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6年全國高考第一天,940萬考生走進高考考場。新東方在線高考權威張小妮第一時間帶大家直擊今年高考命題特征,帶來全國乙卷語文作文題目解析。
大家看到這次全國乙卷語文考的是關于教育主題的漫畫作文。漫畫作文這種經典的考題形式到今年還在延續(xù)著,備受關注的“教育”主題也在高考中持續(xù)升溫。教育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近些年我們社會一直不斷討論的熱點話題。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是家庭的核心。
上圖就是今天上午作文題目中的漫畫,這個漫畫分兩個部分:圖片上方畫的兩個孩子,一個孩子考了100分,臉皮上面有一個親吻?。涣硪粋€孩子55分,臉上有一個巴掌印。然后圖片左下方這個孩子考了98分有一個巴掌印,右邊61分卻有一個親吻印。這反映的是家長對孩子成績的獎懲,但是這種獎懲的背后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我們除了橫向比較以外可以縱向再來比較一下。第一個孩子是100分降到了98分,所以由獎勵變成了懲罰,第二個孩子從55分升到61分及格了得到獎勵。除了進步退步以外還可以分析背后的現(xiàn)象,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漫畫題?第一個從成績的角度,現(xiàn)在高考的教育和學生的教育,就是一個追求成績、追求升學的教育,這種教育到底是不是當今社會應該倡導的?第二個從教育的角度,我們上升到了家庭教育。雖然說教育有來自家庭方面的、社會方面的、學校方面的,但在這張圖中我們看到的是親吻的口紅印,這是來自家庭的,所以這幅漫畫其實是想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再深入一點,我們是不是可以探討一下這種單一的獎懲制度,一個親吻或者巴掌,有沒有涉及到暴力的懲罰方式。很多家長在孩子快考試的時候,說考試以后給你買什么,或者獎勵你帶你去游樂園玩。單一化的獎懲方式到底有沒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也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這篇作文應該怎么去寫呢?每次出題人在出作文題目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分析,就是盡可能貼合考生大家的生活,讓大家有話可說,但這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舉自己的例子?我們要寫的議論文有三要點:論點、論據(jù)、論證。這個論據(jù)應該怎么找?是不是自己的事組成一個小故事就可以了?當然不是,如果我們這樣寫就會把作文弄成議論文和記敘文混雜在一起不倫不類的東西。我們再回到作文題目,那我們不寫自己的例子怎么辦?其實我們在課本中就學到過傅雷家書,這篇文章包含了父親對孩子嘔心瀝血的教育理念;我們小時候背三字經,養(yǎng)不教父之過,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孟母三遷也是,曾國藩的家書也是一樣。有同學說知道孟母三遷,也知道養(yǎng)不教父之過,但是怎么把它節(jié)選出一個段落?因為我們寫完分論點是要進行闡述和分析的,而不是一個事例的堆積。開頭以及中間要去一步步一層層分析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分別舉一些例子去論證。論證的時候用分析的口吻,你可以寫得優(yōu)美一些,比如用一些名人名言,用一些排比句,后點一下材料,然后扣題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并且升華一下到呼吁,更多的教育應該放在孩子身上,不能把孩子放在學校就不管了,也不能進行簡單的獎懲,這樣會造成孩子不正確的價值觀。
更多解析敬請關注【2016高考全國乙卷語文作文解析(二)】
大家看到這次全國乙卷語文考的是關于教育主題的漫畫作文。漫畫作文這種經典的考題形式到今年還在延續(xù)著,備受關注的“教育”主題也在高考中持續(xù)升溫。教育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近些年我們社會一直不斷討論的熱點話題。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是家庭的核心。
上圖就是今天上午作文題目中的漫畫,這個漫畫分兩個部分:圖片上方畫的兩個孩子,一個孩子考了100分,臉皮上面有一個親吻?。涣硪粋€孩子55分,臉上有一個巴掌印。然后圖片左下方這個孩子考了98分有一個巴掌印,右邊61分卻有一個親吻印。這反映的是家長對孩子成績的獎懲,但是這種獎懲的背后到底代表的是什么?我們除了橫向比較以外可以縱向再來比較一下。第一個孩子是100分降到了98分,所以由獎勵變成了懲罰,第二個孩子從55分升到61分及格了得到獎勵。除了進步退步以外還可以分析背后的現(xiàn)象,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漫畫題?第一個從成績的角度,現(xiàn)在高考的教育和學生的教育,就是一個追求成績、追求升學的教育,這種教育到底是不是當今社會應該倡導的?第二個從教育的角度,我們上升到了家庭教育。雖然說教育有來自家庭方面的、社會方面的、學校方面的,但在這張圖中我們看到的是親吻的口紅印,這是來自家庭的,所以這幅漫畫其實是想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再深入一點,我們是不是可以探討一下這種單一的獎懲制度,一個親吻或者巴掌,有沒有涉及到暴力的懲罰方式。很多家長在孩子快考試的時候,說考試以后給你買什么,或者獎勵你帶你去游樂園玩。單一化的獎懲方式到底有沒有利于孩子的成長也是我們值得思考的。
這篇作文應該怎么去寫呢?每次出題人在出作文題目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分析,就是盡可能貼合考生大家的生活,讓大家有話可說,但這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舉自己的例子?我們要寫的議論文有三要點:論點、論據(jù)、論證。這個論據(jù)應該怎么找?是不是自己的事組成一個小故事就可以了?當然不是,如果我們這樣寫就會把作文弄成議論文和記敘文混雜在一起不倫不類的東西。我們再回到作文題目,那我們不寫自己的例子怎么辦?其實我們在課本中就學到過傅雷家書,這篇文章包含了父親對孩子嘔心瀝血的教育理念;我們小時候背三字經,養(yǎng)不教父之過,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孟母三遷也是,曾國藩的家書也是一樣。有同學說知道孟母三遷,也知道養(yǎng)不教父之過,但是怎么把它節(jié)選出一個段落?因為我們寫完分論點是要進行闡述和分析的,而不是一個事例的堆積。開頭以及中間要去一步步一層層分析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分別舉一些例子去論證。論證的時候用分析的口吻,你可以寫得優(yōu)美一些,比如用一些名人名言,用一些排比句,后點一下材料,然后扣題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并且升華一下到呼吁,更多的教育應該放在孩子身上,不能把孩子放在學校就不管了,也不能進行簡單的獎懲,這樣會造成孩子不正確的價值觀。
更多解析敬請關注【2016高考全國乙卷語文作文解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