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紅軍胡正先的長征故事

字號:

97歲的胡正先,新制的八路軍服上,掛滿了勛章,雖然滿頭白發(fā),但卻顯得精神矍鑠。曾任總參三部副部長的胡老,口齒依然清晰,“這是我第以受閱者的身份走過天安門。我現在每天堅持鍛煉,保證閱兵那天精神抖擻地接受習主席的檢閱。”
    說起抗戰(zhàn),胡正先更有著非比尋常的經歷,他在延安的軍委三局,保障黨中央、中央軍委對全軍和全國各地的通信聯絡和情報搜集,直到抗戰(zhàn)勝利。“用現在影視作品的說法,老爺子就是名符其實的‘聽風者’”,胡正先的家人告訴記者。
    黨中央的“千里眼”
    胡正先出生在安徽六安,12歲就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當時我還是一個放牛娃,一個字都不識,懵懵懂懂就穿上了軍裝。”因為好學,他后來被送到紅四方面軍總部學習無線電。1938年4月他來到延安,在中央軍委三局工作。
    中央軍委三局的前身是中革軍委通信聯絡局,始建于江西瑞金,中央紅軍長征到達延安后改稱中央軍委三局,其主要任務是,保障黨中央、中央軍委對全軍和全國各地的通信聯絡和情報搜集??箲?zhàn)期間,中央軍委三局組建和新建了抗日根據地的各級通信部門與通信分隊;建成了以延安為中心、輻射全國各地部隊的無線電通信網。
    “當時我們在延安城西北棗園鄉(xiāng)裴莊村,距離毛主席長期所駐的楊家?guī)X僅十余里?!敝醒胲娢衷谘影财鸩綍r條件非常艱苦,只有幾臺用水煤氣、煤作燃料的發(fā)電機,但承擔的任務卻非常重要?!懊珴蓶|同志稱我們是科學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胡正先的戰(zhàn)友左伊介紹,“我們整理出來情報給毛主席看,從空中‘偷’敵人的情報,然后譯出來。我們不能離毛主席太近,也不能離毛主席太遠。我們有一部分人去監(jiān)聽電臺,一部分人負責譯電碼,一層層解密?!彼麄儭巴怠钡降那閳?,包括*進攻蘇聯、皖南事變等。
    傳達日軍投降消息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對日宣戰(zhàn),美軍要派B25轟炸機轟炸華北、東北日軍軍事基地以及日本本土,因此迫切需要解放區(qū)提供氣象資料。
    在延安的美軍觀察組與軍委三局談判,達成的協議是:我軍提供有經驗的報務員,由美軍培訓氣象知識。培訓后每日兩次向美軍及軍委三局提供氣象情報。條件是,美軍提供20噸通信器材給軍委三局。
    抗戰(zhàn)時期,在延安電臺多的一是新華社,還有就是軍委三局。新華社需要收聽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德新社等的廣播新聞,重要的信息一般都由軍委三局通知各解放區(qū)。
    1945年8月8日凌晨2時,新華社收聽到路透社播發(fā)的新聞:“Russian Declared War On Japan”(蘇聯對日宣戰(zhàn)),7天后,新華社電臺收聽到美聯社急促的播出:“Japan Surrender!”(日本投降)。
    “黨中央立即命令三局電臺,通知各解放區(qū):‘接受日偽軍投降,擴大根據地’。各根據地的八路軍、游擊隊,以及廣大群眾,接到命令,立即把敵人的炮樓包圍起來,接受日偽軍投降。事后各解放區(qū)紛紛致電中央,稱贊命令及時”,胡正先回憶道。
    盡管已經是97歲高齡,但胡正先依然活躍在講臺前,給現在的90后大學生講述抗戰(zhàn)的故事。2014年9月起,中央宣傳部會同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等部門聯合組建紀念抗戰(zhàn)勝利宣講團深入高校和社區(qū),胡正先是受歡迎的演講者之一。
    “抗日戰(zhàn)爭時,我身邊的戰(zhàn)友沒有一個人當逃兵,大家不怕困難和犧牲,次投入戰(zhàn)斗。這種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對我的影響深入骨髓。”每當講到這里,胡正先都會哽咽?!叭缃裎覀儾筷牀l件好了、經費充裕了,但是人民軍隊的革命本色不要丟,要不斷發(fā)揚光大,一代一代傳下去。只有祖國強大了,只有國防強大了,才會不讓歷史重演?!焙日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