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身姿勢
上身的姿勢是架形重要部位,那么站立時應該是筆直挺拔的又很自然的,具體的方法:
(1) 收縮你的后背肌肉,拉長你的脊柱并微微向前推動,使你的前胸延伸擴張,同時拉長你的兩肋并挺立。(女士的這個動作要比男士做的大)
在這里提示:有的人不是靠收縮后背的肌肉向前推動拉長的脊柱的方法去做,而是用力量硬挺起前身的胸膛,這樣做的后果,勢必會導致身體的僵硬,死板,失去自由活動的能力。
(2) 放松你的雙肩,向下垂,你要感覺到肩是沒有力量的張開你的雙臂,橫向拉長,把肘抬起朝后端平,使左右兩條大臂成一條直線,這時你會感覺到你的身體在橫向擴張,非常寬闊。而且你的大臂也非常的長,上身就像背負一個十字架一樣。
真正的舞蹈的站直:從一般人的站姿去看,都是從腰起往後仰的,有點壓腰,腰胯還是有點前頂,可知脊柱是不直的,這種姿勢,只是年青人應該有的一般姿勢,沒有什么內(nèi)涵,只有摩登舞的站姿才是真正的舞蹈的站直。在基訓中是一個整體概念,要求身體挺拔直立,不能塌腰凸臀,不能挺胸疊肚,也包括腿在需要直的時候,必須收緊膝蓋。基訓中要求人體的直有兩個目的,一是從精神氣質(zhì)角度,使人有一種精神倍增的賞心悅目的瀟灑和帥氣,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的青春美的享受,二是從技能技術訓練的角度,在任何情況下,上身因舞姿造型的需要而出現(xiàn)前傾后仰左倒右出時,人體的重心必須嚴格保持垂直,重心的垂直是人體在直立狀態(tài)下的必需,唯有這樣才能使舞蹈從容不迫,一氣呵成。人在舞蹈中身體的形態(tài)是千變?nèi)f化的,只有重心在動作中不斷地進行調(diào)整,由此,可以這樣認識,基訓中的直立訓練,是一種技能訓練。
首先是基本功的練習。對于任何一位學習舞蹈的人來說,基本功和技巧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又由于每個人自身條件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一樣、接觸的多少不等,所以學習進度也就有快有慢了。怎樣才能使一個舞者、演員把技巧訓練得更好呢?這就需要科學的訓練方法。
不管在芭蕾舞、古典舞、民間舞、現(xiàn)代舞還是當代舞中都能看到不同的旋轉(zhuǎn)—二位轉(zhuǎn)、跨腿轉(zhuǎn)、揮鞭轉(zhuǎn)、旁腿轉(zhuǎn)、平轉(zhuǎn)、吸腿轉(zhuǎn)、阿提求轉(zhuǎn)等。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去看他(她)轉(zhuǎn)了幾圈,如果我們以專業(yè)的眼光來看的話,數(shù)量的多少和質(zhì)量的高低是評判一個舞者旋轉(zhuǎn)技術水平高低的核心標準之一。數(shù)量的多少就不用說了,那么什么是質(zhì)量呢?那就是說在旋轉(zhuǎn)的過程中,舞姿是否規(guī)范、空間的定位是否標準、停止時是否穩(wěn)定、結(jié)尾時是否有固定的姿態(tài)等等。就拿《夭鵝湖》中《黑天鵝雙人舞》的三十二個“揮鞭轉(zhuǎn)”來說吧,如果沒有規(guī)范的舞姿、空間的定位、停轉(zhuǎn)時的穩(wěn)定和結(jié)束時的舞姿以及旋轉(zhuǎn)的數(shù)量,怎么能引起觀眾一次又一次的掌聲呢?
在訓練中往往只注重“圈”的數(shù)量,而把結(jié)尾時的固定舞姿忽視了,如果把這個“圈”放在舞蹈作品中,那它又怎么能“天衣無縫”地去接下一個動作呢?舞蹈講究“美”.講究流暢感和連貫性(按照中外傳統(tǒng)舞蹈的路子,編舞家和觀眾都習慣要求舞者動作的線條和舞臺調(diào)度的線條暢若流水)。如果轉(zhuǎn)完了不能更好地去接下個動作,那么這個“圈”在整個舞蹈中還有什么意義呢?
因此。要想把“旋轉(zhuǎn)”練好,還需要注意訓練以下幾個方面:
1、半腳尖的“立”是旋轉(zhuǎn)中最主要的一點。
只有把腳尖立到限度,這樣腳與地面的接觸面才會減小,我們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同一質(zhì)量的物體,只有接觸面小了,摩擦力才會變小。摩擦力小了,才能夠用很小的勁,轉(zhuǎn)得更快、轉(zhuǎn)得“圈”更多。如若不然,我們用全腳掌去轉(zhuǎn)“二位轉(zhuǎn)”,想轉(zhuǎn)個八九圈那簡直比登天還難。從舞蹈上講,用力一大就會從面部表現(xiàn)出來,舞蹈講究的是美.在完成動作之前和之中,不應表現(xiàn)出任何不安來,而應給人一種輕松感和自如感以及一氣呵成的整體感和舒適感。再說如果把一切力量都放在這個“圈”上,那么跳完一部作品又要費多大勁呢?怎么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表現(xiàn)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呢?
2、膝蓋腰背脊如果不直立,胸是扣著的,那么想轉(zhuǎn)好也是很難的。
例如在“二位轉(zhuǎn)”、“旁腿轉(zhuǎn)”中,如果主力腿不直,腰背脊和胸不挺,那么力量就會被分解.也是不可能轉(zhuǎn)好轉(zhuǎn)多的。如果膝蓋不繃直,特別是在芭蕾舞中,那就葬送了芭蕾的那種挺而蒼勁的美感了。
3、在起法兒時,“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說“沒有好的蹲,就沒有好的跳”。
其實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好的蹲,也就不會有好的轉(zhuǎn)”。只有我們把蹲做好,才能有更好的“立”。
4、練習“旋轉(zhuǎn)”的技巧,還要解決頭部“暈”的問題。
只有把“暈”解決掉,才能在轉(zhuǎn)的過程中,把握方向。這其中有個小竅門就是“盯著看一點”,這是很關鍵的。所謂“盯著看一點”指的是舞者在以軀干為垂直軸做急速旋轉(zhuǎn)時,必須用眼睛盯住正前方的某一個點不放。即使整個身體先轉(zhuǎn),也要把頭部.特別是雙眼要留在后面,以便繼續(xù)“盯著看一點”,直到整個頭部與身體的分離程度達到極,也就是當身體要進行第二圈旋轉(zhuǎn)之前的那一瞬間,才將頭和雙眼猛的甩過去,并且要快于身體的速度,趕上身體轉(zhuǎn)完第一圈之前還要找到剛才那個“點”,盯住不放,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留頭甩頭”,可以說它是避免舞者頭暈的方法。
5、“開”也是“轉(zhuǎn)”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也是芭蕾舞中要求的最重要的一點,在“轉(zhuǎn)”時,無論是起法兒,還是旋轉(zhuǎn)過程中.都要求從下而上的腳踝、膝關節(jié)、胯關節(jié)的開度.如果都是“關”的。即使能轉(zhuǎn),舞姿也不會好看。
6、在“二位轉(zhuǎn)”、“揮鞭轉(zhuǎn)”、“旁腿轉(zhuǎn)”時還要特別注意保持“空點轉(zhuǎn)”的完美即身體各部位的動態(tài)平衡。
無論哪個部位失控下垂,旋轉(zhuǎn)中的身體都會不自覺地往那兒跑,相反哪個部位過于緊張,旋轉(zhuǎn)中的身體就會往相反的那側(cè)跑。所以身體每個部位都要協(xié)調(diào)好,這樣腳尖才能固定在一個點上完成幾圈甚至幾十圈的轉(zhuǎn)。這就要求主力腿的穩(wěn)定性了,完成這個動作的理想化標準,除了膝蓋和腳背要繃直外,主力腿還要如板上釘釘一樣,一動不動。
上身的姿勢是架形重要部位,那么站立時應該是筆直挺拔的又很自然的,具體的方法:
(1) 收縮你的后背肌肉,拉長你的脊柱并微微向前推動,使你的前胸延伸擴張,同時拉長你的兩肋并挺立。(女士的這個動作要比男士做的大)
在這里提示:有的人不是靠收縮后背的肌肉向前推動拉長的脊柱的方法去做,而是用力量硬挺起前身的胸膛,這樣做的后果,勢必會導致身體的僵硬,死板,失去自由活動的能力。
(2) 放松你的雙肩,向下垂,你要感覺到肩是沒有力量的張開你的雙臂,橫向拉長,把肘抬起朝后端平,使左右兩條大臂成一條直線,這時你會感覺到你的身體在橫向擴張,非常寬闊。而且你的大臂也非常的長,上身就像背負一個十字架一樣。
真正的舞蹈的站直:從一般人的站姿去看,都是從腰起往後仰的,有點壓腰,腰胯還是有點前頂,可知脊柱是不直的,這種姿勢,只是年青人應該有的一般姿勢,沒有什么內(nèi)涵,只有摩登舞的站姿才是真正的舞蹈的站直。在基訓中是一個整體概念,要求身體挺拔直立,不能塌腰凸臀,不能挺胸疊肚,也包括腿在需要直的時候,必須收緊膝蓋。基訓中要求人體的直有兩個目的,一是從精神氣質(zhì)角度,使人有一種精神倍增的賞心悅目的瀟灑和帥氣,給人一種朝氣蓬勃的青春美的享受,二是從技能技術訓練的角度,在任何情況下,上身因舞姿造型的需要而出現(xiàn)前傾后仰左倒右出時,人體的重心必須嚴格保持垂直,重心的垂直是人體在直立狀態(tài)下的必需,唯有這樣才能使舞蹈從容不迫,一氣呵成。人在舞蹈中身體的形態(tài)是千變?nèi)f化的,只有重心在動作中不斷地進行調(diào)整,由此,可以這樣認識,基訓中的直立訓練,是一種技能訓練。
首先是基本功的練習。對于任何一位學習舞蹈的人來說,基本功和技巧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又由于每個人自身條件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一樣、接觸的多少不等,所以學習進度也就有快有慢了。怎樣才能使一個舞者、演員把技巧訓練得更好呢?這就需要科學的訓練方法。
不管在芭蕾舞、古典舞、民間舞、現(xiàn)代舞還是當代舞中都能看到不同的旋轉(zhuǎn)—二位轉(zhuǎn)、跨腿轉(zhuǎn)、揮鞭轉(zhuǎn)、旁腿轉(zhuǎn)、平轉(zhuǎn)、吸腿轉(zhuǎn)、阿提求轉(zhuǎn)等。我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去看他(她)轉(zhuǎn)了幾圈,如果我們以專業(yè)的眼光來看的話,數(shù)量的多少和質(zhì)量的高低是評判一個舞者旋轉(zhuǎn)技術水平高低的核心標準之一。數(shù)量的多少就不用說了,那么什么是質(zhì)量呢?那就是說在旋轉(zhuǎn)的過程中,舞姿是否規(guī)范、空間的定位是否標準、停止時是否穩(wěn)定、結(jié)尾時是否有固定的姿態(tài)等等。就拿《夭鵝湖》中《黑天鵝雙人舞》的三十二個“揮鞭轉(zhuǎn)”來說吧,如果沒有規(guī)范的舞姿、空間的定位、停轉(zhuǎn)時的穩(wěn)定和結(jié)束時的舞姿以及旋轉(zhuǎn)的數(shù)量,怎么能引起觀眾一次又一次的掌聲呢?
在訓練中往往只注重“圈”的數(shù)量,而把結(jié)尾時的固定舞姿忽視了,如果把這個“圈”放在舞蹈作品中,那它又怎么能“天衣無縫”地去接下一個動作呢?舞蹈講究“美”.講究流暢感和連貫性(按照中外傳統(tǒng)舞蹈的路子,編舞家和觀眾都習慣要求舞者動作的線條和舞臺調(diào)度的線條暢若流水)。如果轉(zhuǎn)完了不能更好地去接下個動作,那么這個“圈”在整個舞蹈中還有什么意義呢?
因此。要想把“旋轉(zhuǎn)”練好,還需要注意訓練以下幾個方面:
1、半腳尖的“立”是旋轉(zhuǎn)中最主要的一點。
只有把腳尖立到限度,這樣腳與地面的接觸面才會減小,我們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同一質(zhì)量的物體,只有接觸面小了,摩擦力才會變小。摩擦力小了,才能夠用很小的勁,轉(zhuǎn)得更快、轉(zhuǎn)得“圈”更多。如若不然,我們用全腳掌去轉(zhuǎn)“二位轉(zhuǎn)”,想轉(zhuǎn)個八九圈那簡直比登天還難。從舞蹈上講,用力一大就會從面部表現(xiàn)出來,舞蹈講究的是美.在完成動作之前和之中,不應表現(xiàn)出任何不安來,而應給人一種輕松感和自如感以及一氣呵成的整體感和舒適感。再說如果把一切力量都放在這個“圈”上,那么跳完一部作品又要費多大勁呢?怎么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表現(xiàn)作品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呢?
2、膝蓋腰背脊如果不直立,胸是扣著的,那么想轉(zhuǎn)好也是很難的。
例如在“二位轉(zhuǎn)”、“旁腿轉(zhuǎn)”中,如果主力腿不直,腰背脊和胸不挺,那么力量就會被分解.也是不可能轉(zhuǎn)好轉(zhuǎn)多的。如果膝蓋不繃直,特別是在芭蕾舞中,那就葬送了芭蕾的那種挺而蒼勁的美感了。
3、在起法兒時,“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說“沒有好的蹲,就沒有好的跳”。
其實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好的蹲,也就不會有好的轉(zhuǎn)”。只有我們把蹲做好,才能有更好的“立”。
4、練習“旋轉(zhuǎn)”的技巧,還要解決頭部“暈”的問題。
只有把“暈”解決掉,才能在轉(zhuǎn)的過程中,把握方向。這其中有個小竅門就是“盯著看一點”,這是很關鍵的。所謂“盯著看一點”指的是舞者在以軀干為垂直軸做急速旋轉(zhuǎn)時,必須用眼睛盯住正前方的某一個點不放。即使整個身體先轉(zhuǎn),也要把頭部.特別是雙眼要留在后面,以便繼續(xù)“盯著看一點”,直到整個頭部與身體的分離程度達到極,也就是當身體要進行第二圈旋轉(zhuǎn)之前的那一瞬間,才將頭和雙眼猛的甩過去,并且要快于身體的速度,趕上身體轉(zhuǎn)完第一圈之前還要找到剛才那個“點”,盯住不放,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留頭甩頭”,可以說它是避免舞者頭暈的方法。
5、“開”也是“轉(zhuǎn)”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也是芭蕾舞中要求的最重要的一點,在“轉(zhuǎn)”時,無論是起法兒,還是旋轉(zhuǎn)過程中.都要求從下而上的腳踝、膝關節(jié)、胯關節(jié)的開度.如果都是“關”的。即使能轉(zhuǎn),舞姿也不會好看。
6、在“二位轉(zhuǎn)”、“揮鞭轉(zhuǎn)”、“旁腿轉(zhuǎn)”時還要特別注意保持“空點轉(zhuǎn)”的完美即身體各部位的動態(tài)平衡。
無論哪個部位失控下垂,旋轉(zhuǎn)中的身體都會不自覺地往那兒跑,相反哪個部位過于緊張,旋轉(zhuǎn)中的身體就會往相反的那側(cè)跑。所以身體每個部位都要協(xié)調(diào)好,這樣腳尖才能固定在一個點上完成幾圈甚至幾十圈的轉(zhuǎn)。這就要求主力腿的穩(wěn)定性了,完成這個動作的理想化標準,除了膝蓋和腳背要繃直外,主力腿還要如板上釘釘一樣,一動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