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初一年級上冊詩五首教案

字號: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了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了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具準備: 教學方法:
    使至塞上
    1、作者簡介
    2、題解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從軍赴涼州,居河西節(jié)度使幕中。這首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3、課文分析: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訪軍情。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作者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代的邊關,像振翅北飛的大雁一
    樣進入少數(shù)民族區(qū)。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邊疆的沙漠浩瀚無邊,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顯得那么孤獨,那么勁拔堅毅。那橫貫沙漠的黃河上,落日正圓。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寫出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被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xiàn)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無人行,直到蕭關才遇到騎馬的偵察兵。偵察兵告訴我,河西節(jié)度使還在前線的燕然山。
     小結:
     這首五律寫作者奉命出塞赴邊宣慰查訪軍情,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緒與大沙漠奇特壯麗的自然景象融合起來寫,寫得氣勢雄渾,充滿詩情畫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簡介。
    2、題解:
     王昌齡是盛唐的詩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節(jié),兩次被貶,天寶年間他被貶為龍標尉。李白聽到他的不幸遭遇,寫下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
    3、課文分析
    楊花落盡子歸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深春時節(jié)漂泊無定的楊花已經落 盡,叫著“不如歸去”的啼血杜鵑,聲聲凄切。景物描寫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圍,表達了對友人被貶的飄零之感、離愁別恨,切合當時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敘其事,聽說被表龍標尉,爬出涉水遷謫到荒遠地區(qū)。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與共。我只有將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與明月,請明月傳情給夜郎之西的朋友。這樣寫既表達了自己的愁心憂思,又表現(xiàn)了對友人的關心勸慰:朋友,在貶謫途中,不要孤獨憂傷,有我李白的愁心與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這兩句詩構思新巧,想象美妙,表達了真摯深長的友情。4、小結
     這首七絕表達了對朋友被貶的愁心憂郁。作者不寫春天中的鶯歌燕舞,而寫漂泊不定的花和聲音悲切的啼血杜鵑的描寫,是融情入景,以景襯事出有。末兩句發(fā)揮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載體,能給勸慰伴君同行。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現(xiàn)作者強列的感情。
    作業(yè)
     1、背誦這兩首詩。
    詩五首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了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2、了解古代詩歌的體裁特點。
    3、理解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具準備: 教學方法:
    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詩五首中的前兩首。請同學們背誦這兩首詩。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后三首詩。
    春望
    1、作者介紹。
    2、題解: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亂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春望,是作者億看到的長安春天的景色,抒發(fā)了憂時傷亂,憂國思家的感情。
    3、課文分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聯(lián)即寫春望所見:京都淪落,長安一殘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長安城內又是春天了,草木滿地蒼蒼。此間包藏著詩人沉重的慨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頷聯(lián)寫望見花鳥時的心情?;B本為娛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時事,國都殘破,與親人分別之恨,反而使詩人對花流淚,聞鳥而驚心,表達作者感時恨別的內心痛苦。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頸聯(lián)是對感時恨別的進一步發(fā)揮;自安史之亂以來,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值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尾聯(lián)寫詩人經過戰(zhàn)亂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于長安,白發(fā)更見稀少。用手去搔,越來越短,短的幾乎連發(fā)簪都插不住了。\'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解愁,結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支又嘆年老力衰,則更增一層悲哀。
    4、小結
     這首五律結構嚴謹,情景交融,語言精練而生動,愛國、思家、憂民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不愧是膾炙人口的名篇。登飛來峰
    1、作者簡介
    2、題解
     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在浙江杭州的靈隱山上。相傳可以看到滄海日出。王安石早年登上飛來峰,躊躇滿志的寫下了這首熱情洋溢,富有氣魄的詩章。表現(xiàn)了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壯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遠大抱負。
    3、課文分析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第一句點明了登高的地點,是在杭州靈隱山飛來峰的千尋塔。第二句中的\'雞鳴\'、\'日升\'一方面是寫實,一方面也是作者對變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聞說\'二字輕輕托出,表現(xiàn)了作者對前途滿懷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高層。
     這兩句是作者的抒懷言志。是根據(jù)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中\(zhòng)'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詩句,反其意而用之。作者在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擋住我的視線,因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高層。他堅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張是正確的,利國利民的,頑固守舊派的阻撓和反對是不足畏懼的 。作者把政敵比喻成浮云,認為它雖然可以一時遮掩人們的 耳目,但是終將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從而進一步表現(xiàn)了作者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堅定信念。
    4、這首七絕借登高能望遠的描繪,抒發(fā)自己作為政治改革的豪情壯志和遠大抱負。全詩只有句言簡意賅,措詞委婉而堅決,表現(xiàn)了作者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堅定信念。
    論詩
    1、作者簡介
    2、題解
    論詩是作者以詩歌形式寫了一組詩以闡述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些看法。
    3、課文分析
    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作者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應該具有時代特點,應該有詩人自己的獨創(chuàng)。即使像千古流傳的李白、杜甫的詩篇,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創(chuàng)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作者認為每個朝代都應有才能的人出現(xiàn),成為數(shù)百年后的詩壇領袖人物。
    4、小結
    作者運用詩歌形式闡述了詩歌應有時代感、創(chuàng)造性的看法。
    總結:
     這幾首詩都 是唐以來的名篇。富有藝術感染力。從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詩。律詩分首、頷、頸、尾四聯(lián)8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登飛來峰》《論詩》是七言絕句。
    作業(yè):完成課后一、二、三 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