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陳章侯蔑視顯貴者
陳章侯性誕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錢隨手盡。尤喜為貧不得志人作畫,周其乏。凡貧士藉其生,數(shù)十百家。若豪貴有勢力者索之,雖千金不為搦②筆也。一齷齪顯者,誘之入舟,方將鑒定宋元人筆墨。舟既發(fā),乃出絹強之畫。章侯科頭③*,謾罵不絕。顯者不聽。遂欲自沉于水。顯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終一筆不施。
(選自清·周亮工《讀畫錄》)
[注釋]①誕僻:怪僻。②搦(n uò):握。③科頭: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動(袖子)的樣子。
[文言知識] 說"致"a"致"是個多義詞。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錢隨手盡",意為別人送給他的金錢隨手便花光了。"面致"即當(dāng)面送上。二、指"表達"。"致意"、"致謝"中的"致"即是。今人寫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禮",意為以此表達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鳥至",意為招來數(shù)百只鳥。四、指"盡"。成語"專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藉 ②索 ③雖 ④既 ⑤施
2.翻譯: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齷齪顯者
3.上文"筆墨"是指
32.李西涯與程篁墩
閣老①李西涯、學(xué)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間各以神童舉于京。方朝見,適直隸④貢蟹至焉。帝即出一對試之云:"螃蟹渾身甲胄。"程對曰:"鳳凰遍體文章。"李對曰:"蜘蛛滿腹經(jīng)綸。"后西涯入相而經(jīng)濟天下,程則終于學(xué)士,以文章名世。然偶爾一對,而終身事業(yè)見之也。
(選自明·郎瑛《七修類稿》)
[注釋]①閣老:指文淵閣大學(xué)士。②學(xué)士:指翰林學(xué)士。③成化:明憲宗年號。④直隸:京城地區(qū)。
[文言知識]說"舉"。一、指"推薦"。上文"舉于京",意為推薦到京城。二、指"舉起"。《赤壁之戰(zhàn)》:"中江舉帆。"三、指"攻占"?!栋⒎繉m賦》:"戍卒叫,函谷舉。"四、指"全"?!读鶉摗罚?舉以予人,如棄草芥。"成語有"舉國上下"。它還作"發(fā)動"、"聚合"、"行動"等解釋。
[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方 ②適 ③對 ④胄 ⑤名
2.翻譯:西涯入相而經(jīng)濟天下
3."文章"在原對子中的意思是
4."經(jīng)綸"在原對子中的意思是 ;它跟李西涯后來的官職有什么關(guān)系?
33.楊萬里憂國
楊萬里①為人剛而偏②。孝宗③始愛其才,以問周必大,必大無善語,由此不見用。韓侂胄④用事,欲網(wǎng)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嘗筑南園。屬萬里為之記,許以掖垣⑤。萬里曰:"官可棄,記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臥家十五年,皆其柄國之日也。侂胄專僭⑥日益甚,萬里憂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憂國也,凡邸⑦吏之報時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萬里慟哭失聲,亟呼紙書日:"韓侂胄*臣,專權(quán)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⑨,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十四言別妻子,落筆而逝。
(選自《宋史·楊萬里傳》[注釋]①楊萬里:南宋詩人,力主抗金。②偏:固執(zhí)。③孝宗:指宋孝宗趙昚(s hèn)。④韓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專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輕人。⑨吾頭顱如許:意為我頭發(fā)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識]說"見"。"見"是個多義詞。一、指"看見"。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見"、"拜見"。如"秦王見韓非"、"韓非見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見用",意為由于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見贈",即贈送給我。五、同"現(xiàn)"?!峨防沾ā罚?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善 ②用事 ③屬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譯:①欲網(wǎng)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國之日也
③專權(quán)無上
34.專力則精,雜學(xué)則粗
詞學(xué)以浙中為盛,余少時嘗效焉。一日,嘉定②王鳳喈(jiē)語休寧③戴東原曰:"吾昔畏姬傳,今不畏之矣。"東原曰:"何耶?"鳳喈曰:"彼好多能,見人一長輒思并之。夫?qū)At精,雜學(xué)則粗,故不足畏也。" 東原以見告,余悚其言,多所舍棄,詞其一也。
(選自清·姚鼐《惜抱軒集》)[注釋]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稱,他字姬傳,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qū)。③休寧:古縣名,今浙江境內(nèi)。
[文言知識] 說"少"。作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還作"年輕"、"年輕時"解。上文"余少時嘗效焉"中的"少時",即為"年輕時"。賀知章詩"少小離家老大還",其中"少小"指年輕時。古人年齡在30歲之內(nèi)的都可指"少年"。岳飛詞"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年頭"即年輕人的頭發(fā)。古語有"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少年"也指年輕人。[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盛 ②焉 ③悚
2.翻譯:①彼好多能,見人一長輒思并之
②東原以見告
3."多所舍棄,詞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①很多愛好都拋棄了,只有詞沒放棄;②很多愛好拋棄了,詞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愛好沒放棄,詞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愛好沒放棄,只有詞拋棄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點是什么?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35.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極孝。貧不能供甘旨,棄舉業(yè)作賈,往來蘇、揚間。志欲破萬卷,而無錢購書,惟憑借讀。常云于湖州置貸③,暫住村店,俄春漲發(fā),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樓上。方以阻行期為郁郁,忽睹樓側(cè)貯書四架,悉經(jīng)、史、子、集,喜甚,伏而誦之,焚膏繼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覽。喁喁⑥數(shù)旬,竟忘為置貸來也。迄水將退,而腳氣⑦大發(fā),住養(yǎng)匝月,架上書悉歸腹笥矣。
(選自清·張泓《滇南憶舊錄》)
[注釋]①京江:古地名,今鎮(zhèn)江市。②舉業(yè):參加科舉考試的學(xué)業(yè)。③貸:辦貨。④浸:水。⑤諰諰(xǐ xǐ):恐懼的樣子。⑥喁喁(yúyú):小聲讀書的樣子。⑦腳氣:指腳氣病。
[文言知識]"常"與"嘗"。"常"作"經(jīng)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文言中"常"又同"嘗",作"曾經(jīng)"解。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貸",意為曾經(jīng)說是在湖州辦貨。又,《史記·高祖本紀(jì)》:"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意為漢高祖擔(dān)任亭長時,曾告假回鄉(xiāng)。"嘗",通"常",又解為"曾經(jīng)"。 [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孤 ②寄居 ③甘 ④旨 ⑤賈 ⑥貯 ⑦膏 ⑧迄 ⑨匝
2.翻譯:①方以阻行期為郁郁 ;②架上書悉歸腹笥矣。
陳章侯性誕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錢隨手盡。尤喜為貧不得志人作畫,周其乏。凡貧士藉其生,數(shù)十百家。若豪貴有勢力者索之,雖千金不為搦②筆也。一齷齪顯者,誘之入舟,方將鑒定宋元人筆墨。舟既發(fā),乃出絹強之畫。章侯科頭③*,謾罵不絕。顯者不聽。遂欲自沉于水。顯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終一筆不施。
(選自清·周亮工《讀畫錄》)
[注釋]①誕僻:怪僻。②搦(n uò):握。③科頭: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動(袖子)的樣子。
[文言知識] 說"致"a"致"是個多義詞。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錢隨手盡",意為別人送給他的金錢隨手便花光了。"面致"即當(dāng)面送上。二、指"表達"。"致意"、"致謝"中的"致"即是。今人寫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禮",意為以此表達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鳥至",意為招來數(shù)百只鳥。四、指"盡"。成語"專心致志"中的"致"即是。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藉 ②索 ③雖 ④既 ⑤施
2.翻譯: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齷齪顯者
3.上文"筆墨"是指
32.李西涯與程篁墩
閣老①李西涯、學(xué)士②程篁墩,成化③間各以神童舉于京。方朝見,適直隸④貢蟹至焉。帝即出一對試之云:"螃蟹渾身甲胄。"程對曰:"鳳凰遍體文章。"李對曰:"蜘蛛滿腹經(jīng)綸。"后西涯入相而經(jīng)濟天下,程則終于學(xué)士,以文章名世。然偶爾一對,而終身事業(yè)見之也。
(選自明·郎瑛《七修類稿》)
[注釋]①閣老:指文淵閣大學(xué)士。②學(xué)士:指翰林學(xué)士。③成化:明憲宗年號。④直隸:京城地區(qū)。
[文言知識]說"舉"。一、指"推薦"。上文"舉于京",意為推薦到京城。二、指"舉起"。《赤壁之戰(zhàn)》:"中江舉帆。"三、指"攻占"?!栋⒎繉m賦》:"戍卒叫,函谷舉。"四、指"全"?!读鶉摗罚?舉以予人,如棄草芥。"成語有"舉國上下"。它還作"發(fā)動"、"聚合"、"行動"等解釋。
[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方 ②適 ③對 ④胄 ⑤名
2.翻譯:西涯入相而經(jīng)濟天下
3."文章"在原對子中的意思是
4."經(jīng)綸"在原對子中的意思是 ;它跟李西涯后來的官職有什么關(guān)系?
33.楊萬里憂國
楊萬里①為人剛而偏②。孝宗③始愛其才,以問周必大,必大無善語,由此不見用。韓侂胄④用事,欲網(wǎng)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嘗筑南園。屬萬里為之記,許以掖垣⑤。萬里曰:"官可棄,記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臥家十五年,皆其柄國之日也。侂胄專僭⑥日益甚,萬里憂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憂國也,凡邸⑦吏之報時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萬里慟哭失聲,亟呼紙書日:"韓侂胄*臣,專權(quán)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⑨,報國無路,惟有孤憤!"又書十四言別妻子,落筆而逝。
(選自《宋史·楊萬里傳》[注釋]①楊萬里:南宋詩人,力主抗金。②偏:固執(zhí)。③孝宗:指宋孝宗趙昚(s hèn)。④韓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專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àn):超越本分。⑦邸(d ǐ):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輕人。⑨吾頭顱如許:意為我頭發(fā)已白,年已老。
[文言知識]說"見"。"見"是個多義詞。一、指"看見"。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見"、"拜見"。如"秦王見韓非"、"韓非見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見用",意為由于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見贈",即贈送給我。五、同"現(xiàn)"?!峨防沾ā罚?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思考與練習(xí)]
1.解釋:①善 ②用事 ③屬 ④恚 ⑤怏怏 ⑥遽 ⑦亟 ⑧社稷 ⑨言
2.翻譯:①欲網(wǎng)羅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②皆其柄國之日也
③專權(quán)無上
34.專力則精,雜學(xué)則粗
詞學(xué)以浙中為盛,余少時嘗效焉。一日,嘉定②王鳳喈(jiē)語休寧③戴東原曰:"吾昔畏姬傳,今不畏之矣。"東原曰:"何耶?"鳳喈曰:"彼好多能,見人一長輒思并之。夫?qū)At精,雜學(xué)則粗,故不足畏也。" 東原以見告,余悚其言,多所舍棄,詞其一也。
(選自清·姚鼐《惜抱軒集》)[注釋]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ài)自稱,他字姬傳,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qū)。③休寧:古縣名,今浙江境內(nèi)。
[文言知識] 說"少"。作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還作"年輕"、"年輕時"解。上文"余少時嘗效焉"中的"少時",即為"年輕時"。賀知章詩"少小離家老大還",其中"少小"指年輕時。古人年齡在30歲之內(nèi)的都可指"少年"。岳飛詞"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年頭"即年輕人的頭發(fā)。古語有"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少年"也指年輕人。[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盛 ②焉 ③悚
2.翻譯:①彼好多能,見人一長輒思并之
②東原以見告
3."多所舍棄,詞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正確的? ①很多愛好都拋棄了,只有詞沒放棄;②很多愛好拋棄了,詞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愛好沒放棄,詞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愛好沒放棄,只有詞拋棄了。 4.理解:姚鼐感到自己的缺點是什么?請用文中原句回答。
35.余文坼意外遂愿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極孝。貧不能供甘旨,棄舉業(yè)作賈,往來蘇、揚間。志欲破萬卷,而無錢購書,惟憑借讀。常云于湖州置貸③,暫住村店,俄春漲發(fā),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樓上。方以阻行期為郁郁,忽睹樓側(cè)貯書四架,悉經(jīng)、史、子、集,喜甚,伏而誦之,焚膏繼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覽。喁喁⑥數(shù)旬,竟忘為置貸來也。迄水將退,而腳氣⑦大發(fā),住養(yǎng)匝月,架上書悉歸腹笥矣。
(選自清·張泓《滇南憶舊錄》)
[注釋]①京江:古地名,今鎮(zhèn)江市。②舉業(yè):參加科舉考試的學(xué)業(yè)。③貸:辦貨。④浸:水。⑤諰諰(xǐ xǐ):恐懼的樣子。⑥喁喁(yúyú):小聲讀書的樣子。⑦腳氣:指腳氣病。
[文言知識]"常"與"嘗"。"常"作"經(jīng)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文言中"常"又同"嘗",作"曾經(jīng)"解。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貸",意為曾經(jīng)說是在湖州辦貨。又,《史記·高祖本紀(jì)》:"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意為漢高祖擔(dān)任亭長時,曾告假回鄉(xiāng)。"嘗",通"常",又解為"曾經(jīng)"。 [思考與練習(xí)]1.解釋:①孤 ②寄居 ③甘 ④旨 ⑤賈 ⑥貯 ⑦膏 ⑧迄 ⑨匝
2.翻譯:①方以阻行期為郁郁 ;②架上書悉歸腹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