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浙一帶,端午節(jié)的起源傾向于紀(jì)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后結(jié)識吳公子光,并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nèi)可守御,外可應(yīng)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shè)守備,實倉稟,治兵革”,并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后選定城址,合理規(guī)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dá)到了鼎盛之勢。
吳王闔閭?cè)ナ篮?,他繼續(xù)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于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噽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并將伍子胥賜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北阕载囟馈7虿盥勓源笈?,便命人把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伍子胥的死,也預(yù)示著吳國滅亡不遠(yuǎn)了。伍子胥死后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悔之晚矣。死前的請求,是以三寸布帛蓋住雙目,以示自己死后無面目去見伍子胥。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后化為濤神,端午節(jié)即為紀(jì)念伍子胥之日。
伍子胥的故事,《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都有書寫。司馬遷對伍子胥推崇有加,贊美之詞溢于言表,稱他為“烈丈夫”。
吳越之戰(zhàn),在江南一帶留下了許多遺跡,也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千百年常說常新。傳說,伍子胥死后,尸體浮到太湖,當(dāng)?shù)匕傩諔z惜他,把他的尸體打撈起來安葬。后人為了紀(jì)念他,便把掛過他頭的城門叫“胥門”,把投他尸體的河叫“胥江”,把湖口稱為“胥口”。胥口附近的一座山也命名為“胥山”。胥口太湖邊上有一座胥王廟,廟內(nèi)有伍子胥的衣冠墓,墓碑上寫著:“吳相國伍公之墓”,還封他為鎮(zhèn)湖的湖神。
《越絕書》記載,吳王派勇士把伍子胥尸體拋向江心,只聽見陣陣巨響,氣若奔馬,威凌萬物,過了很久,尸體才隨著潮流歸入大海。過后,那聲音還響個不絕,仿佛水仙也。最神奇是《吳越春秋》:“越王葬種于國之西山,樓船之卒三千余人,造鼎足之羨,或入三峰之下。葬七年,伍子胥從海上穿山脅而持種去,與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候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種也?!痹诮阋粠耖g向有傳說:潮頭坐有潮神,來潮是伍子胥,回潮是文種。這都是老百姓為紀(jì)念伍子胥和文種這兩位冤死的忠臣,因同情而敬重為神靈。故事是虛,思想是實。
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伍君”便是伍子胥。
浙江兩岸“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 ( 東漢王充《論衡 書虛篇》)。許多臨江的山被命名為胥山,最為的是杭州胥山(就是現(xiàn)在的吳山,當(dāng)時吳山瀕臨錢塘江),在山上建有子胥廟。
說到胥山,嘉興也有一處。嘉興的胥山,位于城東三十里外的大橋。因相傳春秋時,吳國大將伍子胥在此練兵,死后葬于此而得名胥山。元代大畫家吳鎮(zhèn)繪《嘉禾八景圖》,其七“胥山松濤”,寫的即是此地風(fēng)光。另一位大畫家、清末海上畫派的先驅(qū)之一蒲作英,別號“胥山野史”,曾獨自一人踏雪上胥山探梅。胥山舊有伍子胥的墓、祠、磨劍石、石龜……儼然成為一個紀(jì)念忠良伍子胥的專門的場所??上н@么一座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胥山毀于上世紀(jì)六十年代的采石。
嘉興的胥山不在了,在嘉興一帶,因紀(jì)念伍子胥而生成的端午節(jié),千百年來卻不曾間斷。
2006年初,“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jié)進(jìn)入了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胥門是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墻,至今仍保存完好。
端午的主要活動是龍舟競渡。競渡活動早在原始社會已在太湖流域盛行,是“龍圖騰祭”的一種表現(xiàn)。自伍子胥被讒殺后,龍舟競渡被賦予人物紀(jì)念意義和節(jié)日的固定化,這在《曹娥碑》、《荊楚歲時紀(jì)》、《清嘉錄》等古人著作中都有明確的說明,伍子胥是春秋時人,早于屈原二百多年,而且端午的其他習(xí)俗如“斗百草”、“吃粽子”等均來源于吳地。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伍子胥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后結(jié)識吳公子光,并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nèi)可守御,外可應(yīng)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shè)守備,實倉稟,治兵革”,并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后選定城址,合理規(guī)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dá)到了鼎盛之勢。
吳王闔閭?cè)ナ篮?,他繼續(xù)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于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噽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并將伍子胥賜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北阕载囟馈7虿盥勓源笈?,便命人把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伍子胥的死,也預(yù)示著吳國滅亡不遠(yuǎn)了。伍子胥死后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悔之晚矣。死前的請求,是以三寸布帛蓋住雙目,以示自己死后無面目去見伍子胥。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后化為濤神,端午節(jié)即為紀(jì)念伍子胥之日。
伍子胥的故事,《史記》、《越絕書》、《吳越春秋》都有書寫。司馬遷對伍子胥推崇有加,贊美之詞溢于言表,稱他為“烈丈夫”。
吳越之戰(zhàn),在江南一帶留下了許多遺跡,也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千百年常說常新。傳說,伍子胥死后,尸體浮到太湖,當(dāng)?shù)匕傩諔z惜他,把他的尸體打撈起來安葬。后人為了紀(jì)念他,便把掛過他頭的城門叫“胥門”,把投他尸體的河叫“胥江”,把湖口稱為“胥口”。胥口附近的一座山也命名為“胥山”。胥口太湖邊上有一座胥王廟,廟內(nèi)有伍子胥的衣冠墓,墓碑上寫著:“吳相國伍公之墓”,還封他為鎮(zhèn)湖的湖神。
《越絕書》記載,吳王派勇士把伍子胥尸體拋向江心,只聽見陣陣巨響,氣若奔馬,威凌萬物,過了很久,尸體才隨著潮流歸入大海。過后,那聲音還響個不絕,仿佛水仙也。最神奇是《吳越春秋》:“越王葬種于國之西山,樓船之卒三千余人,造鼎足之羨,或入三峰之下。葬七年,伍子胥從海上穿山脅而持種去,與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候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種也?!痹诮阋粠耖g向有傳說:潮頭坐有潮神,來潮是伍子胥,回潮是文種。這都是老百姓為紀(jì)念伍子胥和文種這兩位冤死的忠臣,因同情而敬重為神靈。故事是虛,思想是實。
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伍君”便是伍子胥。
浙江兩岸“皆立子胥之廟,蓋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濤也” ( 東漢王充《論衡 書虛篇》)。許多臨江的山被命名為胥山,最為的是杭州胥山(就是現(xiàn)在的吳山,當(dāng)時吳山瀕臨錢塘江),在山上建有子胥廟。
說到胥山,嘉興也有一處。嘉興的胥山,位于城東三十里外的大橋。因相傳春秋時,吳國大將伍子胥在此練兵,死后葬于此而得名胥山。元代大畫家吳鎮(zhèn)繪《嘉禾八景圖》,其七“胥山松濤”,寫的即是此地風(fēng)光。另一位大畫家、清末海上畫派的先驅(qū)之一蒲作英,別號“胥山野史”,曾獨自一人踏雪上胥山探梅。胥山舊有伍子胥的墓、祠、磨劍石、石龜……儼然成為一個紀(jì)念忠良伍子胥的專門的場所??上н@么一座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胥山毀于上世紀(jì)六十年代的采石。
嘉興的胥山不在了,在嘉興一帶,因紀(jì)念伍子胥而生成的端午節(jié),千百年來卻不曾間斷。
2006年初,“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jié)進(jìn)入了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胥門是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墻,至今仍保存完好。
端午的主要活動是龍舟競渡。競渡活動早在原始社會已在太湖流域盛行,是“龍圖騰祭”的一種表現(xiàn)。自伍子胥被讒殺后,龍舟競渡被賦予人物紀(jì)念意義和節(jié)日的固定化,這在《曹娥碑》、《荊楚歲時紀(jì)》、《清嘉錄》等古人著作中都有明確的說明,伍子胥是春秋時人,早于屈原二百多年,而且端午的其他習(xí)俗如“斗百草”、“吃粽子”等均來源于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