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里克森認為童年期(7歲~12歲)的主要發(fā)展任務是( )。
(A)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B)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厭惡感
(C)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
(D)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
2、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論中的“三元”不包括( )。
(A)動機
(B)個體內(nèi)在因素
(C)行為
(D)環(huán)境
3、出現(xiàn)“認生”現(xiàn)象的年齡大致在( )。
(A)l~3個月
(B)3~4個月
(C)4~5個月
(D)6~12個月
4、2~4個月的嬰兒見到熟人與陌生人都會微笑,這屬于( )。
(A)有選擇的社會性微笑
(B)自發(fā)性微笑
(C)無選擇的社會性微笑
(D)反射性微笑
5、童年期兒童游戲?qū)儆? )。
(A)動游戲
(B)象征性游戲
(C)實物游戲
(D)規(guī)則游戲
6、青春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處于( )。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7、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本我的活動原則是( )。
(A)現(xiàn)實原則
(B)道德原則
(C)快樂原則
(D)社會原則
8、從社會文化學的角度看,心理異常是( )。
(A)行為對某一文化習俗的偏離
(B)行為對各種文化習俗的偏離
(C)缺乏社會文化習俗基本概念
(D)缺乏對社會文化習俗的理解
9、思維鳴響屬于( )。
(A)思維障礙
(B)注意障礙
(C)情感障礙
(D)感知障礙
10、語詞雜拌在意識障礙情況下出現(xiàn)稱為( )。
(A)破裂性思維
(B)思維散漫
(C)思維不連貫
(D)思維中斷
(A)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
(B)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厭惡感
(C)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
(D)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
2、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論中的“三元”不包括( )。
(A)動機
(B)個體內(nèi)在因素
(C)行為
(D)環(huán)境
3、出現(xiàn)“認生”現(xiàn)象的年齡大致在( )。
(A)l~3個月
(B)3~4個月
(C)4~5個月
(D)6~12個月
4、2~4個月的嬰兒見到熟人與陌生人都會微笑,這屬于( )。
(A)有選擇的社會性微笑
(B)自發(fā)性微笑
(C)無選擇的社會性微笑
(D)反射性微笑
5、童年期兒童游戲?qū)儆? )。
(A)動游戲
(B)象征性游戲
(C)實物游戲
(D)規(guī)則游戲
6、青春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處于( )。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7、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本我的活動原則是( )。
(A)現(xiàn)實原則
(B)道德原則
(C)快樂原則
(D)社會原則
8、從社會文化學的角度看,心理異常是( )。
(A)行為對某一文化習俗的偏離
(B)行為對各種文化習俗的偏離
(C)缺乏社會文化習俗基本概念
(D)缺乏對社會文化習俗的理解
9、思維鳴響屬于( )。
(A)思維障礙
(B)注意障礙
(C)情感障礙
(D)感知障礙
10、語詞雜拌在意識障礙情況下出現(xiàn)稱為( )。
(A)破裂性思維
(B)思維散漫
(C)思維不連貫
(D)思維中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