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文字的表面
——伯牙絕弦(微課) 方健兒
教學目標: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根據(jù)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
2.通過對文中詞句的體味,感受“知音”的含義。
教學過程:
1. 出示課題,齊讀
簡介伯牙:春秋時期的琴師
根據(jù)注釋,自己說說“絕弦”的意思(斷絕琴弦;弄斷琴弦)
師:如果按照字面解釋,“絕弦”理解為“弄斷琴弦”是對的。但是考慮到我們的文字往往包含著超越于字面的意思,那么對于“絕弦”還有沒有別的理解呢?
2. 自由讀課文兩分鐘
指名讀,正音,對“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兩句進行專門抽查和指導。
3. 現(xiàn)在知不知道,“絕弦”除了“弄斷琴弦”的意思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意思了?是從哪里知道的?
(聯(lián)系“終身不復鼓”的解釋,理解:絕弦,即永遠不再彈琴。絕,含有“永遠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們漢語中哪些含有“絕”的詞語,也有類似的“永遠也不”的意思?(如:絕響,絕命,絕望,絕筆,絕路……)
小結(jié):每一個漢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還包含著更多深層次的意思。所以我們在閱讀課文,尤其是古文的時候,一邊要聯(lián)系注釋弄懂字面講了什么;同時更要學會思考,關(guān)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4. 當然,首先我們需要弄懂這個故事大致講了一件什么事。
聯(lián)系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每一句話大概的意思。說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討論一下。
問:有沒有同桌討論后還不能解決的問題?(隨機組織學生答疑)
兩人一組開火車,一生讀一句,同桌翻譯一句。
5. 讓我們先來看看兩人是怎么成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必得之?!饼R讀。
說說從中看出兩人是怎么成為知音的?(在鼓琴、聽琴、贊琴的過程中成為知音)
6. 從古至今,鼓琴、聽琴、贊琴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都能成為知音嗎?伯牙和鐘子期的鼓琴聽琴贊琴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先來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點:紅顯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彈琴的人一樣嗎?
仔細閱讀課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所念不同,琴聲中都能有所表現(xiàn):師:志在高山,琴聲中(生:就有高山的意象);師:意在流水,琴聲中……師:心若在明月,琴聲中……師:念及清風,琴聲中……
補充介紹:據(jù)史書記載,伯牙曾跟著古琴家成連先生學琴三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己只能教彈琴技藝,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將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聲中),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刹赖搅藮|海,并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教會我移情了?!庇谑撬那偎囘_到了得心應(yīng)手、隨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彈什么。據(jù)說這個故事中講到的《高山》和《流水》兩首曲子,就是伯牙即興彈奏的。
7. 鐘子期的聽琴和贊琴又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呢?
再讀課文,思考。
交流:(1)鐘子期善聽
(2)伯牙心中想什么,鐘子期都能從琴聲中聽出來。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BR> 仔細讀,你發(fā)現(xiàn)鐘子期的贊語有什么特點嗎?
(預計:(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贊嘆,發(fā)自肺腑的贊美;
(2)引導:如果當時的情景是這樣呢——出示并比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BR> 補充介紹:泰山為五岳之首,其意義不是一般的高山所能比的。鐘子期為什么要比之為泰山呢?
(3)這樣的贊美之語在文中還有嗎?(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長江、黃河的特定稱呼,這兩條江河也在中國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8.現(xiàn)在你覺得伯牙和鐘子期能成為知音,是為什么?還是簡單的一個彈琴、一個聽琴、贊琴嗎?
(彈琴的,是了不起的人;聽琴的,同樣是了不起的人。兩個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為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