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分析題(每題7分)
1.某縣人民檢察院報經(jīng)縣人大常委會批準,于2002年4月6日以貪污、受賄嫌疑將縣人大代表李某逮捕,同月26日向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同年5月20日縣人民法院對李某作出一年管制的判決。李某不服,上訴至市中級人民法院。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一審判決認定事實證據(jù)不足,于同年7月2日作出撤銷原判、宣告李某無罪的終審判決。2004年5月10日李某以對其錯誤逮捕、判決為由,向縣人民法院請求賠償,請求賠償其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間的誤工損失、參與刑事訴訟費用以及精神損害費共計8000元,并要求為其恢復名譽。
問: ①李某是否超過賠償請求期限?
②李某向縣人民法院請求賠償是否正確?本案的賠償義務機關是誰?
③李某的賠償請求是否都能得到實現(xiàn)?
④國家賠償法規(guī)定的賠償方式有哪些?
2.段某,男,46歲,某單位人事科長。段某在當人事科長期間,于1983年4月15日,在上級主管部門批給的招工指標中,利用職權私自安插其親友5人。對此,本單位職工潘某向上級紀檢部門寫信揭發(fā),使段某受到通報批評,其私自安插的5人也被除名。之后,段某借調(diào)整工資之機,捏造、散布潘某有流氓行為,致使潘某未升級。潘某向紀律檢查機關提出控告,上級主管部門給予段某撤職的行政處分。
問:處分段某的憲法根據(jù)是什么?
一、案例分析題
1.①李某未超過賠償請求期限。國家賠償法第32條規(guī)定:“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shù)臅r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nèi)?!北景钢锌h人民檢察院與縣人民法院違法行為的確認依據(jù)是市中級人民
法院的二審判決,時間是2002年7月2 日,從這一天算起二年內(nèi)李某均有權提出賠償請求。
②李某向縣人民法院請求賠償是正確的。
首先,本案中,縣人民檢察院和縣人民法院為共同賠償義務機關。國家賠償法第19條規(guī)定:“二審改判無罪的,作出一審判決的人民法院和作出逮捕決定的機關為共同賠償義務機關?!北景钢?,作出一審判決的是縣人民法院,作出逮捕決定的是縣人民檢察院,因此他們應為共同賠償義務機關;其次,李某向縣人民法院請求賠償是正確的。國家賠償法第10條規(guī)定:“賠償請求人可以向共同賠償義務機關中的任何一個賠償義務機關要求賠償,該賠償義務機關應當先予賠償?!?BR> 因此縣人民法院對李某的請求應當先予賠償。
③李某的賠償請求不能全部實現(xiàn)。我國國家賠償法主要是對當事人的直接損害、物質(zhì)損害給予賠償。因此,對李某要求賠償精神損害費不予支持。
④關于賠償方式,根據(jù)國家賠償法第25條和第30條的規(guī)定,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國家賠償以支付賠償金為主要方式。
第二,能夠返還財產(chǎn)或者恢復原狀的,予以返還財產(chǎn)或者恢復原狀。
第三,對依法確認有國家賠償法第3條第(1)、(2)項、第15條第(1)、(2)、(3)項規(guī)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受害人名譽權、榮譽權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nèi),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本案中,應采用以支付賠償金為主,并為李某恢復名譽的賠償方式。
2.我國憲法第41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申訴、控告、檢舉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段某打擊報復控告人,是對公民憲法權利的公然侵犯,理當受到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