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動物趣聞
——克、千克、噸的認識
單元備課部分
■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數(shù)與代數(shù)中常見的量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剛剛開始學習有關質量知識,它是今后解決有關質量問題的基礎。質量的知識比較抽象,特別是克與噸這兩個質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接觸的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經驗。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實際操作活動進行感知,尤其重視對學生估計能力的培養(yǎng),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并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初步體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因此,教學中也要切實組織好觀察、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初步形成質量觀念。因此,本單元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讓學生親身體會,感受三者的不同。
本單元加強了學科間的聯(lián)系,注重學科間的整合。呈現(xiàn)小的蜂鳥,小的狗,袋鼠,藍鯨……將學生帶進了神奇的動物世界,在了解動物質量的過程中,把數(shù)學與生物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開闊了學生視野。
本單元主要內容有:認識克和千克、認識噸、綜合與實踐小調查。
■ 教學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噸=1000千克,會進行簡單的換算,能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秤稱物體的質量。
2、在觀察、操作活動中,培養(yǎng)初步的估計能力。能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質量有關的簡單問題。
3、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體會質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克、千克、噸。
2、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的估計。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起質量的觀念。
■ 教學建議
1、質量觀念的形成必須依靠豐富的感性經驗做支持,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 噸”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質量觀念。
2、教師要充分挖掘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結合自己熟悉物品的質量。盡可能多地列舉出質量是1克、1千克的物體,有了這樣的質量單位作參照物才能更準確的估計出相應物體的質量,加深對物體輕重的理解。
3、認識了克與千克,再來學習噸。由于“噸”這個單位很大,學生很難直接體會,學習起來比較有困難,可以從千克入手讓學生感知噸的大小
■ 課時安排
課題 課時
1.克、千克的認識 1 課時
2.噸的認識 1 課時
3. 我學會了嗎? 1 課時+隨機1課時
總計 4課時
1 克、千克的認識
教學內容: 青島版教材P2-4,克、千克的認識。
教學提示:教學本課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的方法,初步認識克與千克,初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質量觀念。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使學生感知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密切相聯(lián),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的意識以及合作的意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克、千克。
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天平、2分硬幣、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小食品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好,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假期就過去了。放假前老師安排同學們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數(shù)學,特別安排了大家走進超市,和爸爸媽媽學購物。在超市里哪些同學調查了我們常用的一些物品的重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學生回答。
生1:一袋蝦條重50克。
生2:我買了一個大西瓜重4900克。
生3:一袋鹽重500克。
生4:媽媽說羊肉25元一斤。
2、師:通過你的調查,你認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哪些單位?
生1:克、千克、斤。
生2:公斤、噸、兩。
3、師:在生活中,表示物品有多重有兩個基本的單位,就是克和千克(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這兩個單位好嗎?
設計意圖:課前布置學生在生活中做小調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可以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從而引起學習新知的興趣。師生談話交流,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學生比較感興趣,興趣是好的老師。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天平及稱重工具,體會1克有多重。
師:計量物體的輕重,通常要用到秤這個計量工具。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生活中幾種常用的秤。(出示課件展示)
師:你們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些秤?
生1:在超市買東西用的是電子秤。
生2:藥店里買中藥見過稈秤。
生3:在商店里買東西用的是盤秤。
師:你們真厲害,知道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知識,這樣我們學習起數(shù)學來就更簡單了。
師:大家看,老師給同學們帶來的這是什么?出示天平。
生:天平。
師:稱質量較輕的物體經常用到天平,怎樣用天平呢?大家來看,天平的左右兩邊,這兩個叫托盤。左邊這個放要稱量的物體,右邊這個托盤用來放砝碼。(小妙招:簡稱:左物右碼)中間是一個刻度盤,當指針指在中間的時候,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纯错来a有多重,物體就有多重。二分的硬幣有多重,大家想不想知道?那我們來稱一稱。誰想和老師一起來?
師生一起稱重。
師:現(xiàn)在天平的指針指在中間,說明天平左右兩邊相等。這枚二分的硬幣質量是多少?
生:是1克。
師:1克究竟有多重呢?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學具里的2分的硬幣,請你們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學生體驗。
師:我們生活里像這樣輕的物品還有很多,從你準備的小食品里打出大約1克的物品。
生1:2粒黃豆。
生2:半片奶片。
設計意圖:通過掂一掂、試一試等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與感知,使具體的質量感不斷內化,形成一定的實踐經驗。
2、體會1千克有多重。
師:同學們知道世界上小的鳥叫什么名字嗎?(蜂鳥。)它的體重大約是2克,也就是像兩個2分硬幣這樣重。把兩個2分硬幣拿在手里,體會一下2克有多重。你能想像出蜂鳥有多小嗎?
估計一小袋黃豆的重量,體會10克有多重。
估計一包味精的重量,體會100克有多重。
師:這一包味精重100克,你知道兩包這樣的味精重多少克嗎?
生:200克
師:10包呢?
生:1000克
師:(板書1000克)這時,我們就可以用另一個單位:千克。我們規(guī)定:1千克=1000克(板書)。
師:你還知道哪些物品也是1千克嗎?
生:這一袋食鹽重500克,2袋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師:現(xiàn)在請各組同學輪流把兩袋鹽放在手上,閉上眼睛掂一掂,體會一下1千克有多重。
生:1千克比較重。
師:再掂一掂1克重和1千克重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克非常輕,1千克比較重。
師:所以,我們表示比較輕的物品有多重,就用克作單位,而表示比較重的物品有多重,就用千克作單位。同學們可能在生活中還會經常聽到有關“斤”“公斤”這兩個重量單位。其實公斤與千克的大小是一樣的,1千克=1公斤。板書:kg,公斤
生:老師,我知道1公斤=2斤,1斤就是500克。
師:你的生活以驗真豐富,好樣的。你知道這些物品的重量嗎?來估計一下吧,看誰估的準。
出示:水壺、書包等學生估計。用秤稱重評判學生的判斷。
設計意圖: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感性體驗,通過先估一估,再測一測,培養(yǎng)學生估測意識,加深對重量的理解。
(三)鞏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5頁自主練習第1小題。
準備好教材中出現(xiàn)的物品,讓學生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主要是通過操作加深對克的認識和體會。
2.完成教材第5頁自主練習第2小題。
把前4道題一起練習,來讓學生識別這些衡量工具,然后認識后4個說出包裝袋上的質量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掂一掂,估一估,具體感知的物體的質量。引導學生感知這些質量都來自于生活,來自于我們的身邊。
(四)達標反饋
1. 常見的計量物體輕重的單位有( ),計量較輕物品有多重,通常用( )作單位,用符號( )表示。我們常用( )來稱比較輕的物品。
計量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用符號( )表示。
2、填上合適的單位。
一瓶醬油重1( ) 一張白紙約重3( )
1名三年級學生約重30( ) 爸爸的體重是75( )
一個蘋果重100( ) 一個雞蛋約重55( ) 一個鉛球重4 ( )
一只母雞重4000( ) 一本數(shù)學書重300( ) 一袋大米50 ( )
一個西瓜重5( ) 一個冬瓜重10( ) 一顆糖果重3( )
3、在( )里填上>、<或=。
5kg○500g 90g○1kg 15kg○1500g
809克○8千克 4千克○4000克 2千克○1200克
4、填空
2kg =( )g 8kg=( )g 7009 g=( ) kg( ) g ( )kg=5000克
答案:
1.克 千克 噸 克 g 天平 kg
2.千克 克 千克 千克 克 克 千克 克 克 千克 千克 千克 克
3. > > < = >
4.2000 8000 7 9 5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兩個表示物品質量的單位——克與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們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別用它們作單位。
設計意圖:讓課堂小結讓學生學習到的知識系統(tǒng)化,另外把問題帶入生活,再生活中學習感知質量單位的存在,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他們更好地融入生活。
(六)布置作業(yè)
一、填空
1、1千克等于( )克;1千克又叫( )公斤
22000克是( )千克;4千克是( )克。
2、 ( )千克是5000克;( )克是7千克。
3、比43千克多28千克是( )千克。
4、350克比80克多( )克。
二、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1、小平身高136千克。( )
2、教室長8米,寬6.5米。( )
3、一個蘋果重60克。( )
4、千克一定比克重。( )
5、張紅體重是60千克。( )
6、一個雞蛋有一千克。( )
7、1000克和1千克同樣重。( )
8、1個5分硬幣有1克重。( )
9、1千克棉花重量等于1000克的雞蛋重量。( )
10、1千克大于990克。( )
三、在( )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克、千克)
1( ) 50( ) 4( ) 2000( ) 10( )
四、選擇題。
1、輕的是( )。
A.7000克 B.2克 C.2千克
2、一枚2分硬幣約重1( )。
A.g B.kg C.噸
3、2袋水泥重100( )。
A.千克 B.克 C.噸
4、1千克鐵和1千克木材相比( )
A.鐵重些 B.木材重些 C.一樣重
5 、一只公雞的質量約是3( )
A. 千克 B.噸 C、克
6、.買1千克香蕉需要3元錢,現(xiàn)有18元錢,可買( )克的香蕉。
A、6 B、60 C、6000
五、應用題
1、一個小皮球重45克,一個大皮球重54克,兩個球共重多少克?
2、學校食堂買8箱蘋果,每箱重9千克,又買來了28千克鴨梨,一共買了
多少千克的水果?
答案:
一、1、1000 1 2、5 7000 3、71 4、270
二、×√√×√×√√√√
三、克克千克千克克
四、BAACAC
五、1.45+54=99(克)
2.8×9+28=100(千克)
板書設計
克、千克的認識
克 千克(公斤)
g kg
1千克=1000克
教學反思
1、這節(jié)課的教學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后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2、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一些重量,整體感知質量單位在生活中,運用天平初步感知1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后,我讓學生找一找其他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yǎng)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10克、20、100克有多重?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先感知500克,然后增加到兩袋鹽1000克,也就是1千克。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教學資料包
(一)說課設計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shù)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jié)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2)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會了簡單的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口算、估算、筆算及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具備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能力。本課以自主探索為主,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學的靈活,學得快樂。
(3)教學目標
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yǎng)其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4)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難點: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5)教法、學法
教法: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啟發(fā)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學法: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guī)律,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實驗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lián)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6)說教學過程
設置了課前小調查,讓學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在收集過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種質量單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節(jié)課設計了四大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鞏固深化,拓展應用;四是全課總結,生成創(chuàng)新。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 猜一猜:
(1) 出示一本數(shù)學課本和一支筆,猜一猜,哪個輕,哪個重? (學生憑直覺任意猜測)
(2) 此時教師提問,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檢驗?學生發(fā)現(xiàn):用秤檢驗是一種好辦法。
(3)介紹生活中的秤。
(4)用盤秤檢驗。
2、表示物品的輕重,用什么做單位?導出課題: 克(g)和千克(kg)。
[設計意圖]通過“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親切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中建立輕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3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克。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師拿出1枚2分的硬幣,請同學們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輕重,并告訴學生這枚硬幣的質量約1克,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2)說一說,自己身邊大約重1克的物品(紐扣,螺絲釘,花生米、大豆等)。
2、估一估,稱一稱,建立幾克的表象。
(1)估一支鉛筆、一本練習本、一本數(shù)學書大約有多重并用天平驗證。
(2)學生估計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約有多重?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質量觀念,進一步建立幾克的表象。
第二步:認識千克。
1.掂一掂,在學生建立了對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引入認識“千克”的教學,讓小組的每一位學生都輪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數(shù)一數(shù),說一說1千克蘋果大約有( )個;1千克果凍大約有( )個;( )瓶礦泉水約重1千克;……
3、估一估,學生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并用盤秤驗證。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再估一估書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為具體,強化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
第三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
1.算一算,一包鹽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稱一稱,比一比:兩包鹽重,還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議一議,什么情況下用千克作單位合適?什么情況下用克合適?
把1克硬幣與1千克洗衣粉同時放在兩只手上,體驗“克”與“千克”的質量區(qū)別,感悟稱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比較中感覺,在感覺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在生活中實踐,這個層次以練習為主,通過精心設計,力求達到“有的”、“有序”、“多樣”、“有度”。為此,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
如:在()里填上合適的單位。(教材第6頁第6題)這道題和生活聯(lián)系緊密,可以加強學生對重量單位克與千克的對比,培養(yǎng)學生準確使用重量單位的能力。在這道題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單位建立聯(lián)系,以及排除法來指導學生填單位。
2、課外練習。(運用所學知識回家與媽媽上街買萊或去超市購物,并記錄所購物品的重量)。這樣將數(shù)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到數(shù)學離我們并不遠,而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以發(fā)展。
(四)全課總結,生成創(chuàng)新
在練習結束后,教師讓學生總結,談一談本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和感想,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接著又提出新的疑問: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學生各抒己見,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解決提出希望,既讓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索的欲望。
——克、千克、噸的認識
單元備課部分
■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數(shù)與代數(shù)中常見的量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剛剛開始學習有關質量知識,它是今后解決有關質量問題的基礎。質量的知識比較抽象,特別是克與噸這兩個質量單位,學生在生活中接觸的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經驗。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實際操作活動進行感知,尤其重視對學生估計能力的培養(yǎng),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并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初步體驗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因此,教學中也要切實組織好觀察、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初步形成質量觀念。因此,本單元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讓學生親身體會,感受三者的不同。
本單元加強了學科間的聯(lián)系,注重學科間的整合。呈現(xiàn)小的蜂鳥,小的狗,袋鼠,藍鯨……將學生帶進了神奇的動物世界,在了解動物質量的過程中,把數(shù)學與生物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開闊了學生視野。
本單元主要內容有:認識克和千克、認識噸、綜合與實踐小調查。
■ 教學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噸=1000千克,會進行簡單的換算,能根據(jù)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秤稱物體的質量。
2、在觀察、操作活動中,培養(yǎng)初步的估計能力。能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質量有關的簡單問題。
3、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體會質量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克、千克、噸。
2、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的估計。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起質量的觀念。
■ 教學建議
1、質量觀念的形成必須依靠豐富的感性經驗做支持,為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并能夠在實際中應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等實踐活動,以增加學生對“克”和“千克”“ 噸”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質量觀念。
2、教師要充分挖掘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結合自己熟悉物品的質量。盡可能多地列舉出質量是1克、1千克的物體,有了這樣的質量單位作參照物才能更準確的估計出相應物體的質量,加深對物體輕重的理解。
3、認識了克與千克,再來學習噸。由于“噸”這個單位很大,學生很難直接體會,學習起來比較有困難,可以從千克入手讓學生感知噸的大小
■ 課時安排
課題 課時
1.克、千克的認識 1 課時
2.噸的認識 1 課時
3. 我學會了嗎? 1 課時+隨機1課時
總計 4課時
1 克、千克的認識
教學內容: 青島版教材P2-4,克、千克的認識。
教學提示:教學本課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的方法,初步認識克與千克,初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質量觀念。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使學生感知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密切相聯(lián),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的意識以及合作的意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克、千克。
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天平、2分硬幣、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小食品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好,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假期就過去了。放假前老師安排同學們留心觀察生活中的數(shù)學,特別安排了大家走進超市,和爸爸媽媽學購物。在超市里哪些同學調查了我們常用的一些物品的重量,我們一起交流一下好嗎?
學生回答。
生1:一袋蝦條重50克。
生2:我買了一個大西瓜重4900克。
生3:一袋鹽重500克。
生4:媽媽說羊肉25元一斤。
2、師:通過你的調查,你認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哪些單位?
生1:克、千克、斤。
生2:公斤、噸、兩。
3、師:在生活中,表示物品有多重有兩個基本的單位,就是克和千克(板書課題)。今天我們主要來研究一下這兩個單位好嗎?
設計意圖:課前布置學生在生活中做小調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可以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從而引起學習新知的興趣。師生談話交流,非常貼近學生生活的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學生比較感興趣,興趣是好的老師。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天平及稱重工具,體會1克有多重。
師:計量物體的輕重,通常要用到秤這個計量工具。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生活中幾種常用的秤。(出示課件展示)
師:你們在什么地方見過這些秤?
生1:在超市買東西用的是電子秤。
生2:藥店里買中藥見過稈秤。
生3:在商店里買東西用的是盤秤。
師:你們真厲害,知道觀察生活中的一些知識,這樣我們學習起數(shù)學來就更簡單了。
師:大家看,老師給同學們帶來的這是什么?出示天平。
生:天平。
師:稱質量較輕的物體經常用到天平,怎樣用天平呢?大家來看,天平的左右兩邊,這兩個叫托盤。左邊這個放要稱量的物體,右邊這個托盤用來放砝碼。(小妙招:簡稱:左物右碼)中間是一個刻度盤,當指針指在中間的時候,表示天平左右兩邊的重量相等??纯错来a有多重,物體就有多重。二分的硬幣有多重,大家想不想知道?那我們來稱一稱。誰想和老師一起來?
師生一起稱重。
師:現(xiàn)在天平的指針指在中間,說明天平左右兩邊相等。這枚二分的硬幣質量是多少?
生:是1克。
師:1克究竟有多重呢?老師給大家準備的學具里的2分的硬幣,請你們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學生體驗。
師:我們生活里像這樣輕的物品還有很多,從你準備的小食品里打出大約1克的物品。
生1:2粒黃豆。
生2:半片奶片。
設計意圖:通過掂一掂、試一試等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與感知,使具體的質量感不斷內化,形成一定的實踐經驗。
2、體會1千克有多重。
師:同學們知道世界上小的鳥叫什么名字嗎?(蜂鳥。)它的體重大約是2克,也就是像兩個2分硬幣這樣重。把兩個2分硬幣拿在手里,體會一下2克有多重。你能想像出蜂鳥有多小嗎?
估計一小袋黃豆的重量,體會10克有多重。
估計一包味精的重量,體會100克有多重。
師:這一包味精重100克,你知道兩包這樣的味精重多少克嗎?
生:200克
師:10包呢?
生:1000克
師:(板書1000克)這時,我們就可以用另一個單位:千克。我們規(guī)定:1千克=1000克(板書)。
師:你還知道哪些物品也是1千克嗎?
生:這一袋食鹽重500克,2袋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師:現(xiàn)在請各組同學輪流把兩袋鹽放在手上,閉上眼睛掂一掂,體會一下1千克有多重。
生:1千克比較重。
師:再掂一掂1克重和1千克重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克非常輕,1千克比較重。
師:所以,我們表示比較輕的物品有多重,就用克作單位,而表示比較重的物品有多重,就用千克作單位。同學們可能在生活中還會經常聽到有關“斤”“公斤”這兩個重量單位。其實公斤與千克的大小是一樣的,1千克=1公斤。板書:kg,公斤
生:老師,我知道1公斤=2斤,1斤就是500克。
師:你的生活以驗真豐富,好樣的。你知道這些物品的重量嗎?來估計一下吧,看誰估的準。
出示:水壺、書包等學生估計。用秤稱重評判學生的判斷。
設計意圖:通過掂一掂、比一比,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感性體驗,通過先估一估,再測一測,培養(yǎng)學生估測意識,加深對重量的理解。
(三)鞏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5頁自主練習第1小題。
準備好教材中出現(xiàn)的物品,讓學生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主要是通過操作加深對克的認識和體會。
2.完成教材第5頁自主練習第2小題。
把前4道題一起練習,來讓學生識別這些衡量工具,然后認識后4個說出包裝袋上的質量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掂一掂,估一估,具體感知的物體的質量。引導學生感知這些質量都來自于生活,來自于我們的身邊。
(四)達標反饋
1. 常見的計量物體輕重的單位有( ),計量較輕物品有多重,通常用( )作單位,用符號( )表示。我們常用( )來稱比較輕的物品。
計量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單位,千克用符號( )表示。
2、填上合適的單位。
一瓶醬油重1( ) 一張白紙約重3( )
1名三年級學生約重30( ) 爸爸的體重是75( )
一個蘋果重100( ) 一個雞蛋約重55( ) 一個鉛球重4 ( )
一只母雞重4000( ) 一本數(shù)學書重300( ) 一袋大米50 ( )
一個西瓜重5( ) 一個冬瓜重10( ) 一顆糖果重3( )
3、在( )里填上>、<或=。
5kg○500g 90g○1kg 15kg○1500g
809克○8千克 4千克○4000克 2千克○1200克
4、填空
2kg =( )g 8kg=( )g 7009 g=( ) kg( ) g ( )kg=5000克
答案:
1.克 千克 噸 克 g 天平 kg
2.千克 克 千克 千克 克 克 千克 克 克 千克 千克 千克 克
3. > > < = >
4.2000 8000 7 9 5
(五)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兩個表示物品質量的單位——克與千克,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們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都有哪些物品分別用它們作單位。
設計意圖:讓課堂小結讓學生學習到的知識系統(tǒng)化,另外把問題帶入生活,再生活中學習感知質量單位的存在,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他們更好地融入生活。
(六)布置作業(yè)
一、填空
1、1千克等于( )克;1千克又叫( )公斤
22000克是( )千克;4千克是( )克。
2、 ( )千克是5000克;( )克是7千克。
3、比43千克多28千克是( )千克。
4、350克比80克多( )克。
二、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1、小平身高136千克。( )
2、教室長8米,寬6.5米。( )
3、一個蘋果重60克。( )
4、千克一定比克重。( )
5、張紅體重是60千克。( )
6、一個雞蛋有一千克。( )
7、1000克和1千克同樣重。( )
8、1個5分硬幣有1克重。( )
9、1千克棉花重量等于1000克的雞蛋重量。( )
10、1千克大于990克。( )
三、在( )里填上合適的單位。(克、千克)
1( ) 50( ) 4( ) 2000( ) 10( )
四、選擇題。
1、輕的是( )。
A.7000克 B.2克 C.2千克
2、一枚2分硬幣約重1( )。
A.g B.kg C.噸
3、2袋水泥重100( )。
A.千克 B.克 C.噸
4、1千克鐵和1千克木材相比( )
A.鐵重些 B.木材重些 C.一樣重
5 、一只公雞的質量約是3( )
A. 千克 B.噸 C、克
6、.買1千克香蕉需要3元錢,現(xiàn)有18元錢,可買( )克的香蕉。
A、6 B、60 C、6000
五、應用題
1、一個小皮球重45克,一個大皮球重54克,兩個球共重多少克?
2、學校食堂買8箱蘋果,每箱重9千克,又買來了28千克鴨梨,一共買了
多少千克的水果?
答案:
一、1、1000 1 2、5 7000 3、71 4、270
二、×√√×√×√√√√
三、克克千克千克克
四、BAACAC
五、1.45+54=99(克)
2.8×9+28=100(千克)
板書設計
克、千克的認識
克 千克(公斤)
g kg
1千克=1000克
教學反思
1、這節(jié)課的教學的特點就是注重學生對概念的自主建構,讓學生充分地經歷、體驗、探索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新教材中把“千克”與“克”這兩個重量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是充分地利用學生對“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將這兩個重量單位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認識和建構,來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實證明,學生只要對其中的某一個重量單位掌握了,那么另個一個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1克到十幾克、幾十克、幾百克,后到1000克,將克與千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將克與千克作為一個整體在重量體系中加以構建,這樣就可能使概念教學較為豐富與深入。
2、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一些重量,整體感知質量單位在生活中,運用天平初步感知1克是一個很輕的單位,人們是幾乎感覺不到的。之后,我讓學生找一找其他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養(yǎng)他們的估計能力,再揭示學生找到的物品都約重1克,為豐富克的感知,讓學生感知10克、20、100克有多重?在教學1千克的時候,我請學生先感知500克,然后增加到兩袋鹽1000克,也就是1千克。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克與千克。
教學資料包
(一)說課設計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shù)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這節(jié)課認識質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量。
(2)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會了簡單的兩、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口算、估算、筆算及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商是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具備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的能力。本課以自主探索為主,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激發(fā)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學的靈活,學得快樂。
(3)教學目標
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結合教材特點,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估計物體質量的意識和判斷能力;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知道看、稱,培養(yǎng)其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強生活意識。
(4)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難點:使學生會用天平稱一些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
(5)教法、學法
教法:針對教學內容,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啟發(fā)式引導法、講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這樣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學法:根據(jù)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規(guī)律,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實驗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質量建立聯(lián)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操作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6)說教學過程
設置了課前小調查,讓學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在收集過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種質量單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節(jié)課設計了四大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是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鞏固深化,拓展應用;四是全課總結,生成創(chuàng)新。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 猜一猜:
(1) 出示一本數(shù)學課本和一支筆,猜一猜,哪個輕,哪個重? (學生憑直覺任意猜測)
(2) 此時教師提問,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檢驗?學生發(fā)現(xiàn):用秤檢驗是一種好辦法。
(3)介紹生活中的秤。
(4)用盤秤檢驗。
2、表示物品的輕重,用什么做單位?導出課題: 克(g)和千克(kg)。
[設計意圖]通過“猜一猜”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明白用眼睛觀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準確判斷物品的輕重,用秤稱一稱才能準確知道物品的輕重。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內容的親切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中建立輕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所以分3步來實施:
第一步:認識克。
1.掂一掂 ,感受1克。
教師拿出1枚2分的硬幣,請同學們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輕重,并告訴學生這枚硬幣的質量約1克,初步建立1克的質量觀念。
(2)說一說,自己身邊大約重1克的物品(紐扣,螺絲釘,花生米、大豆等)。
2、估一估,稱一稱,建立幾克的表象。
(1)估一支鉛筆、一本練習本、一本數(shù)學書大約有多重并用天平驗證。
(2)學生估計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約有多重?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置主要是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質量觀念,進一步建立幾克的表象。
第二步:認識千克。
1.掂一掂,在學生建立了對克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引入認識“千克”的教學,讓小組的每一位學生都輪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數(shù)一數(shù),說一說1千克蘋果大約有( )個;1千克果凍大約有( )個;( )瓶礦泉水約重1千克;……
3、估一估,學生估自己的書包有多重并用盤秤驗證。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說一說1千克物品,“掂”是對“1千克”進行初步的感知,“說”是對“1千克”的進一步體驗。接著再估一估書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為具體,強化學生對“1千克”的體驗。
第三步:認識千克與克的關系。
1.算一算,一包鹽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稱一稱,比一比:兩包鹽重,還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議一議,什么情況下用千克作單位合適?什么情況下用克合適?
把1克硬幣與1千克洗衣粉同時放在兩只手上,體驗“克”與“千克”的質量區(qū)別,感悟稱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稱比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比較中感覺,在感覺中進一步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在生活中實踐,這個層次以練習為主,通過精心設計,力求達到“有的”、“有序”、“多樣”、“有度”。為此,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
如:在()里填上合適的單位。(教材第6頁第6題)這道題和生活聯(lián)系緊密,可以加強學生對重量單位克與千克的對比,培養(yǎng)學生準確使用重量單位的能力。在這道題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單位建立聯(lián)系,以及排除法來指導學生填單位。
2、課外練習。(運用所學知識回家與媽媽上街買萊或去超市購物,并記錄所購物品的重量)。這樣將數(shù)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到數(shù)學離我們并不遠,而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以發(fā)展。
(四)全課總結,生成創(chuàng)新
在練習結束后,教師讓學生總結,談一談本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和感想,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的成績,接著又提出新的疑問: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學生各抒己見,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解決提出希望,既讓學生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同時又引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索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