周恩來的懷念之心。
1992年1月6日,是淮安周恩來紀念館開館的日子,許多人都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希望能親臨淮安,目睹這一天的盛況。周家人更是要比別人多一層迫切。當時我們因為事情多,隔三差五地要去北京。我就當面邀請王士琴,請她來趟淮安,看看自己的婆家。王士琴聽后十分高興,她樂呵呵地說:"大姐(指鄧穎超)也十分掛念兄長的老家,她也很關(guān)心你們淮安,多次想到淮安去看看。只是她現(xiàn)在住在北京醫(yī)院,已經(jīng)失去了回婆家看看的身體條件了。我要去,我一定幫大姐去還這個心愿!"
不巧的是,1991年夏季淮安遭遇洪水侵襲。一直十分關(guān)心淮安的鄧穎超讓秘書給中央辦公廳打電話傳達她的意見:"蘇北今年大水,許多群眾生活都有困難,因此,你們要把恩來紀念館的開館儀式降低到低規(guī)模。"她還對去淮安參加開館典禮的身邊工作人員和周家親屬指示說:"恩來生前身邊工作人員由童小鵬做代表;親屬由在南京的爾輝做代表。爾輝如果身體不好就由爾萃做代表去參加,其他人都不要去,不要給地方上添麻煩,增加負擔。"鄧穎超的一句話,使王士琴放棄了去淮安參加儀式的念頭。
直到1992年秋天,江蘇東海舉辦第xx屆水晶節(jié),邀請王士琴前往參加。東海水晶節(jié)結(jié)束后,王士琴來到淮安,這也是王士琴第來到她的婆家。
在周恩來故居,當參觀到紀念一室的1904年周恩來偕父母弟弟們從淮安遷居清江浦的版畫時,王士琴指著畫面上周恩來生母萬氏懷抱著的嬰兒高興地笑著說:"那是我們老周(指她的丈夫周恩壽先生),那就是我們家老周!"
在周恩來紀念館,當陳列廳的后"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哀樂及屏幕鏡頭出現(xiàn)時,王士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聲痛哭。我怕她出現(xiàn)意外,忙攙扶著她,讓她到休息廳坐下休息,并請講解員給她打來溫水,讓她洗臉,平靜情緒。
1998年是周恩來的百年誕辰。王士琴又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心,并對我們的紀念活動給予了許多支持。在1994年我們前往北京向周恩來的親屬們征求意見時,她秉承周恩來一貫儉樸的品德,希望我們盡量少花錢,辦好事。
2002年10月6日,王士琴在北京去世,不久與周恩壽先生的骨灰一起"回"到了老家,歸葬于淮安。
王士琴的父親王洪杰是一個有名的俄語專家,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為孩子們請了家庭教師,讓他們學習俄語,同時又學習英語和日語。他曾說:"我沒有什么財產(chǎn)留給你們,只能給你們留下一個'飯碗'(指一個能掙錢吃飯的手藝或技能),好讓你們?nèi)蘸笥幸煌腼埑浴?
高中畢業(yè)后,王士琴本想東渡日本學習醫(yī)學。但時逢父親退休,家庭收入銳減。王士琴為了照顧家庭,替父親分憂,遂放棄了留日計劃,考入哈爾濱電業(yè)局做文秘。
王士琴5歲喪母,繼母陳玉文出身于書香之家。王士琴有一個姨夫名叫張鴻誥,他是周恩來在南開學習時的同窗密友,后來又和周恩來一同赴日本留學。1936年夏天,經(jīng)張鴻誥的介紹,王士琴結(jié)識了周恩來在哈爾濱稅捐局工作的胞弟周恩壽,后兩人結(jié)了婚。新中國成立后,張鴻誥赴京,周恩來在西花廳招待他。席間,周恩來曾笑著問張鴻誥:"老同學,我們是老同學、老朋友,一直以兄弟相稱;可是現(xiàn)在士琴叫你姨父,我該怎么稱呼你呢?"張鴻誥笑著回答說:"士琴叫歸她叫,我們還是兄弟。"滿桌人聽了都笑了起來。1937年,王士琴生下長女周秉德,從此她像那個時代絕大多數(shù)已婚婦女一樣,當上了家庭主婦。每日的柴米油鹽,丈夫、孩子的衣食冷暖成為她主要的生活內(nèi)容。
1943年,周恩壽為躲避日本人的盤查,帶著全家移居天津,與嗣母楊氏(四伯母)一起生活。王士琴在哈爾濱時生有長女周秉德和長子周秉鈞,移居天津之后,又生次女周秉宜和次子周秉華。
1947年8月,蔣介石命令胡宗南軍隊進攻延安,周恩來隨毛澤東轉(zhuǎn)戰(zhàn)陜北。此時,蔣介石政權(quán)實行殘酷的保甲連坐制度,周恩壽被一壞鄰居檢舉,遭國民黨天津警備司令部拘捕。王士琴憂心如焚,帶著4個孩子在擔驚受怕中度過了3個多月。后來,經(jīng)周恩來在南開學校時的老師伉乃如和同學常策歐、吳玉如三位先生出面作保,周恩壽才得以獲釋出獄。
1949年春,天津、北平相繼解放。王士琴隨丈夫一同赴北平見到了他們?nèi)找瓜肽畹男稚?BR> 周恩來沒有因周恩壽是自己的親弟弟而給他特殊照顧,而是要求周恩壽去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待世界觀改造好后,再等待組織分配工作。要強的王士琴也向周恩來表示希望出來參加工作。她的要求立刻得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理解與支持。在周恩來夫婦的安排下,周恩壽和王士琴的4個孩子很快被送進了寄宿制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周末,孩子們可以回到西花廳居祝孩子們的學費、生活費都由周恩來負擔。這樣,王士琴減少了后顧之憂。1950年,她受聘于北京女四中,任高中俄語教師。筆者曾聽王士琴說:"建國初我們國家外語人才十分缺乏,有關(guān)方面曾考慮安排我到外交部工作。我考慮到外交部工作要求嚴格,節(jié)奏緊,工作時間分秒必爭,我那么多孩子需要照顧,加之當時兄長兼任外交部長,因此,當老師是我好的選擇。"
周恩壽和王士琴當時已有4個孩子,而周恩來夫婦卻沒有孩子,因此周恩壽曾提出要將次子秉宜過繼給周恩來。但是,周恩來沒有同意。他說:"假如我要了你們的一個孩子,將來別的孩子就會認為我這個做伯伯的偏愛、不公平?,F(xiàn)在這樣不是挺好嗎?你們的孩子我都會當作我自己的孩子來看待的。"周恩來不僅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解放初期,國家尚未實行計劃生育。1951年和1952年,王士琴又先后生下幼子周秉和、幼女周秉建。當時她正在北京女四中教書并擔任班主任,學校教學任務也很繁重。困難之際,鄧穎超出錢為她請了兩位保姆來幫忙照看孩子和料理家務。鄧穎超還把這兩位保姆請到西花廳來吃了一頓便飯,對她們說:"家里又添了兩個小孩。按說,照顧孩子本該是我這個做大媽的事兒??墒悄銈兛次夜ぷ鬟@么忙,身體又不好,所以只好把你們請來幫忙。以后就請你們多費心了。"平日,鄧穎超也常派工作人員去周恩壽家看望,看看大人孩子是否平安,家里還有什么困難。因為王士琴孩子多而且又都很年幼,容易患病,周恩來和鄧穎超沒少跟著操心。1956年春天,王士琴的兩個小的孩子同時出麻疹,必須住院治療,正巧周恩壽出差在外,王士琴交不起住院費,情急之下,她只好去向周恩來求助。周恩來聽說后立即囑咐衛(wèi)士長成元功拿出錢來救了這場急。還有周秉和因為夏天受暑,臉上身上長了許多癤子,鄧穎超干脆把王士琴和孩子接到西花廳來住了一個暑假,直到孩子病愈才送他們回家。
在周恩來和鄧穎超的盡心關(guān)照下,孩子們健康成長,王士琴也能安心地在學校教課。她早出晚歸,兢兢業(yè)業(yè),獲得了優(yōu)秀班主任的榮譽稱號,并受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的多次表揚。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1968年2月,已經(jīng)退休在家養(yǎng)病的周恩壽被拘捕審查。王士琴忍受著極大的痛苦和精神壓力,照常堅持去學校上課,一天都沒有耽誤過,表現(xiàn)得十分堅強。當時,王士琴的6個孩子分別在西安、廣東、河北、四川、延安、內(nèi)蒙古工作與勞動。尤其是兩個小的孩子周秉和、周秉建,只有十五六歲就去了延安、內(nèi)蒙古插隊,更讓她牽腸掛肚。農(nóng)村條件比較艱苦,王士琴既擔心在延安的小兒子挨餓,又擔心在內(nèi)蒙古的小女兒受凍。由于周恩壽的退休金被無理停發(fā),王士琴只得省吃儉用攢點錢,萬不得已時又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首飾拿出來賣掉,買了食品和棉鞋棉衣給孩子們寄去。王士琴為了渡過暫時困難,忍痛把原來住的一套大一點的房子退掉,另要一套面積要小得多的房子,以減輕房租負擔。在這艱難的時刻,又是周恩來、鄧穎超向王士琴伸出了有力的援助之手,幫助她共渡難關(guān)。鄧穎超把王士琴的兩個大孩子周秉德、周秉鈞找到西花廳來商量,她說:"現(xiàn)在我們來分分工:秉德負責秉和的生活費,秉鈞負責秉宜的生活費(當時秉宜大學還沒畢業(yè)),我來負責小六秉建。不是我和你們伯伯出不起這些錢,我們是想讓你們也為媽媽分點憂,養(yǎng)成對弟弟妹妹的責任心。"
周恩來和鄧穎超也經(jīng)常通過書信往來密切關(guān)注著侄兒、侄女們的成長,不斷鼓勵他們在基層、在勞動中鍛煉自己的思想、體質(zhì)和意志。如果哪個孩子較長時間沒有給他們寫信,鄧穎超就會坐立不安,甚至跑去向周恩來"匯報",或者給其他的孩子寫信詢問,直到把情況了解清楚,她的心才算踏實下來。
"文-化-大-革-命"時期,雖然王士琴全家各分東西,但她的子女們一直都得到了周恩來夫婦的關(guān)愛。有的孩子沒有公費醫(yī)療,戶口不在北京,按當時的規(guī)定,生病也不能在北京的醫(yī)院就診,于是當孩子們生病時,周恩來夫婦就自己掏錢送孩子去305醫(yī)院(當時還只是個門診部)檢查治療。孩子們回到北京來看望伯伯和伯母,周恩來和鄧穎超會一再叮囑他們要立足基層,扎根民眾,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漫長的8年終于過去了,當周恩壽拖著虛弱的病體,拄著拐杖從監(jiān)管他的北京衛(wèi)戍區(qū)回到家里時,大哥大嫂還給他的是一群健康、自立、樸實無華的青年。
周恩來逝世幾年后,有關(guān)周恩來的紀念地相繼修復、開放。王士琴對此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心和支持,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筆者從1991年參加籌建淮安周恩來紀念館起,曾無數(shù)次赴京,先后50多次走訪王士琴。從她那里征集了多少件有關(guān)周恩來、鄧穎超的遺物已經(jīng)說不清。其中第一件是周恩來使用過的文具罐。經(jīng)我們調(diào)查證實,那是周恩來新中國成立前用于盛放大頭針、曲別針之類的小文具罐。這原來是一只養(yǎng)蟋蟀用的,野檀木質(zhì)料,做工非常精細。記得王士琴把這只文具罐交到我的手上時,還謙虛地說:"我們手里已沒有什么有價值的東西了,這只小罐子如果你們認為有用就拿去吧,也算是我們對老家淮安籌建兄長紀念館的一點心意吧。"老人的話雖然樸實、低調(diào),但卻表示了她對自己婆家淮安的一片深情以及對兄長周恩來的懷念之心。
1992年1月6日,是淮安周恩來紀念館開館的日子,許多人都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希望能親臨淮安,目睹這一天的盛況。周家人更是要比別人多一層迫切。當時我們因為事情多,隔三差五地要去北京。我就當面邀請王士琴,請她來趟淮安,看看自己的婆家。王士琴聽后十分高興,她樂呵呵地說:"大姐(指鄧穎超)也十分掛念兄長的老家,她也很關(guān)心你們淮安,多次想到淮安去看看。只是她現(xiàn)在住在北京醫(yī)院,已經(jīng)失去了回婆家看看的身體條件了。我要去,我一定幫大姐去還這個心愿!"
不巧的是,1991年夏季淮安遭遇洪水侵襲。一直十分關(guān)心淮安的鄧穎超讓秘書給中央辦公廳打電話傳達她的意見:"蘇北今年大水,許多群眾生活都有困難,因此,你們要把恩來紀念館的開館儀式降低到低規(guī)模。"她還對去淮安參加開館典禮的身邊工作人員和周家親屬指示說:"恩來生前身邊工作人員由童小鵬做代表;親屬由在南京的爾輝做代表。爾輝如果身體不好就由爾萃做代表去參加,其他人都不要去,不要給地方上添麻煩,增加負擔。"鄧穎超的一句話,使王士琴放棄了去淮安參加儀式的念頭。
直到1992年秋天,江蘇東海舉辦第xx屆水晶節(jié),邀請王士琴前往參加。東海水晶節(jié)結(jié)束后,王士琴來到淮安,這也是王士琴第來到她的婆家。
在周恩來故居,當參觀到紀念一室的1904年周恩來偕父母弟弟們從淮安遷居清江浦的版畫時,王士琴指著畫面上周恩來生母萬氏懷抱著的嬰兒高興地笑著說:"那是我們老周(指她的丈夫周恩壽先生),那就是我們家老周!"
在周恩來紀念館,當陳列廳的后"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哀樂及屏幕鏡頭出現(xiàn)時,王士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失聲痛哭。我怕她出現(xiàn)意外,忙攙扶著她,讓她到休息廳坐下休息,并請講解員給她打來溫水,讓她洗臉,平靜情緒。
1998年是周恩來的百年誕辰。王士琴又給予了極大的關(guān)心,并對我們的紀念活動給予了許多支持。在1994年我們前往北京向周恩來的親屬們征求意見時,她秉承周恩來一貫儉樸的品德,希望我們盡量少花錢,辦好事。
2002年10月6日,王士琴在北京去世,不久與周恩壽先生的骨灰一起"回"到了老家,歸葬于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