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舞蹈學習:關于解析印度的音樂與舞蹈

字號:

一、 音樂
    印度音樂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公元前1500年前后問世的《梨俱吠陀》中的頌歌,可以被看作最早的歌詞?!舵赌Ψ屯印穭t是上古時期的歌曲集,專供祭司在祭祀時吟唱?!版赌Α钡囊馑季褪乔{(diào)。因此可以說,同戲劇一樣,印度音樂也很可能起源于宗教祭祀儀式。
    印度人將音樂視為一種能夠使人的靈魂超脫俗世并升華到精神世界的崇高藝術形式。而印度文化歷來就有輕物質重精神的傾向,音樂自然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和心目占有神圣地位。泰戈爾對印度音樂就持有這樣的看法。
    古代典籍證明,印度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專業(yè)歌者和琴師。一些公元前后的石刻中也出現(xiàn)了他們的形象。在吠陀時代,維那琴一類的弦樂器和橫笛一類的管樂器就已被制作出來?,F(xiàn)在印度常用的一些民族樂器與之一脈相承??赡苁窃诜屯雍笃?,印度音樂家在觀察到不同動物的鳴聲存在音差之后,將四聲音階改進成為七聲音階。印度的七聲音階被認為分別代表孔雀、乳牛、山羊、鷺鷥、夜鶯、馬、象七種不同動物的叫聲?!栋㈥Y婆吠陀》中就有關于七聲音階的說明。在史詩時期,音樂在王室的扶植下獲得迅速發(fā)展。公元前后,聲樂從宗教儀式的要素演變成為一種高度世俗化的藝術。在器樂方面,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中提到的樂器就多達20余種。在樂理方面,除七聲音階外,這時還出現(xiàn)了印度音樂特有的七種調(diào)式。上文提到的《舞論》一書,雖然重點總結的是戲劇理論,但也是印度最早的音樂理論文獻。婆羅多制定的音樂規(guī)則至今依然為印度音樂家所遵循。從迦梨陀娑的戲劇作品看,他也是一個深通音律的人。
    “拉格”是印度音樂的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梵文原意“色彩、情緒”或“著色”。在印度古典音樂中特指具有調(diào)式意味的曲調(diào)框架。拉格由規(guī)定的一組5至7個音組成,供即興演奏或歌唱使用。其數(shù)量約300個,常用者約100個,但基本拉格為6個。這6個基本拉格是男性曲調(diào),又由它們派生出一些女性曲調(diào),名為拉吉尼。拉吉尼被人格化為拉格的妻子。每個基本拉格配有5個拉吉尼,總計36個曲調(diào)。特定的拉格和拉吉尼只能在特定的季節(jié)或一天中的某個時段演唱,表現(xiàn)某種特定的情感或情緒,即表現(xiàn)印度傳統(tǒng)美學的九種“味”。否則將被認為不合時宜而受到嘲弄。印度音樂由此形成旋律優(yōu)美、微妙細膩和變化多端的鮮明特點。
    印度古典音樂最初為一個體系,但在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分為兩大流派,即印度斯坦音樂與卡納塔克音樂。印度斯坦音樂屬于北方音樂體系,形成于14世紀,主要流行于北印度、東印度以及今卡納塔克邦和安得拉邦北部地區(qū)。它的世俗化傾向十分明顯,受外來音樂特別是波斯和阿拉伯世俗音樂影響較多。16世紀莫臥兒王朝時代,古典音樂從宮廷流向民間。莫臥兒王朝開國皇帝巴布兒自己深通音律,第三個皇帝阿克巴也熱心贊助音樂。實際上,除奧朗則布外,所有莫臥兒王皇帝都熱愛并贊助音樂。印度斯坦音樂嚴格遵守拉格的時間規(guī)定,一般采用19世紀音樂家帕德肯代制定的以10種基本音階為基礎的10種同名拉格分類法。
    卡納塔克音樂屬于南方音樂體系。起源于雅利安人時代,形成于14世紀以后,宗教色彩濃厚,受外來音樂影響較少,基本上保持了印度本土傳統(tǒng)音樂的特色。18世紀后期至19世紀初期是卡納塔克音樂的黃金時期。作曲家特亞加拉賈(1767-1847)、迪克西塔爾(1775-1835)和夏司特里(1763-1827)被并稱為卡納塔克音樂三杰。卡納塔克音樂有72種基本拉格,依音階中7個音排列順序和音高變化的不同而產(chǎn)生,節(jié)奏規(guī)定沒有印度斯坦音樂那么嚴格。
    印度人能歌善舞,因而民間音樂也十分發(fā)達。古典音樂主要滿足審美需要,而民間音樂卻具有各種社會功能。人們在生產(chǎn)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音樂。在豐收季節(jié)、娶妻生子之時,人們載歌載舞,以示慶祝。所以,在印度的山野林間、河流海洋之上,都可以經(jīng)常聽到旋律優(yōu)美的歌聲。西孟加拉、馬哈拉施特拉和安得拉等邦的民歌都富于地方特色因而十分印度民間音樂的音域也十分寬廣,許多民間歌曲可以達到三個八度。插曲豐富的印度電影的繁榮和普及,也推動了民間音樂的發(fā)展。印度詩人泰戈爾十分欣賞民間音樂。他在吸收民間音樂養(yǎng)分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歌曲兩千多首。這些歌曲又回到民間,為漁夫村姑所傳唱。近來,西方流行音樂也開始傳入印度,搖滾音樂受到城市里一些青年的歡迎。
    印度樂器品種豐富,主要分為弦鳴樂器、革鳴樂器、體鳴樂器和氣鳴樂器四類。其中七弦樂器維那琴、西塔爾琴、雙面手鼓等都很有特色,也都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
    印度音樂曾經(jīng)對中國古代音樂產(chǎn)生巨大影響。在東漢時期,印度音樂隨佛教一道傳入我國。公元3世紀,梵教音樂開始在中國流行。在隋代,七聲音階傳入我國。唐代音樂十分發(fā)達,其中就有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康居樂、西域樂等直接或間接源于印度的音樂成分。在現(xiàn)代,印度電影插曲《拉茲之歌》等亦曾風靡一時。
    二、 舞蹈
    在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出土的印度河文明遺物中,就有舞女青銅像和表現(xiàn)男性舞者的石雕像。它們說明,印度先民十分喜歡舞蹈。在印度的神話傳說中,神明是最初的舞者,表演創(chuàng)造、保護和毀滅之舞。按照傳說,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濕婆是印度舞蹈的始祖。據(jù)說他會跳108種舞。宇宙就在他的舞蹈之中周而復始地走向毀滅和新生。他的舞王形象十分馳名。很可能,印度舞蹈也起源于宗教祭祀儀式。最初的職業(yè)舞者,需要在祭祀時表演舞技以取悅神靈。但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印度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舞蹈被認為是戲劇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公元2世紀時問世的《毗濕奴往世書》中還提到過一部舞劇的名字。顯然,在婆羅多寫作《舞論》之前,印度舞蹈就已經(jīng)十分繁榮和成熟。根據(jù)《舞論》,舞蹈已是當時所有重要慶?;顒颖夭豢缮俚膬?nèi)容?!段枵摗窞橛《裙诺湮璧钢贫艘?guī)則,而且至今依然是印度所有古典舞蹈形式的理論源泉。
    印度古典舞蹈分為南北兩大體系和四大流派。由于歷史和社會的變遷,每一種舞蹈形式在演變之后均具有獨特的技巧,但它們還是擁有一些共同的審美原則和技巧特點,同時都從印度神話取材。
    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是南印度的一種古典舞蹈流派。起源于今泰米爾納杜邦。原系神廟舞女的敬神舞蹈。16世紀傳入宮廷?,F(xiàn)代形式的婆羅多舞是在18世紀晚期或19世紀早期發(fā)展起來的,但在1910年至1930年之間一度處于低谷,隨后迅速得到復興并登上舞臺。婆羅多舞是一種獨舞,通常由一名女演員演出,題材為印度神話。舞蹈分為六節(jié):1.序,祈禱并致禮;2.純舞蹈,演員隨鼓樂節(jié)奏起舞;3.短舞,以表情和手勢簡略表現(xiàn)泰盧固語或泰米爾語伴唱歌詞的內(nèi)容;4.敘事舞段,以動作、表情和手勢細膩表現(xiàn)全部故事情節(jié),同時模擬幾個不同角色;5.抒情舞段,以輕快的舞姿表現(xiàn)對嬸的贊頌;6.純舞蹈,動作迅疾,收煞爽利。第四節(jié)為舞蹈中心和高潮,演員須在作為道具的供盤上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舞姿取自并模仿印度雕刻作品,演員須曲膝而舞。
    卡塔卡利舞卡塔卡利舞也是南印度的一種古典舞蹈流派。起源于今喀拉拉邦?!翱ㄋɡ币鉃椤肮适卤硌荨?。該舞蹈實際是承襲古代梵劇形式的舞劇,而且至今仍以梵語詩歌伴唱。當?shù)孛耖g在古代曾經(jīng)流行演出舞劇,內(nèi)容為神話傳說,演出單位既有鄉(xiāng)民劇團,也有職業(yè)劇團??ㄋɡ杓磸倪@些舞劇演化而來。該舞蹈植根于1500年前,在印度西南沿海流行也已近300年。主題多取自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經(jīng)常在鄉(xiāng)間神廟旁露天舞臺通宵達旦地演出,月明之夜通常在曠野演出。舞者均為男性,運用24種基本手勢、面部表情和動作敘述劇情。面部化妝濃墨重彩,類似中國京劇臉譜。綠臉代表高貴英武的正面人物,綠底紅花臉代表妖魔,橙色臉代表王后、公主等由男性扮演的正面女角?;瘖y一次,須花費三個多小時。服裝和頭盔均亦十分考究。
    卡塔克舞卡塔克舞是北印度的一種古典舞蹈流派。起源于今拉賈斯坦邦和北方邦的寺廟?!翱ㄋ恕币鉃椤罢f書人”。這些說書人在寺廟里講述往世書中的故事,常以歌唱和舞蹈動作助興。卡塔克舞由是誕生。最初與婆羅多舞非常相似。一度曾經(jīng)是表現(xiàn)黑天與羅陀愛情故事的歌舞劇。穆斯林入侵后,卡塔克舞一時銷聲匿跡。后在17世紀始由莫臥兒皇帝恢復。莫臥兒王朝舞蹈音樂的影響使這種舞蹈的形式發(fā)生很大變化。演出地點也從寺廟轉向宮廷。今天,卡塔克舞依然凝聚著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兩種文化的成分。男女舞者可對舞蹈段落自由發(fā)揮節(jié)拍迅疾,動作復雜,強調(diào)旋轉和足部動作,舞者踝系腳鈴,腳掌配合鼓點快速踏擊,鈴聲鏗鏘,令人聞之動容。其服裝與主題多取自莫臥兒細密畫。如果說婆羅多舞重在手勢,那么卡塔克舞則強在足功。
    曼尼普里舞 曼尼普里舞也是北印度的一種古典舞蹈流派。起源于今印度東北部位于喜馬拉雅山麓的曼尼普爾邦。最初是山民在舉行宗教儀式時跳的集體舞,表現(xiàn)內(nèi)容屬于地方文化,后受毗濕奴教派影響發(fā)生變化。早期舞蹈內(nèi)容以舞王濕婆及其妻子雪山神女為中心,后受虔誠運動影響而以表現(xiàn)黑天與羅陀的愛情游戲為重點。最初的民間舞蹈經(jīng)與古典舞蹈結合而成為一種抒情舞蹈。舞蹈音樂旋律古樸,舞蹈動作流暢嫻雅。曼尼普里舞不像上述舞蹈那樣注重面部表情和手勢,它主要通過舞者腰身和四肢的輕柔流動來表情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