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安全:懷孕后,能看電影、聽演唱會嗎?

字號:

細胞生物學博士,科學寫手、翻譯、策劃?!稇言行枰淖兪裁础废盗形恼率装l(fā)于科學松鼠會。
    好友問我去不去張楚演唱會,話音未落先反悔:“太吵了你不能去!”就把電話掛了。
    的確,子宮里的喧鬧程度比不上張楚演唱會,可據(jù)測量也和用吸塵器打掃房間差不多。而且肯定不如張楚好聽,強大的心跳、腸胃蠕動和呼吸聲,就像在水里咕嚕咕嚕打節(jié)拍,配著外界嘈雜的噪音,尤其是媽媽的喋喋不休,有點后現(xiàn)代,不想聽了還沒法退場。 好在寶寶就好這口兒。甚至一些哄寶寶睡覺的“音樂”,就是心跳加水聲的冗長重復(下面視頻就是一段哄娃睡覺音),媽媽唱催眠曲也是經(jīng)典催眠音樂。
    媽媽聲音聽
    1980年,科學家做了個神奇的實驗。讓剛出生的寶寶叼安撫奶嘴,奶嘴接放音裝置。如果寶寶改變吮吸頻率,比如快吸,就能聽到媽媽講故事的錄音,慢吸就給他放其他娃的媽媽講故事的錄音,不一會兒,嬰兒就能通過吸奶嘴技巧調(diào)出媽媽的聲音聽;狡猾的科學家改變程序,這回慢吸才能聽媽媽講故事,不一會兒寶寶又學會了新規(guī)律。小嬰兒出生之后還沒來得及聽媽媽講話,說明他們未見媽媽相貌就記住聲音了!
    令人寒心的是,爸爸對著寶寶說話,說4小時到10小時不等,接著做類似實驗,結果努力只是白費。哪怕經(jīng)過數(shù)小時“集訓”,爸爸的聲音對寶寶來說仍和其他爸爸沒區(qū)別,幾星期后才有改觀。媽媽和爸爸的地位從出生就不同,很可能是因為孕期媽媽的聲音不僅和其他環(huán)境音一樣,透過肚皮傳給胎兒,也通過身體內(nèi)部傳導到子宮里。
    30年前的科研主要通過行為推斷大腦活動,實驗也像訓練小猴子一樣樸素可愛;前兩年科學家重新審視了孕期媽媽聲音的重要性,但做得更深入。他們找了一幫小寶寶,最小的剛來世上報道8小時,的1天,讓他們聽自己媽媽或別人媽媽的聲音,同時在腦殼上做各種測試,結果聽媽媽的聲音大腦活動更顯著,更關鍵的是,聽媽媽聲音能激活和語言相關的腦區(qū),但陌生人的聲音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聲音”而已。這個結果更確鑿地捍衛(wèi)了媽媽對寶寶學習語言的重要地位。
    寶寶喜歡媽媽的聲音,在今天有了更多應用,科學家把聽媽媽的錄音作為一種獎勵,來幫助早產(chǎn)的可憐寶寶學吸奶。特制的奶嘴上有感受器,吸對了就給聽媽媽唱歌,吸不對就不給。吸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協(xié)調(diào)吸、吞咽和呼吸,很多早產(chǎn)兒出不了院,都是因為不會吃東西??茖W家發(fā)現(xiàn),用媽媽唱歌做獎勵,寶寶幾天就學會吃,比沒獎勵的寶寶吃得快一倍,也吃更多。
    熟悉的母語最親切
    1984年還有一項更神的研究,十幾個準媽媽臨產(chǎn)前一個半月每天對著肚子念兩遍《戴帽子的貓》,一共聽了67次。出生后立即給小娃聽別人念《戴帽子的貓》或《國王、老鼠和奶酪》錄音,小娃竟能通過吸奶嘴控制播放熟悉的童謠??磥沓錾敖佑|到的聲音,或許能影響出生后的文藝“口味”。
    這個實驗太神乎其神,更重要的是我也沒興趣讓寶寶出生就喜歡某一首詩,或者喜歡莫扎特不喜歡Jimi Hendrix……但另一些實驗讓人著實傷心(政治不正確!是“更激動”),都怪我天天說中文,寶寶可能一出生就最親中文了。
    這項研究地跨二國,征集了出生一天的40個瑞典寶寶和40個美國寶寶,用的道具也是吸奶嘴裝置,給瑞典寶寶播放美國發(fā)音/fi/,或者給美國寶寶放瑞典發(fā)音/fü/,他們之前在媽媽肚子里都沒怎么聽過這些聲音,于是就快快吸奶嘴,表示他們的注意力一下被聲音吸引起來。把錄音調(diào)換一下,也就是讓寶寶們聽從肚子里就一直聽的母語發(fā)音,寶寶就慢慢吸奶嘴,好像這些聲音不怎么新奇。生雙語感寶寶的幻想泡湯了。
    寶寶從肚子里不僅能記住母語發(fā)音,甚至能記得特定的單詞,芬蘭科學家錄了一段全是念tatata的錄音,里面夾雜變體tatota,或者音高改變,讓媽媽每天放8分鐘,想象一下這個實驗進行過程中得多煩人啊。不管怎樣,孕婦們堅持每天聽磁帶直到寶寶生下來。5天后,寶寶被抱回來,腦殼上貼上小電極,給他們放tatata和變體發(fā)音。通過大腦的活動,科學家看出,他們幼嫩的大腦竟記得出生前聽過的發(fā)音。記憶力還挺了不起,之間經(jīng)歷了驚天動地的出生,還5天沒復習,都不會忘呢。
    胎兒時期聽到的發(fā)音會被記住,所以做爸媽的一定小心說話啦,小娃可都聽著呢!我掐指一算,將來小娃肯定記得“米兜”一詞無疑,這是我一天喊最多的詞,是家里的無意義背景音。但回頭細看人家實驗設定,立刻意識到讓小娃記得“米兜”也無望了,因為實驗要求音量大到正常談話都勉強(我叫米兜得用吼的?。?,每天播放tatata上百次,全套訓練下來共播放兩萬多次……
    不一定愛聽莫扎特
    小娃的大腦從在子宮里就被周圍聲音所影響,難道說明準爸媽們都該胎教嗎?上世紀90年代,法國科學家造出“莫扎特效應”一詞,說給胎兒聽音樂能刺激大腦發(fā)育,增加神經(jīng)細胞之間的聯(lián)系。但研究發(fā)表不久,不少醫(yī)生就紛紛*,說“莫扎特效應”被大大夸張了,科研并沒攢夠證據(jù)說明透過肚皮聽音樂的胎兒更聰明,或適應性更好或更成熟或更有創(chuàng)造力或有其他本領……
    說白了,聽莫扎特還是周杰倫根本無所謂,聽音樂還是聽人說話也無所謂。反而有醫(yī)生警告,天天把耳機按在肚皮上,更可能打擾寶寶的睡眠規(guī)律和健康成長。而且考慮到上面寫的一堆實驗,你不覺得自然說話已經(jīng)夠她學到崩潰的了嗎。
    演唱會不一定是災難
    還沒來得及向好友控訴維權,張楚演唱會已經(jīng)結束了。我對@顧有容說,小娃出來會不會覺得突然靜得可怕啊?出來之后放點搖滾也不會嫌吵吧?
    毋庸置疑,肚里的聲音是小娃從20周往后最持久的聲音干擾,但并不意味著其他外部噪音無所謂。之前別人問過我不少噪音問題,“孕早期去過一次卡拉OK,會損害胎兒聽力嗎?”“能看電影嗎?”,前者和胎兒聽力沒關系,因為完整的聽覺系統(tǒng)24周左右才形成,相關機能從8周開始發(fā)育。至于后者,電影和演唱會的響度的確不在人耳舒適度范圍內(nèi),長期且猛烈的噪音不僅可能損傷聽力,也可能驚嚇胎兒,讓它心跳加快、扭動,甚至嚇尿……
    但我的建議是日常噪音能避當然好,偶爾為之也不于糾結。一是抵達子宮前最損害聽力的高頻噪音會被人體和羊水過濾掉不少(所以聽莫扎特聽不見小提琴了555)。
    其次科研評估噪音同胎兒聽力損傷、早產(chǎn)、出生體重過輕的聯(lián)系還有爭議,而且研究一般針對的是工作或生活中較長期暴露在噪音中的準媽媽的情況,比如在機場工作。當然,如果準媽媽覺得自己工作環(huán)境持續(xù)太吵,就利用你的權力,向老板控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