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請同學(xué)們閱讀下面這篇文言文《宋史·孫覺傳》,并回答問題。
孫覺,字莘老,高郵人。甫冠,從胡瑗受學(xué)。瑗之弟子千數(shù),別其老成者為經(jīng)社,覺年少,儼然居其間,眾皆推服。登進士第,調(diào)合肥主簿。歲旱,州課民捕蝗輸之官,覺言:“民方艱食,難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盡力,是為除害而享利也?!笔貝偅破湔f下之他縣。
王安石早與覺善,引用之。時呂惠卿用事,神宗詢于覺,對曰:“惠卿即辯而有才,過于人數(shù)等,特以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竊以為憂。”神宗曰:“朕亦疑之?!逼浜笸酢喂粣?。
青苗法行,覺奏條其妄。安石覽之,怒,覺適以事詣中書,安石以語動之,曰:“不意學(xué)士亦如此!”始有逐覺意。會曾公亮言畿縣散常平錢,有追呼抑配之?dāng)_,安石因請遣覺行視虛實。覺既受命,復(fù)奏疏辭行。遂以覺為反覆,出知廣德軍,徙湖州。松江堤沒,水為民患。覺易以石,高丈余,長百里,堤下化為良田。
徙福州。閩俗厚于婚喪,其費無藝。覺裁為中法,使資裝無得過百千。令下,嫁娶以百數(shù),葬埋之費亦率減什伍。連徙亳、揚、徐州。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曰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問吏:“法何如?“曰:“死。“覺止誅其首,后遂為例。進吏部侍郎。擢御史中丞,數(shù)月,以疾請罷。哲宗遣使存勞,賜白金五百兩。卒,年六十三。
覺有德量,為王安石所逐。安石退居鐘山,覺枉駕道舊,為從容累夕;迨其死,又作文以誄,談?wù)叻Q之。有《文集》、《奏議》六十卷,《春秋傳》十五卷。(本文節(jié)選自《宋史·孫覺傳》,內(nèi)容略有刪改)
注釋:散常平錢:青苗錢。
問題:
1、下列各項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____?
(A)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曰/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
(B)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曰/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
(C)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曰/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
(D)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曰/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
2、下列各項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
(A)冠,文中指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人。
(B)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神宗、哲宗。
(D)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員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務(wù),長官為吏部尚書。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
(A)孫覺關(guān)心百姓。他在合肥任職時,反對官府不利民之政;他在湖州改造堤壩,為民謀利;他糾正福建婚喪的不良風(fēng)俗,有利百姓。
(B)孫覺有見識。孫覺認(rèn)為,呂惠卿能言善辯,有才華,因利益而屈身于王安石,王安石卻不明白。后來事實證實了孫覺的看法。
(C)孫覺得罪王安石,遭到驅(qū)逐。他對青苗法有看法,王安石得知后對他很不滿,就指使曾公亮說下面青苗錢管理混亂,趁機把孫覺逐出京城。
(D)孫覺有德行、度量。他早年與王安石交好,后被王安石貶斥,王安石退職后,他主動和王安石來往,王安石死后,他寫文章悼念,被人稱贊。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民方艱食,難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盡力,是為除害而享利也。
(2)安石覽之,怒,覺適以事詣中書,安石以語動之。
參考答案:考酷網(wǎng)整理
1、選擇B。(原文標(biāo)點: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日:“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
2、選擇D。(解析:“掌管文武官員任免”錯,武官任免不是由吏部掌管)
3、選擇C。(解析:“指使曾公亮說下面青苗錢管理混亂”與原文不符,應(yīng)是恰好曾公亮說下面青苗錢管理混亂)
4、(1)百姓正難以吃上飯,難以用威勢來督促他們。如果用米來交換,(他們)一定會盡力,這是除去禍害而得到利益。
(2)王安石看了,非常生氣,孫覺正好因為有事到中書省,王安石用言語動搖了孫覺。
孫覺,字莘老,高郵人。甫冠,從胡瑗受學(xué)。瑗之弟子千數(shù),別其老成者為經(jīng)社,覺年少,儼然居其間,眾皆推服。登進士第,調(diào)合肥主簿。歲旱,州課民捕蝗輸之官,覺言:“民方艱食,難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盡力,是為除害而享利也?!笔貝偅破湔f下之他縣。
王安石早與覺善,引用之。時呂惠卿用事,神宗詢于覺,對曰:“惠卿即辯而有才,過于人數(shù)等,特以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竊以為憂。”神宗曰:“朕亦疑之?!逼浜笸酢喂粣?。
青苗法行,覺奏條其妄。安石覽之,怒,覺適以事詣中書,安石以語動之,曰:“不意學(xué)士亦如此!”始有逐覺意。會曾公亮言畿縣散常平錢,有追呼抑配之?dāng)_,安石因請遣覺行視虛實。覺既受命,復(fù)奏疏辭行。遂以覺為反覆,出知廣德軍,徙湖州。松江堤沒,水為民患。覺易以石,高丈余,長百里,堤下化為良田。
徙福州。閩俗厚于婚喪,其費無藝。覺裁為中法,使資裝無得過百千。令下,嫁娶以百數(shù),葬埋之費亦率減什伍。連徙亳、揚、徐州。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曰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問吏:“法何如?“曰:“死。“覺止誅其首,后遂為例。進吏部侍郎。擢御史中丞,數(shù)月,以疾請罷。哲宗遣使存勞,賜白金五百兩。卒,年六十三。
覺有德量,為王安石所逐。安石退居鐘山,覺枉駕道舊,為從容累夕;迨其死,又作文以誄,談?wù)叻Q之。有《文集》、《奏議》六十卷,《春秋傳》十五卷。(本文節(jié)選自《宋史·孫覺傳》,內(nèi)容略有刪改)
注釋:散常平錢:青苗錢。
問題:
1、下列各項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____?
(A)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曰/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
(B)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曰/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
(C)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曰/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
(D)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曰/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
2、下列各項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
(A)冠,文中指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人。
(B)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C)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神宗、哲宗。
(D)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員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務(wù),長官為吏部尚書。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
(A)孫覺關(guān)心百姓。他在合肥任職時,反對官府不利民之政;他在湖州改造堤壩,為民謀利;他糾正福建婚喪的不良風(fēng)俗,有利百姓。
(B)孫覺有見識。孫覺認(rèn)為,呂惠卿能言善辯,有才華,因利益而屈身于王安石,王安石卻不明白。后來事實證實了孫覺的看法。
(C)孫覺得罪王安石,遭到驅(qū)逐。他對青苗法有看法,王安石得知后對他很不滿,就指使曾公亮說下面青苗錢管理混亂,趁機把孫覺逐出京城。
(D)孫覺有德行、度量。他早年與王安石交好,后被王安石貶斥,王安石退職后,他主動和王安石來往,王安石死后,他寫文章悼念,被人稱贊。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民方艱食,難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盡力,是為除害而享利也。
(2)安石覽之,怒,覺適以事詣中書,安石以語動之。
參考答案:考酷網(wǎng)整理
1、選擇B。(原文標(biāo)點:徐多盜,捕得殺人者五,其一僅勝衣,疑而訊之,日:“我耕于野,與甲遇,強以梃與我,半夜挾我東,使候諸門,不知其他也?!?
2、選擇D。(解析:“掌管文武官員任免”錯,武官任免不是由吏部掌管)
3、選擇C。(解析:“指使曾公亮說下面青苗錢管理混亂”與原文不符,應(yīng)是恰好曾公亮說下面青苗錢管理混亂)
4、(1)百姓正難以吃上飯,難以用威勢來督促他們。如果用米來交換,(他們)一定會盡力,這是除去禍害而得到利益。
(2)王安石看了,非常生氣,孫覺正好因為有事到中書省,王安石用言語動搖了孫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