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上冊音樂教案設計:神奇的童話

字號:

神奇的童話
    一、教 學 目 標
    (一)喜歡以音樂方式所描述的童話——《洛累萊》、《魔法師的弟子》和《黃鶴的故事》。樂于主動了解其創(chuàng)作過程、文化背景及表現(xiàn)形式。知道法國作曲家迪卡斯。
    (二)能以敘述的口吻、平靜的呼吸、有表情地齊唱或獨唱《洛累萊》。能運用不完全小節(jié)的知識劃分樂句,標記換氣記號。(可用英文演唱)
    (三)聆聽《魔法師的弟子》、《黃鶴的故事》。能聽辨《魔法師的弟子》、《黃鶴的故事》的主題及主奏樂器的音色與在音樂中的表情作用。
    (四)能依據(jù)《三個小和尚》的故事,集體創(chuàng)編并表演,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承擔任務。
     二、教 材 分 析
     (一)《洛累萊》
    1.背景材料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動人的傳說:音樂之神阿波羅的兒子奧爾菲斯,他美麗的歌聲能使猛獸俯首、頑石讓路。,他率船隊在蓬托斯海航行,遇上兩座浮動的巖礁。多少年來,這巖礁上的女妖用迷人的歌聲誘惑來往船只上的海員,使他們不由自主地尋聲而去,結果船被巖石撞得粉碎,人也隨船葬身海底。奧爾菲斯知道這個危險,當歌聲剛一傳來,他便用棉球堵住了海員們的耳朵,又把自己的身子讓人捆綁在桅桿上,使之無法尋聲而去。奧爾菲斯彈著里拉琴,高聲歌唱,終于帶船隊闖過了險境。這個古老的故事在歐洲廣為流傳,在不同國家又和本國民間故事結合在一起?!堵謇廴R》就是德國詩人海涅根據(jù)德國民間故事編成的一首敘事詩。在德國,這個女海妖叫洛累萊,海變成了萊茵河。歌曲《洛累萊》是海涅同時代作曲家西爾歇用海涅的同名詩譜成的一首敘事歌?!堵謇廴R》已成為德國的一首藝術歌曲。
    2.作者簡介:弗雷德里赫•西爾歇 1789年6月27日出生在沃騰堡,是19世紀德國有名的作曲家和民歌搜集家。西爾歇從小隨父親學習音樂,后師從奧伯蘭學彈管風琴。1815年他定居在斯圖加特,師從克羅采和赫默學習鋼琴和作曲。1817年,他成為艾爾萬里卡學院的作曲教師 。西爾歇的主要作品是歌曲。1860年8月26日逝世,終年71歲。
    3.歌曲分析
    歌曲《洛累萊》C大調、6/8拍、單樂段結構。它用三段詞精煉地概括了這個古老的傳說。它的曲調帶有很濃郁的德國民歌特色,樸實無華。它是基于第一句的主題發(fā)展而成的,而歌曲中先后三次出現(xiàn)第一句的主題。歌曲為弱拍起唱、速度適中、帶有敘述性。
    (二)《魔法師的弟子》
    1.背景材料
    《魔法師的弟子》,法國作曲家迪卡斯創(chuàng)作于1897年。翌年5月1日在巴黎國民音樂協(xié)會管弦樂演奏會上首次演出。作者親自指揮。樂曲以德國文學家歌德(1749~1832)的敘事詩《魔法師的弟子》為題材。情節(jié)為:魔法師的徒弟經(jīng)多次窺察,從師父那里學得一句咒語,能使掃帚代人取水。一日,師父外出,徒弟趁機念起咒語,于是掃帚取水不止,徒弟樂不可支。水越來越多,徒弟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未學會使掃帚停止取水的咒語,眼看流水滾滾不止,徒弟驚慌失措,一斧頭將掃帚劈成了兩半。不料,分成兩半的掃帚變成兩把掃帚,輪流取水,大水泛濫成災,徒弟大呼救命。正巧師父趕到,急念咒語,才解救了災難。
    2.作者簡介:迪卡斯 (1865~1935) 法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882~1889年在巴黎音樂院學習。1888年以清唱劇《維勒達》獲羅馬獎二獎。1892年開始在雜志上發(fā)表音樂評論文章。1910年起,先后任巴黎音樂院管弦樂法和作曲教授;1913年起兼任師范學院教授。曾參加整理、出版《拉莫全集》和《庫普蘭古鋼琴曲集》,校訂貝多芬、D.斯卡拉蒂的作品。1934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迪卡斯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謹,不輕易發(fā)表作品,且晚年丟棄大量手稿。從僅存作品中反映出,他遵循古典音樂傳統(tǒng),吸收現(xiàn)代音樂(特別是印象主義)的某些因素,堅持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在法國被稱為“獨立派”。其音樂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大型管弦樂曲方面。例如,C大調交響曲兼有古典主義的嚴謹和浪漫主義的熱情;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有生動的節(jié)奏和絢麗的配器,是他獨創(chuàng)性強的作品,被德彪西譽為一部“作曲法講義”。我國作曲家冼星海在法國曾隨迪卡斯學習過理論作曲。迪卡斯創(chuàng)作的主要作品有:《C大調交響曲》、交響詩《魔法師的弟子》、《波利耶克特》序曲 ,芭蕾舞劇《仙女》、歌劇《阿蘭娜和藍胡子》,清唱劇《維勒達》,鋼琴曲《降e小調奏鳴曲》、《拉莫主題變奏曲、間奏曲和終曲》、《悲哀的前奏曲》、《遠方牧人的呻吟》等 。
     3.樂曲分析
     《魔法師的弟子》為交響詩。全曲分成序奏、諧謔曲和結尾三部分。序奏部速度較慢,9/8拍。小提琴和單簧管先后奏出的兩個動機: 都描寫了魔法師的弟子輕聲咕噥、誦念咒語的情景。兩個接連出現(xiàn)的動機中,樂曲對后一個動機予以強調,然后反復一遍。接著突然增 強力度,表示咒語開始生效,掃帚突然活動起來。隨后,在定音鼓的猛擊下結束了這一富于戲劇性的序奏部。接著樂曲進入由諧謔曲組成的主體部分。一開始由大管呈示的諧謔曲主題(見下例),由序奏部第二個動機演變而成。生動地描繪了掃帚拎水的情景。同時也使人聯(lián)想到魔法師的弟子得意洋洋的神態(tài):
     緊接著出現(xiàn)的序奏部第一動機的變體,使人仿佛看到興奮的魔法師的弟子更為起勁地誦念咒語使掃帚工作得更勤快些:
     接著,掃帚搬桶倒水的諧謔曲主題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開,氣氛越來越熱烈,使人仿佛看到?jīng)]有學會解除魔法咒語的魔法師的弟子在滔滔不絕的流水面前手足無措的慌張神情。這時小號猛然吹響,頃刻間樂聲突然停止,象征驚慌失措的魔法師弟子猛地用斧頭將掃帚劈成兩半,一切驟然歸于安寧。然而,稍過片刻,諧謔曲主題再次奏響,情緒更為激烈,氣氛更為緊張,象征兩把掃 帚同時積極行動起來,輪番取水,流水滾滾而來,不可阻擋。結尾部由銅管奏出號角性的音調,表示魔法師回來了。于是樂曲回復與序奏部一樣的慢速度,象征魔法師急念咒語后,掃帚立刻停止行動,一切回歸平靜,后,樂曲在安寧的氣氛中結束。演奏時間約12分鐘。
    (三)《黃鶴的故事》
    1.背景材料
    這部交響詩是根據(jù)一個古老的民間傳說寫的。故事大意是:很早以前的江南水鄉(xiāng),人們辛勤地勞動著。在這些善良的人們中間,有一位豪爽樂觀的民間藝人老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聲為人們驅散憂愁、帶來歡樂。一天老馬要遠去,為了不使朋友們失去歡樂,他在墻上畫了一只黃鶴,并唱道:“黃鶴黃鶴快跳舞,千萬別去老爺府;在我的笛聲下,給人們多跳舞?!崩像R走了,黃鶴從墻上飛下來,人們高興地唱道:“老馬老馬好老馬,畫只黃鶴頂呱呱,黃鶴啊,給我們跳舞吧!”黃鶴高興地為人們跳著舞。突然,丑陋愚蠢的官老爺闖進來,搶去了黃鶴。從此,黃鶴不再起舞,人們失去了歡樂。過了些時候,老馬回來了, 他那悠揚悅耳的笛聲,使官老爺驚慌失措。黃鶴終于迎著笛聲沖出官府,與勤勞的人們一起,歡歌飛舞,共慶勝利。
    2.作者簡介
    施詠康 (1929~ ) 作曲家?!饵S鶴的故事》是施詠康1955年在上海音樂學院的畢業(yè)作品,1956年首演于北京第xx屆全國音樂周。1957年在第xx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lián)歡節(jié)上獲獎,此后曾被一些世界交響樂團演奏。
    3.樂曲分析:交響詩《黃鶴的故事》是用奏鳴曲式寫成的。開始在輕柔平穩(wěn)的弦樂顫音背景上,由雙簧管與長笛先后奏出引子的主題平穩(wěn)的和聲,清淡的樂器組合,描繪出一幅秀麗的江南水鄉(xiāng)情景。呈示部主部主題是藝人老馬的主題,它優(yōu)美歡快,具有濃郁的江南民間音樂風格。當清脆的竹笛(曲笛)演奏這一主題時,使人聯(lián)想到這是藝人老馬美妙的笛聲。老馬與人們依依不舍地告別。樂曲在豎琴琶音與小提琴泛音的襯托上,利用樂器的變換交替,即音區(qū)音色的變換交接,由高到低,由強而弱,主部主題慢慢的消失。它仿佛在描述老馬的離去。連接部的短小華彩句由鋼片琴演奏,純四度雙音的連續(xù)四五度跳進,音型華麗,充滿幻想。 好像黃鶴展開那漂亮翅膀,由墻上飛舞下來。呈示部副部,有兩個主題,著力刻畫黃鶴形象的不同側面。副部第一主題是輕快、抒情、歌唱性的,在鈴鼓固定的節(jié)奏型 伴奏下,先后由小提琴、單簧管、長笛及木管與弦樂四次重復,表現(xiàn)了黃鶴邊唱邊舞、抒情優(yōu)美的動人形象。副部第二主題是由一個具有5/8特點的活潑而跳躍的動機 多次反復而成。但有趣的是伴奏的鈴鼓與小鼓,卻仍然是歡快而富有彈性的6/8拍子,兩種節(jié)拍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我們看到了黃鶴的另一側面——活潑歡樂的舞蹈形象,一個上下飛舞、歡騰跳躍的形象。在經(jīng)過轉調進一步渲染歡樂的氣氛,黃鶴越跳越起勁、舞姿變化多端,副部的兩個主題交融一起,使呈示部進入高潮,隨后以螺旋式下行音調,使歡舞的場面漸趨平靜,樂曲進入呈示部結束部。在弦樂的 旋轉搖晃的撥奏上,由小提琴與單簧管,小提琴、雙簧管與長笛對奏副部兩個主題的變形。音樂輕柔多了,好像黃鶴又變換了一種舞姿。樂曲進入展開部。突然不協(xié)和和弦的闖入,一些不安的、緊張而驚恐的音響,預示著代表惡勢力的官老爺將破壞這一切,音樂由短笛和長笛尖銳地奏出副部第一主題的動機變形,表現(xiàn)出黃鶴的緊張與不安,同時伴以長號演奏的老馬主題動機的變形,顯示了人們對老馬的思念和潛藏著的一種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節(jié)奏逐漸緊縮,由三連音變成連續(xù)出現(xiàn)的十六分音符,然后自由模進傾瀉而下,官老爺闖來,搶走了黃鶴,黃鶴不再跳舞了,小提琴在中低音區(qū)以不同的調性演奏黃鶴主題的變形,加深了苦難和悲劇的情調,但光明終歸要戰(zhàn)勝黑暗,音樂逐漸明朗起來,后,通過豎琴的華彩樂段,結束了展開部。再現(xiàn)部是從遠處傳來老馬悠揚悅耳的笛聲開始的。官老爺愚蠢*詐的主題動機一再出現(xiàn),但黃鶴終于在老馬的召喚下沖出官府,飛回人民中間,和人民一起盡情地歡樂歌唱。熱烈的歌舞場面,長號與小號相互模仿黃鶴的第一主題動機,而木管與弦樂則以黃鶴的第二主題流暢地伴奏。后通過圓號的過渡,出現(xiàn)中國竹笛的大段華彩,描述藝人老馬歡快樂觀的性格與人們對他的愛戴,也象征著人們希望永遠得到和平幸福的生活。后,在十分歡騰熱烈的舞蹈場面中,結束全曲。
     學唱歌曲《洛累萊》
    教師以良好的范唱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范唱要注意以敘述的口吻,平靜的呼吸,清晰的咬字吐字,使學生對《洛累萊》的故事有初步印象。此后在學唱曲譜時先要讓學生邊聽邊分析歌曲哪幾句大致相同,哪句完全不同,找出一、二、四句旋律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這樣既易學又避免出現(xiàn)錯誤。學唱時還要讓學生關注不完全小節(jié)與弱拍起唱,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標出換氣記號。例如第一句: 并以正誤對比的方法體會只有正確的換氣才能保障音樂的情感合理發(fā)展,否則會破壞音樂情感的表達。三段詞應當在演唱的情感上有所不同,這就需要學生學會調整自己的音色、速度、力度。怎樣調整更好,可以由學生邊討論邊試唱,終由自己決策,教師只起“點撥”作用,而不要包辦代替。英文歌詞可與英語課配合學習。
    欣賞《魔法師的弟子》
    此曲是一首深受聽眾喜歡的作品。學習起始可以有許多途徑, 例如借助于學生對故事梗概的了解、借助于課本中的圖畫、借助于電腦音樂課等使學生初步了解音樂的序奏、諧謔曲和結尾三部分。通過反復聽和模唱諧謔曲拎水的主題:
     達到能背唱的程度。在每一遍聽此曲時要提出不同的問題:如拎水的主題出現(xiàn)過多少次?它主要由什么樂器演奏的?在速度、力度、音色上有什么變化?這些變化和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魔法師、魔法師弟子的形象、心態(tài)有什么關系等。上述的問題應視學生的程度加以選用。切切注意音樂欣賞不需要大段時間的討論,對于疑惑不解的問題要靠聆聽解決。至于對作者迪卡斯的了解,教師可在欣賞之后,讓學生自己去看書、去思考、去評論,并可提出一些指導性的問題。如:你是否喜歡這首樂曲,為什么?為什么這部樂曲被認為是具獨創(chuàng)性的?
    欣賞樂曲《黃鶴的故事》
    由于全部聆聽這部作品需要20分鐘,所占用時間較長,教師可以用節(jié)選的方法組織學生聽。例如樂曲開始的引子主題、呈示部主部和副部的主題——老馬、黃鶴,展開部官老爺主題等。然后可以鼓勵學生課后自己完整地聽。當然,如果教學時間允許,學生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圖及譜例更完整地聽一遍。
    音樂劇《三個小和尚》的創(chuàng)作表演
    可以在第一節(jié)課上布置第二節(jié)的后半節(jié)表演,也可以第二節(jié)即興創(chuàng)作并表演??梢杂萌嗉w設計念經(jīng)的節(jié)奏、挑水、抬水、沒水吃的節(jié)奏,然后分組尋找適當?shù)囊粼催M行表演。
    例如回旋曲的主部念經(jīng)都用相同的節(jié)奏:
     邊念邊敲出木魚聲。而插部可以為甲、乙、丙三個和尚 —— 一人挑水吃、二人抬水吃、三人 沒水吃,設計不同的節(jié)奏,創(chuàng)作或選擇不同的樂器音色進行伴奏,再請三位學生扮演。主部可以全班或全組伴奏,插部則可由少數(shù)人伴奏三位學生表演。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是藝術綜合形式的學習,對學生藝術綜合能力的提高極有價值,教學中要予以重視。音樂劇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一定要明確。不要指手劃腳束縛學生的手腳。但是教師仍然要發(fā)揮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評價別人、完善創(chuàng)作及表演的作用。此外,還要注意教學節(jié)奏、秩序的調控,以使學生在創(chuàng)作與表演過程中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