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漢字:早教該不該教孩子早識字?

字號:

近日,教育部發(fā)出聲明,請廣大家長警惕《早教革命》冒用教育部名義進行虛假宣傳,并提出“在兒童早期過早進行識字強化訓練違反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與此同時,不少育兒論壇上家長發(fā)出的幼兒識字“炫耀帖”,諸如“我家寶寶6個月就認識300個漢字了”,“我女兒3歲,可以自己看報紙”……引起濟南家長的熱烈討論。幼兒到底該不該學識字?多大開始學識字合適?識字只有學字卡一種方式嗎?早教成功的衡量標準到底是什么?我們邀請早教專家為濟南的家長答疑解惑。
    兩成家長認為識字越早越好
    孩子幾個月就開始學識字好不好?近日,記者隨機采訪了濟南的28位0-3歲孩子的家長,其中認為孩子識字好不要太早的家長占四成左右,有兩成左右的家長認為越早越好,不讓孩子在上學前識字的家長僅有兩位,占7%左右。其余的家長認為早晚應該沒什么差別。
    豆豆媽媽是堅決反對過早讓孩子識字,她認為很多家長讓孩子拼命識字,成為所謂的“神童”,純粹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是在炫耀,并沒有真正從孩子的發(fā)展需要出發(fā)。“而且,讓孩子這么早就背上學習的壓力,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也很不利”。小冉的媽媽也認為,孩子太早識字,只是認識了這么個符號,并不了解這個字代表著什么。
    也有家長認為,沒必要對孩子識字的事看得如“洪水猛獸”。小帆的爸爸就認為,認字對3歲前的寶寶來說,并不是超負荷的事情,只是家長不要讓孩子單純認字,要采用正確的方法,不能讓識字變得枯燥無味。
    還有部分家長對教孩子識字的事“拿不準”,可西的媽媽說,孩子不想學家里也不勉強,但有時候看到別的孩子都學那么多字了,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上學會落人后。
    也有一些家長提出了疑惑,如果不用孩子識字數(shù)量的多少來衡量早教的成果,還有什么標準能衡量?
    焦點問題一:教孩子識字是不是越早越好?
    “首先要明確識字這個概念?!敝腥A育嬰?yún)f(xié)會會長郭建國表示,真正意義上的識字,不僅要認識這個字怎么寫,怎么念,還要會應用。而很多所謂的識字神童,能讀會寫,但讓他組詞、造句就不行了。
    郭建國表示,其實,不僅看字卡叫識字,看人、認物也叫識字。漢字作為象形文字本來也是一種圖形,而兒童0-3歲的記憶也主要是圖形記憶,因而對孩子來說不管是字、圖,還是人臉,或是花草樹木都是圖形。而且,相對于漢字來說,人臉的結(jié)構(gòu)更復雜,差別更微小,如果孩子能大量識記親友的臉孔,他其實已經(jīng)具備了識字的能力。所以,與其把孩子困在家里,整天對著枯燥的字卡識字,不如帶他走出家門,多見識一些鮮活的事物,讓識字過程更愉悅,內(nèi)容更豐富?!爱斎?,也不能說嬰幼兒就不可以看字卡、看書”,郭建國補充說,孩子識字時,字形可以對大腦形成有效刺激,并形成記憶,從科學的角度說確實可以使大腦的部分功能得以開發(fā)?!暗言缙谧R字等同于早慧就是混淆概念”,郭建國說,現(xiàn)在有些早教夸大宣傳“早識字=早閱讀=上好小學=學習成績好”,其實是偷換了識字和學習能力這兩者的概念。識字是學習能力的一部分,但并不是說識字早、識字多的孩子將來就一定學習好。
    焦點問題二:不教孩子識字,就讓孩子“閑著”嗎?
    以新銳著稱的早教專家小巫在她的博客中提到,無論是古代的教育家還是現(xiàn)代的科學家,都告訴我們,兒童的語言能力(包括文字能力)與他們的運動能力息息相關(guān),運動能力發(fā)展良好的兒童,語言能力也強。人類認知與反應的回路是“身體—情緒—理智”,我們的腦深受我們身體的影響,這一點在幼兒那里尤為凸顯。孩子在運動中開發(fā)大腦,孩子動說明他腦在動,靜止狀態(tài)則腦也在休息。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將來語言文字方面發(fā)展良好,佳方式肯定不是讓孩子背誦靜止的字,而是讓他們在大自然中多運動、多玩耍。
    運動能力好的孩子語言發(fā)育好是有科學依據(jù)的。郭建國表示,雖然說早走路的孩子未必說話早,但這樣的孩子一旦開口,說出的話都比較有條理。因為運動能力好的孩子,動得多,看到、摸到、嘗到的東西就多,經(jīng)歷豐富了,感受就會更細膩,當他描繪這些事物時自然能繪聲繪色。想開發(fā)孩子的智力,家長就要讓孩子多玩,多探索,多經(jīng)歷,孩子的內(nèi)心語言豐富了,還怕他詞匯貧乏嗎?
    焦點問題三:早教到底應該包括哪些重要內(nèi)容?
    “我一直主張,早教不是早期教育而是對大腦的全方面刺激和鍛煉?!惫▏f,0-3歲是孩子大腦發(fā)育的黃金期,這時給大腦越多刺激,孩子就越聰明。而人的感覺不外乎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味覺和本體覺著六個方面,只要讓孩子多接受這六個方面的刺激,就能全面促進大腦的神經(jīng)發(fā)育,而好的早教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多元刺激的機會。
    郭建國說,人只有感受豐富了,認知才會全面,認知全面了才擁有智慧。如果只讓孩子看“車”這個字,他理解的車就是一個二維的圖形,只有帶孩子到馬路上去看行駛中的車,帶他去坐各種不同的車,孩子才真正了解了車是可以坐人的,速度是很快的,有各種形狀的……因而,與其在室內(nèi)學習,不如到室外去玩泥巴、捉迷藏更有利于開發(fā)孩子的智力。
    以國外的早教為例,他們的教育重點在培養(yǎng)孩子作為一個自然人需要的生存能力,大多數(shù)孩子在3歲前都能掌握如何穿衣、如何吃飯、如何上下樓梯、如何回避危險。而國內(nèi)的孩子雖然在上幼兒園時已經(jīng)學會了幾百個漢字,卻連照顧自己都做不到,融入幼兒園這個小社會的時候,自然步履維艱。
    國外孩子3歲前學什么
    德國:啟發(fā)孩子繪制地圖
    德國家長認為培養(yǎng)孩子擁有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會為以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數(shù)字類游戲、下棋、走迷宮、搭積木、玩魔方等游戲是德國家長培養(yǎng)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
    繪制地圖是德國人的獨創(chuàng)。常??梢钥匆娫诤I的沙灘上,幼兒在父母的啟發(fā)下,用小木棍畫出記憶中的家宅。
    加拿大:不學寫字和計數(shù)
    加拿大沒有早教班的說法,寶寶稍大一點可以送到“playschool”,那里有美術(shù)、勞作、音樂及唱游等活動,但沒有寫字及計數(shù)的功課。加拿大早教專家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fā)展的關(guān)鍵期,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時期,若過早認字、寫字和計數(shù),會耗費幼兒的體力和腦力,使他們動作發(fā)展緩慢。
    韓國:讓孩子慢慢長大
    漢城延世大學醫(yī)學院小兒精神科的申教授因為每天接診數(shù)十名因過度早教而患病的孩子,寫下《明智的父母使孩子慢慢成長》,主張等到孩子想學的時候才讓他開始學習,先旁觀孩子所做的一切,發(fā)現(xiàn)孩子對某些事情感到好奇時,在后面輕輕推他一把即可,多讓孩子接觸無所不包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