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優(yōu)秀素材:中國近代人物

字號:

一.海子的寂寞
    或許詩歌真是從寂寞中釀出來的,否則為什么所有的詩人都那么落寞?海子也不例外,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能與別人進行交流。有,海子在百無聊賴之際隨意走進學校附近的一家餐館。他對老板說:“我給大家朗誦我的詩,你們能不能給我酒喝?”毫無浪漫情趣的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這位年輕人:長發(fā)凌亂,身材瘦小,落落寡歡,不修邊幅,而且說話如此神經(jīng)兮兮,就以為他腦瓜子是有些毛病的,便嘲諷地回答說:“我可以給你酒喝,但你別在這兒朗誦。”海子無奈地聳了聳肩膀,默默地走出了餐館,同時也走進了更深的寂寞。
    分析:人與人之間,需要交流與溝通。溝通源于寂寞,無法溝通,也就更加寂寞。
    話題:“寂寞與溝通”“交流與理解”“冷漠是毒藥”
    二.李嘉誠親自去接老師
    香港的塑膠商、房地產(chǎn)巨商李嘉誠常常捐資助學。,他邀請汕頭大學的一批教師來港并準備親自去車站迎接。恰好此時他又接到通知,國家經(jīng)貿(mào)部一位官員專程來港與他洽談生意,請他去迎接。經(jīng)過考慮,李嘉誠先生安排了別人去接經(jīng)貿(mào)部官員,而自己還是去了火車站。由于火車晚點,他在車站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汕頭大學的老師知道后感動地說:“這件事使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李嘉誠先生對教育的誠心。他能舍命辦教育,我們也應該努力去做?!?BR>    分析:商人捐資辦學,不能沽名釣譽。李嘉誠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的言行一致。
    話題:“尊師重教”“表率”“做人與做事”
    三“教授之教授”陳寅恪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家學淵源”深厚,8歲即研習《說文解字》和訓詁學,熟讀《三字經(jīng)》、《二十四史》,13歲即赴日留學,17歲回國,21歲又赴美。他有很高的語言天賦,精通英、法、德、日等文字,還基本掌握了希臘文、波斯文、拉丁文、梵文、巴利文、蒙文、滿文、西夏文等19種文字。我國學者,無論是留學歸來的洋博士,還是國學基礎深厚的“土”學者,無不佩服他學識淵博。人們尊之為“教授之教授”。 分析:一個人一生能有那么大的成就和業(yè)績,除了歸功于他的聰明才智,更在于他的勤奮與博學。
    話題:“學無止境”“學不壓身”
    四鄧拓倡導博學
    鄧拓是一位有廣博知識的學者,他提倡現(xiàn)代人應博學。他在《歡迎雜家》一文中這樣說:“專門的學問不容易掌握,但只要有相當?shù)臈l件,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如果努力學習,深入鉆研,就可能有些成就。而廣博的知識,包括各種實際知識,則不是在短時間內(nèi)能得到的,必須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努力,不斷積累,才能打下一定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要研究一些專門問題就容易多了?!?BR>    分析:鄧老提倡的也許就是我們常掛嘴邊的“雜學種種,精專一項”。而真正的“專才”無不是在“通才”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
    話題:“博與專”“偏科的理由”
    五宋慶齡的執(zhí)著
    宋慶齡自1913年開始追隨孫中山,致力于中國革命事業(yè),謀求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長歲月里,經(jīng)過護法運動(1917年)、國民*(1924—1927年)、國共對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戰(zhàn)爭(1937—1945年)、解放戰(zhàn)爭(1945—1949年),她始終忠貞不渝地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堅定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的美滿幸福而殫精竭慮,英勇奮斗,在中國現(xiàn)代歷,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宋慶齡因此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沒有一顆熱忱的愛國之心,宋慶齡能七十年如一日為祖國的解放和富強而殫精竭慮嗎? 話題:“忠貞”“持之以恒”
    六華羅庚立志回國
    數(shù)學家華羅庚早年在美國很受學術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簽訂合同,把他留在美國,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但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立即決定回國。途經(jīng)香港時,他發(fā)表了一封給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滿懷熱情地呼吁他們:“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分析:“富貴不能*”,物質再豐厚也不能阻擋愛國者回歸祖國的腳步。
    話題:“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價值”
    七不達目的不罷休——侯寶林
    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于勤奮好學,他的藝術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的語言專家。有,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北京所有的舊書攤也未如愿。后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本書。時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18天都跑到圖書館去抄書,一部10萬字的書,終于被他抄錄到手。侯寶林正是憑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強毅力,才成為一代相聲藝術宗師的。
    分析:語言大師侯寶林以他的行動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一要勤奮好學,二要持之以恒。
    話題:笑聲來自勤奮 學習成就天才
    八.季羨林
    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1911年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xiàn)并入臨清市)。1946年,他由德國留學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chuàng)建東方語文系。季先生長年任教北大,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jīng)典,現(xiàn)在即使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反映。
    推薦語: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jīng)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fā)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頒獎詞: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tǒng),把心留在東方。
    九.梁實秋的演講
    作家梁實秋擅長演講,他的演講獨具風采,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師大任教期間,當時的校長劉真,常請名人到校演講。有,主講人因故遲到,在座的師生都等得很不耐煩。于是,劉真便請在座的梁實秋上臺給同學們講幾句話。梁實秋本不愿充當這類角色,但校長有令,只好以一副無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說:“過去演京戲,往往在正戲上演之前,找一個二三流的角色,上臺來跳跳加官,以便讓后臺的主角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我現(xiàn)在就是奉命出來跳加官的?!痹挷粚こ?,引起全場哄堂大笑,驅散了師生們的不快。
    話題:“語言的妙用”“幽默人生”
    十.林語堂上課請學生吃長生果
    林語堂曾在東吳大學法學院兼英文課,,開學第一天,上課鐘打了好一會兒他還沒有來,學生引頸翹首。林先生終于來了,而且夾了一個皮包。皮包裝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撐破了。學生們滿以為林先生帶了一包有關講課的資料,興許他是為找資料而遲到了。誰知道,他登上講臺后,不慌不忙地打開皮包,只見里面竟是滿滿一包帶殼的花生。
    他將花生分送給學生享用,但學生們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著他,不知他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林先生開始講課,大講其吃花生之道。他說:“吃花生必吃帶殼的,一切味道與風趣,全在剝殼。剝殼愈有勁,花生米愈有味道?!闭f到這里,他將話鋒一轉,說道:“花生米又叫長生果。諸君第一天上課,請吃我的長生果。祝諸君長生不老!以后我上課不點名,愿諸君吃了長生果,更要長性子,不要逃學,則幸甚幸甚,三生有幸?!?BR>    分析:林語堂,一位大師級語言大師。性格幽默、風趣,聽其談話,如沐春風,獲益多多。
    十一.嚴復的擔憂
    1912年嚴復擔任北大校長之職,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tǒng)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他認為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
    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fā)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憂慮,嚴復曾經(jīng)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jīng)學合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圣圣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于不墜”。
    分析:“位卑未敢忘憂國”,為國分憂,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義務。
    話題:“責任”“愛國”
    十二.華羅庚立志回國
    數(shù)學家華羅庚早年在美國很受學術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簽訂合同,把他留在美國,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但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立即決定回國。途經(jīng)香港時,他發(fā)表了一封給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滿懷熱情地呼吁他們:“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分析:“富貴不能*”,物質再豐厚也不能阻擋愛國者回歸祖國的腳步。
    話題:“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價值”
    十三.這是我的權力 —— 陳少敏
    老革命家陳少敏一生正直?!?”期間,在中共xx屆十xx全會上,表決永遠開除劉少奇黨籍的決議草案時,陳少敏堅決不舉手。會后,康生惡狠狠地質問她為什么不舉手,她義正辭嚴地回答:“這是我的權利!”后來她被下放到河南羅山縣,受盡折磨。她堅定地說:“不要犯軟骨病,要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對群眾、對國家、對黨負責到底?!?BR>    分析:堅持了自己的信念,就是堅持了做人的尊嚴,堅持的真理,也就是維護了個人和民族的尊嚴。 話題:“信念與尊嚴”“永不屈服”“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