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29日下午,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介紹扶貧資金審計情況時指出,抽查的17個省份40個縣的50.13億元扶貧資金中,至2016年3月底有8.43億元閑置超過1年,最長逾15年;17個縣的29個扶貧項目建成后廢棄、閑置或未達預期效果。此外,還有1.51億元扶貧資金被虛報冒領或違規(guī)使用。
空面試熱點解析
@京華時報文瀾:超過10億元的扶貧資金被冒領、閑置或浪費,相對應的,有多少等待幫扶的貧困人口可能因此而陷入絕境?更有甚者,有些資金竟沉睡15年,其間該有多少人望眼欲穿,又有多少人因此失去了脫貧的機會?我國之所以能夠實現(xiàn)7億多人脫貧,與國家的巨額投入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又設定了到2020年,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為了讓底層群眾盡早擺脫貧困,需要社會各界合力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個別省份、單位甚至個人,弄虛作假、玩忽職守,他們就會變成脫貧路上的“硬骨頭”“釘子戶”,影響脫貧進程。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是脫貧解困的“助燃劑”。對于扶貧資金的使用,不僅要筑牢精準對接的制度之堤,還應對非法挪用、貪污腐敗等行為嚴厲問責,保障扶貧資金落實到位。針對這些亂象,不僅要創(chuàng)新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情況,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發(fā)放和整合盤活資金使用的方式,更加需要借審計之機,讓違規(guī)使用扶貧資金的情況無所遁形,確保扶貧工作真實有力地推進。
@新京報與歸:一個最直接的、公眾關心最迫切的問題是:讓8億扶貧資金閑置的都是哪些地方政府?能夠讓扶貧資金閑置超過十五年的,究竟是哪里?以及相對應的具體責任人。一定要把他們曝光出來,接受公眾對其為政能力的二次“審計”。要知道,這已經不只是單純的懶政,而是涉嫌瀆職。對于這些扶貧資金遭受的“非扶貧”待遇,應一一給出說法,有關方面也需要對其背后的負責人追責。同時,要厘清扶貧資金的損失浪費,對其進行撥亂反正,并建立更加陽光透明、監(jiān)督有效的機制,改進扶貧工作。追究責任,就是對善待、慎待扶貧資金的宣誓。要知道,扶貧資金區(qū)別于其他公共財政的特點在于,它們不僅考驗著公共部門的責任心,更考驗相關官員的良知。
@人民網蔣萌:高層提出精準扶貧,旨在改變粗放扶貧中的種種不合理與低效。精準扶貧不僅包括因地制宜,根據(jù)貧困戶的不同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幫扶手段;而且在扶貧資金的使用上,也要放棄大水漫灌式花錢,而要努力使資金使用科學合理,避免寶貴的扶貧資金“跑冒滴漏”或是躺在賬上“睡大覺”。這必然涉及事前立項核算、事中監(jiān)督執(zhí)行、事后審計把關,這一套組合拳打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精準扶貧的實施效果。此番審計暴露出來的涉及扶貧款的問題,一方面應當對責任人嚴肅追責,另一方面更應從個案中發(fā)現(xiàn)漏洞并有效彌補。唯此,才能使扶貧攻堅有更充足的資金保障,避免資金浪費與違規(guī)使用“屢審屢犯”。
@三湘都市報吳曉華:應該說,大多數(shù)省份都在省、市、縣、村等不同級次進行了公告公示,建立了扶貧資金績效評價機制。但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誠如劉家義審計長指出的,有些人通過偽造合同、編造到戶補貼發(fā)放表、重復申報、假發(fā)票入賬等,虛報冒領或騙取套取扶貧資金;有的地方未嚴格按規(guī)定條件篩選扶貧對象……至于閑置的扶貧資金不少,應該是懶政的體現(xiàn)。有網友一針見血地說:直接貪污又不敢,分發(fā)到窮人手上又不甘,先留著再做長遠打算。群眾意見很大,反映強烈,但這方面的問題太多太細太復雜,除非是專門的審計或重大案件,否則難得有部門或機構去關注。
如果說監(jiān)管較難是扶貧資金常被挪用侵占的根本性原因,那么違法成本之低,則是讓很多人肆無忌憚的根源所在。按照《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基本的處罰是,追回有關財政資金,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情節(jié)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雖說情節(jié)嚴重可追究法律責任,但從宏觀的層面上分析,這種處罰力度無法阻止基層官員打扶貧資金主意的貪念,難以起到應有的警示作用。顯然,加強審計,陽光發(fā)放,有案必查,有錯必糾,嚴厲問責,讓扶貧資金成為一條任何單位、任何個人都不能亂碰的高壓線,是確保扶貧資金成為真正意義上保命錢的不二法門。
@皖江晚報于文軍:這幾年,扶貧資金被閑置或被虛報冒領或違規(guī)使用屢見不鮮。之所以如此,與這類行為的違法或違規(guī)的成本低不無關系。在審計署報告披露之后,追責必然是下一步的工作。多年以來,坊間的一種聲音認為,與事件性質的嚴重性相比,懲罰的力度似乎稍有不足。當下在扶貧攻堅“時不我待”的背景下,也許需要確立一個追責的范本以儆效尤,這個范本一要清晰劃定責任和性質,到底是違紀、違法還是犯罪,不可含糊其辭,二是追責不妨高調進行,使相關人員知所戒懼。
解決扶貧資金被閑置或被虛報冒領或違規(guī)使用問題,絕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是個嚴肅的政治問題。因此,對扶貧資金被閑置或被虛報冒領或違規(guī)使用問題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傳導分解責任到扶貧的具體部門。
解析:扶貧資金是財政專項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和減貧脫貧的助推劑??沙椴榈?0億扶貧資金中,竟有10個億被閑置被虛報冒領或違規(guī)使用或做了豆腐渣工程,問題之嚴重,用觸目驚心來形容毫不為過。調查表明,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扶貧項目點多、面廣、地處偏遠,監(jiān)管難度大、成本高;地方執(zhí)行制度不嚴,重資金爭取,輕監(jiān)督管理;一些單位和個人法制觀念淡薄。也許正因為如此,這種“雁過拔毛”式的腐敗,在基層可謂屢見不鮮。群眾心里清楚,但無可奈何。
扶貧資金被閑置,除了地方政府不作為的因素外,也可能存在著向上“謊報軍情”的可能,這意味著弄虛作假或夸大。因而,一旦扶貧資金撥下來了,當?shù)赜嘘P部門不著急使用扶貧資金。若存在著這種可能,其行徑性質與扶貧資金被虛報冒領或違規(guī)使用一樣,也觸及了法律的底線,必須追究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扶貧資金能否落地生根事關群眾福祉、事關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相關部門一方面要加強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多部門協(xié)作配合,明確資金使用管理的具體規(guī)定;一方面要把好扶貧項目申報、規(guī)劃、實施、驗收“四關”,做到于法周全、于事簡便,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強基層廉政風險防控,分級建立紀檢監(jiān)察部門的聯(lián)系協(xié)作機制,對違規(guī)違紀行為嚴肅處理,嚴厲問責,切實把扶貧款用到“刀刃”上,將扶貧精細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讓貧困區(qū)民眾得到幫助,讓最需要政府關心的群眾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