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習俗預覽

字號: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jié)日。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guān)夏至節(jié)氣的明顯現(xiàn)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這一時節(jié)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y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jié),養(yǎng)生要順應(yīng)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
    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游戲,很有農(nóng)家生活的情趣。
    平陰一帶,夏至日祭祀祖先。
    伏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伏日這天,山東民間都要改善飲食,膠東東部都吃面條,長島民謠:“立秋(餃子)入伏面。”招遠吃水餃,無棣習慣吃面條、豆湯和面棋子,鄒城喜歡喝冰水,有的人還到嶧山山洞里避暑。
    臨沂地區(qū)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jù)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說:“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比敕笫欠N秋菜的季節(jié),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之諺。
    在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
    民間開始偷閑消夏,注意飲食補養(yǎng),官府也停止辦公事。
    江蘇夏令飲食有三鮮:地上三鮮為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上三鮮為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鮮為海絲、鮒魚和咸鴨蛋。
    浙江杭州喜吃烏飯,據(jù)傳說是紀念戰(zhàn)國龐涓。浙江建德民謠說:“立夏日,吃補食。”說明夏至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一般都吃紅棗燒雞蛋和黃芪燉雞,以滋補身體,為投入緊張的秋季農(nóng)業(yè)勞動做準備。
    廣東有喜吃狗肉之習,俗語說:“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夏至殺狗補身,使當天的狗無處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殺,要在野外加工。
    北京流行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至餃子,夏至面”。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就是一種氣候期盼。古時農(nóng)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中間五天)和末時(后七天),農(nóng)人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和“時末打雷下雨”(《清嘉錄》)。這些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農(nóng)民“靠天吃飯”的無奈處境,因為夏至半個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對農(nóng)作物生長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臺票過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jié),作物開始需要水分了,所以農(nóng)家都盼望分龍日(即農(nóng)歷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時下雨。至今,我國許多農(nóng)村還流傳著這樣的氣象諺語:“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里都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