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歡《項脊軒志》這篇課文,不是為了那句令很多人動容的“今已亭亭如蓋矣”,而是南閣子典雅別致的環(huán)境:僅容一人居住的小房間卻門窗俱全,院子里隨意地種上蘭、桂、竹,偶爾會有幾只小鳥停留啄食,而到了十五月圓夜,桂花樹的影子投在墻上,隨著微風輕輕舞動。不用擔心隔壁家的夫妻吵架讓自己難以安寢,不用頭疼晚飯后外出散步被浩浩蕩蕩的廣場舞大軍阻斷去路……細細想來,自己也許向往的就是那一份難得的安靜。
我們被拋入到一個聲音爆炸的世界,消除聲音符號似乎都是不被允許的:從讀書起我們都會被鼓勵要積極發(fā)言,工作后無論是在什么類型什么級別的崗位,“與人溝通”都是一項隱形卻基本的要求——我們被要求張開嘴“說話”,要多說話;也被教了許許多多應當去說的話,卻從未有人教我們?nèi)绾巍安徽f話”。
所以經(jīng)常會有人語出傷人卻渾然不自知,會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如入無人之境——沒有體會過安靜又如何會有適應維持安靜的意識和能力?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大多數(shù)人是沒法適應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行的,倒真不是多一個人就能提升活動品質(zhì),只不過多一個人就多了一張嘴,可以打破那種尷尬的安靜。久而久之,我們再難適應偶爾來臨的安靜,想方設(shè)法地逃離安靜??墒前察o真的有那么可怕么?
史鐵生曾經(jīng)不加掩飾地表達他對安靜的向往:“想念地壇,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靜。坐在那園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個角落,任何地方,喧囂都在遠處?!蔽覀儠詾榈貕且粋€天然的隔音器,隔絕一切聲音,里面一片死寂,不過我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史鐵生耳中的地壇“并非無聲”:暮鴉吵鬧著歸來,雨燕盤桓吟唱,風過檐鈴,雨落空林,蜂飛蝶舞草動蟲鳴……自然的呼吸聲此起彼伏地在他耳邊回響,生命的脈搏就有力地走在他的心上,他可以放心地卸下包袱,用慢鏡頭回放腦中的記憶,撫摸生命的每一道痕跡。自然的力量永遠神秘而不可忽視,他在地壇里想明白了為何上天會安排他殘廢了雙腿,面對必然會降臨的死亡應該如何生活,自己的母親為何會早早離開自己……地壇的安靜卻給他注入了力量的源泉,所以我們才能在他的字里行間觸摸到難以潛藏的韌勁——一個活到狂妄的年紀卻殘廢了雙腿的人,他認真而努力地活著,還想著帶給別人懇切的期冀。
而這一切,就來自地壇那豐富的安靜。
初讀《紅樓夢》時非常不喜歡寶釵,總覺得她是一個虛偽世故的女子。過了幾年再拿來細細品讀時,卻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我忽視了她身上許多東西。賈母帶著劉姥姥逛大觀園時第對寶釵的蘅蕪苑有了直接而細致的描繪——奇草仙藤,冷絕蒼翠;屋子里則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床幔也是極其素凈的。就像前文薛姨媽提到寶釵“不愛花兒粉兒”的,她的居所、她的寢室,在她自己能夠做主(因為大多數(shù)面對外人時,她所做的是一個別人所要求的她應該有的樣子)的小小地界里,她安靜而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追求,不再做那個大家所期望的小姐(也許其他年輕的未出嫁的貴族小姐,閨房里應該精致美麗,院子里則是各色花草),直到賈母帶著眾人游覽大觀園才為我們揭開神秘的面紗。比起許多刻意追求特立獨行以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之人,寶釵并未將自己與其他貴族小姐的不同作為自己的身份牌,卻也沒有像我們在書中大多數(shù)時候見到的那樣順從得像戴上了面具般沒有自我,而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安安靜靜地保持本初的自我。而讀者則有幸沾劉姥姥的光見識到了寶釵的另一面(又或者說是她心底里的自己),才明白那個一貫的安靜下卻也有著一股可愛可嘆的固執(zhí)和叛逆。
所以何須懼怕安靜?只不過我們固守舊地,忘記或是拒絕尋求安靜下的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也許當我們學會正視安靜,在緘口沉默時耳邊卻會傳來紛繁的自然之音,告訴我們,安靜,也可以很豐富。
我們被拋入到一個聲音爆炸的世界,消除聲音符號似乎都是不被允許的:從讀書起我們都會被鼓勵要積極發(fā)言,工作后無論是在什么類型什么級別的崗位,“與人溝通”都是一項隱形卻基本的要求——我們被要求張開嘴“說話”,要多說話;也被教了許許多多應當去說的話,卻從未有人教我們?nèi)绾巍安徽f話”。
所以經(jīng)常會有人語出傷人卻渾然不自知,會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如入無人之境——沒有體會過安靜又如何會有適應維持安靜的意識和能力?一個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大多數(shù)人是沒法適應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行的,倒真不是多一個人就能提升活動品質(zhì),只不過多一個人就多了一張嘴,可以打破那種尷尬的安靜。久而久之,我們再難適應偶爾來臨的安靜,想方設(shè)法地逃離安靜??墒前察o真的有那么可怕么?
史鐵生曾經(jīng)不加掩飾地表達他對安靜的向往:“想念地壇,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靜。坐在那園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個角落,任何地方,喧囂都在遠處?!蔽覀儠詾榈貕且粋€天然的隔音器,隔絕一切聲音,里面一片死寂,不過我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史鐵生耳中的地壇“并非無聲”:暮鴉吵鬧著歸來,雨燕盤桓吟唱,風過檐鈴,雨落空林,蜂飛蝶舞草動蟲鳴……自然的呼吸聲此起彼伏地在他耳邊回響,生命的脈搏就有力地走在他的心上,他可以放心地卸下包袱,用慢鏡頭回放腦中的記憶,撫摸生命的每一道痕跡。自然的力量永遠神秘而不可忽視,他在地壇里想明白了為何上天會安排他殘廢了雙腿,面對必然會降臨的死亡應該如何生活,自己的母親為何會早早離開自己……地壇的安靜卻給他注入了力量的源泉,所以我們才能在他的字里行間觸摸到難以潛藏的韌勁——一個活到狂妄的年紀卻殘廢了雙腿的人,他認真而努力地活著,還想著帶給別人懇切的期冀。
而這一切,就來自地壇那豐富的安靜。
初讀《紅樓夢》時非常不喜歡寶釵,總覺得她是一個虛偽世故的女子。過了幾年再拿來細細品讀時,卻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我忽視了她身上許多東西。賈母帶著劉姥姥逛大觀園時第對寶釵的蘅蕪苑有了直接而細致的描繪——奇草仙藤,冷絕蒼翠;屋子里則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床幔也是極其素凈的。就像前文薛姨媽提到寶釵“不愛花兒粉兒”的,她的居所、她的寢室,在她自己能夠做主(因為大多數(shù)面對外人時,她所做的是一個別人所要求的她應該有的樣子)的小小地界里,她安靜而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追求,不再做那個大家所期望的小姐(也許其他年輕的未出嫁的貴族小姐,閨房里應該精致美麗,院子里則是各色花草),直到賈母帶著眾人游覽大觀園才為我們揭開神秘的面紗。比起許多刻意追求特立獨行以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之人,寶釵并未將自己與其他貴族小姐的不同作為自己的身份牌,卻也沒有像我們在書中大多數(shù)時候見到的那樣順從得像戴上了面具般沒有自我,而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安安靜靜地保持本初的自我。而讀者則有幸沾劉姥姥的光見識到了寶釵的另一面(又或者說是她心底里的自己),才明白那個一貫的安靜下卻也有著一股可愛可嘆的固執(zhí)和叛逆。
所以何須懼怕安靜?只不過我們固守舊地,忘記或是拒絕尋求安靜下的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也許當我們學會正視安靜,在緘口沉默時耳邊卻會傳來紛繁的自然之音,告訴我們,安靜,也可以很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