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三伏天中國各地的習俗作文

字號:

之所以形成這樣獨特的習俗,首先還是跟三伏天的氣候環(huán)境有很大關(guān)系的,呃……這個就不展開了吧,反正,大家都有切身體會。
    “據(jù)文獻記載,把伏日作為節(jié)日約始于秦朝,當時稱‘伏臘節(jié)’,是一種慶祝夏糧豐收的農(nóng)慶活動;大約到了漢代,伏日與食俗才聯(lián)系在一起。
    據(jù)《漢舊儀》載:“漢魏伏日有酒食之會”,說的就是三伏天有飲酒聚會的習俗。東漢歷史學家班固編撰的《漢書》說:“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
    ……農(nóng)人把‘伏臘’作為節(jié)日來看待,所以要像過年一樣慶賀一番。在漢代除了民間這樣做,宮廷同樣也有伏日賜肉的宮俗?!?BR>    (上面這段話,引自《西安晚報》(7.10)《崔嶸·三伏飲食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各朝各代、各個地區(qū)的老百姓,關(guān)于三伏天的習俗,其實,差異還是挺大的:
    老北京“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為什么吃餃子?一種說法就是餃子做得像元寶,寓意福氣,而“伏”和“?!蓖簦跃统燥溩?。(筆者覺得:北方人過節(jié)基本上都吃餃子,又不是三伏日的專利)
    另一種說法就是伏天里,人的胃口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筆者覺得:開胃什么的,看你是什么餡兒才是關(guān)鍵吧)
    至于二伏吃面,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何晏肌膚潔白不是涂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在《傷寒論》說“除中”的那一段,也提及了吃湯餅的問題,那里的湯餅,也就是現(xiàn)代人說的熱湯面。
    為什么在熱天里吃熱湯面?南朝的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蔽逶率菒涸?,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yīng)“辟惡”,現(xiàn)在看來,有點迷信。
    最后,末伏吃雞蛋烙餅,下篇說養(yǎng)生的時候再一起分析,這里不贅述。
    上海人是“頭伏餛飩二伏茶”,
    網(wǎng)上的說法是:在頭伏那天,北方人吃的是餃子,南方人吃的是餛飩,但筆者就身為南方人(廣東人),卻從小到大都沒有在頭伏那天吃餛飩的習慣。
    而杭州一帶(浙江省在上海以南吧)的習俗,卻是“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要吃金銀蹄”。南昌一帶(江西省也在上海以南吧),則是“頭伏雞、二伏鴨”,長沙一帶(湖南省也也在上海以南吧),則是“頭伏雞,二伏狗,三伏腳魚紅棗肚”,當?shù)孛裰V云“初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
    可見,湖南的小伙伴伙食尤為豐盛:湖南的帥哥們,據(jù)說頭伏吃的是“酒爆子叫雞”,而且吃這玩意還有很多規(guī)矩:頭伏這天,用酒爆子叫雞(雄雞、公雞)的時候,只能男人做,而且要穿上長衣長褲、衣扣整齊關(guān)上廚房門炒,女人不得入內(nèi),怕壞禁忌。油要用麻油,酒要用純度高的谷酒,這樣爆出來的子叫雞一人吃一只。
    “三伏腳魚”,腳魚就是廣東人說的“水魚”啊,官方的說法叫“鱉”。就是下圖的這貨:
    ——這道菜有個很氣派的名字,“霸王別姬”!
    典故是這樣的:“霸王別姬”是清末譚延闿家廚——湖南第一廚譚奚庭所創(chuàng),以甲魚、老母雞為主料斬塊,配以香菇、火腿、料酒、蔥姜、蒜子,先煮后蒸。肉爛湯清,黃潤鮮滋。加之“霸王別姬”中霸王取水魚別稱(王八,唉……項羽這一次冤了),“姬”和“雞”同音(身為廣東人表示:虞姬這一次更冤!不哭不哭)。結(jié)果,取項羽與虞姬的典故而成,名字大氣富有詩意(這個見仁見智……),廣泛流傳,成經(jīng)典湘菜。
    ——綜上,南方的小伙伴,這三伏天里,都是滿滿的蛋白質(zhì)啊!
    然后上面提到了在三伏天里吃狗肉的(“頭伏雞、二伏狗……”)。在暑天里吃狗肉,兩廣地區(qū)是確實有這樣的習俗,廣東話說“夏至狗,冇定走(無路可逃、乖乖被宰)”。但這幾年,特別是廣西玉林狗肉節(jié),引起了相關(guān)愛護動物的人士強烈反響,所以吃不吃狗肉,這個爭論也是很激烈的。起碼筆者本身不吃。
    然后,本來應(yīng)該展開一下:韓國人也有過三伏天的習俗,而且,他們在三伏天,就是吃狗肉的!而且是狠狠的吃,放縱的吃!說法是因為三伏天的“伏”字,可以拆字成“人+犬”,所以,打著“天人合一”的旗號,那段時間里,吃狗肉最適合。當然,韓國也有愛護動物人士的,所以就如下圖:
    元芳你怎么看?呵呵之后還是呵呵。不過,那都是韓國的事情啦,與這里無關(guān)啦,所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韓國三伏天吃狗肉”的相關(guān)信息——筆者就是看看韓劇而已,棒子吃什么的,none of my business!
    ——“滿滿的蛋白質(zhì)系列”,遠遠不止上面的,還有更為有名氣的,“伏羊(節(jié))文化”,都已經(jīng)是做成了一個品牌了!
    2、伏羊文化
    在徐淮一帶,以羊肉名聞遐邇的,當數(shù)蕭縣,蕭縣連同徐州地區(qū)人們,向有三伏天吃羊的習俗。每年入伏第一天,人們習慣從菜市場買回羊肉在家中烹飪食用。由于蕭縣古屬徐州轄縣,兩地民間交往頻繁,蕭縣有許多在徐州開的飯店,也是后來節(jié)日能夠迅速在徐州展開,并傳播的原因。
    而能傳播廣泛,估計歷史淵源、典故什么的,影響力還是不如那句“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但還是得說說這個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宰相狐偃居功自傲,氣死了親家趙衰。結(jié)果趙家之子(孤偃之婿)想在六月就除掉狐偃。其妻知道后,不忍父親被殺害,結(jié)果偷偷回娘家告知狐偃。
    又因狐偃在放糧中目睹自己的過失給老百姓造成的災(zāi)難,于是幡然醒悟,決心向女婿認錯:以后每年逢六月六都請女兒女婿回家,蒸新麥面饃,熬羊肉熱情款待,相互加深感情。
    這一做法在民間廣為效仿,成了消仇解怨,和諧共處的熱烈景象。還有一句話“六月六接姑姑,女婿外孫一大屋”也說明了這種場面。
    結(jié)果:伏羊節(jié)其實是起源于古徐州轄縣蕭縣,興盛于徐州。發(fā)展至現(xiàn)代,逐漸一步步的流行于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山東南部、上海莊行、湖北、河南東部等地區(qū)。
    ——品味兩漢文化、堯舜文化,紀念彭祖、狐偃,踏青郊游是伏羊節(jié)的基本主題。
    PS:紀念彭祖,那是因為徐州古稱彭城,因彭祖建立大彭氏國而得名,彭祖,是徐州彭族部落的始祖。
    文化這些,筆者不是專業(yè)人士,對現(xiàn)代越來越多的所謂“節(jié)日”(例如“雙11”之類),還是“只能有看法、不要有說法”比較“和諧”一些:節(jié)日也能做成個品牌的,也值得驕傲吧。
    但,“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yī)開藥方”這種流傳下來的說法,以及逐漸蔓延的、甚至變味的所謂“天人合一”、“冬病夏治,以毒攻毒”的養(yǎng)生觀念。特別是打著《黃帝內(nèi)經(jīng)》“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實際上那些人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的),作為一個中醫(yī),還是有必要提醒老百姓,需要客觀看待這些現(xiàn)象——在下一篇(三伏天系列·養(yǎng)生),會專門說這個問題?!拔幕?jié)”變成“飲食文化節(jié)”,連續(xù)吃一個月的狗肉、一個月的羊肉,筆者表示:“我的胃腸,沒有這樣的福氣!”
    3、三伏天·賜冰
    “(三伏天)40天時間,請大家不要喝冰鎮(zhèn)一類的水飲料和食物,會使寒氣入侵不能排出……”
    筆者下篇(養(yǎng)生)再說對這個觀點的意見,這一篇說的是(習俗),所以,給大家分享一下的是,古人在三伏天里,和“冰”相關(guān)的信息。
    這里首先還是感謝2篇文章(當然還有她們的作者),一篇是《北京晚報》(7.14)《戶力平·北京歷的三伏天有多熱》,另一篇上面說的是《西安晚報》(7.10)《崔嶸·三伏飲食文化》。
    下文主要是來自這2篇文章的信息的整合:
    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大約到了晉十六國時,出現(xiàn)了伏日賜冰的宮俗。晉《鄴中記》記載,在彭德府臨漳縣有銅雀、金虎、冰井等三座井臺,十六國君王石季龍曾“井臺藏冰,三伏之月冰賜大臣”。從此這種宮俗開始流傳。
    3333333333
    (這東西是原始冰箱,叫【冰鑒】)
    時至唐代,三伏吃冰的花色品種增多。如長安有“冰盤”、“冰瓜”等,豪富們甚至會舉行“冰宴”。據(jù)《天寶遺事》記載:“楊(即楊貴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圍于宴席間?!彪m然是盛夏,但個個赴宴者都冷得面露寒色。而在宮廷里還按地位高低賜冰鎮(zhèn)食物。
    宋朝已實施了“冰政”,也就是到了夏天,依據(jù)官職的大小分別發(fā)放相應(yīng)的冰塊降溫。北宋詩人梅堯臣在《中伏日永叔遺冰》中詠道:“日色若炎火,正當三伏時。盤冰賜近臣,絡(luò)繹中使馳?!?可見:只有近臣和史官才有受賜的資格,如果冰塊有限,則會補貼相應(yīng)的銀兩,即發(fā)放“高溫補助”、放幾天假而已。
    據(jù)宋代呂原明《歲時雜記》 載:“京師三伏唯史官賜冰,百司休務(wù)而已。自初伏日為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庇仲n黃絹為囊的甜蜜一碗和冰面三瓶。近臣是皇帝身邊的大臣,與皇帝關(guān)系最為密切,受到特殊照顧。而宋代的史官,在伏日是不放假的,由于“百司休務(wù)”,唯有史官還上班,所以也受到了“賜冰”的待遇。
    明清時期,京城的冰窖分為三種,即官窖、府窖和民窖。官窖即官方建立和管理的冰窖,特供宮廷和官府用冰。崇禎八年(1635)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介紹歷史地理、文化文學):“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
    明代文學家李夢陽曾在《冰車行》中描述了當時“頒冰”的場景:“黃門飛鞚西北趨,白馬如龍血如珠。萬人齊呼冰窖開,大車小車如山來。”
    到清朝,宮廷三伏賜冰,正式普及到了每一位官吏。據(jù)《清會典》載:順治九年(1652年)規(guī)定,頒冰給王公大臣、九卿、科道等,但這項規(guī)定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曾暫停過,到了乾隆年間才恢復(fù),而所發(fā)的冰票已經(jīng)很少了。
    據(jù)清《燕京歲時記》:“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lǐng)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發(fā)冰票領(lǐng)冰這在歷可能也是頭一回。
    金受申在《老北京的生活》中稱:“城內(nèi)冰窖以雪池冰窖最為潔凈……所藏冰塊,是由北海伐取,經(jīng)陟山門運出。”雪池胡同內(nèi)的冰窖所儲冰塊主要供應(yīng)紫禁城內(nèi)各處消暑以及冷藏國家大典祭品,另外還供六部及各衙署官員使用,所以每年三伏天到此領(lǐng)取冰的人很多,車馬從胡同口排出去很遠。
    清代民間的三伏涼冰習俗也是豐富多彩。還是《帝京景物略》,里面描寫過賣冰之俗:“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編氓得賣買,手二銅盞疊之,其聲磕磕,曰冰盞。冰著濕乃消,畏陰雨天,以棉衣蓋護,燠乃不消。”
    《清嘉錄》記載了清代江浙一帶的農(nóng)人“三伏天擔賣涼冰”的情景,其中冰鎮(zhèn)食品有“雜以楊梅、桃子、花紅之屬,俗呼冰楊梅、冰桃子?!?BR>    《清稗類鈔》則記載了北京夏日人們用“冰果”宴客的風俗:“京師夏日宴客,訂盤既設(shè),先進冰果。冰果者,為鮮核桃、鮮藕、鮮菱、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于中,其涼徹齒而沁心也。其后,則繼以熱葷四盤。”
    可見,越接近現(xiàn)代,三伏天吃冰的習慣,越來越普遍。所以嘛,“(三伏天)40天時間,請大家不要喝冰鎮(zhèn)一類的水飲料和食物,會使寒氣入侵不能排出……”,需要客觀看待,不能一刀切,起碼,歷史告訴我們:
    “三伏天,冰淇淋和羊肉更配哦!”(這句是開玩笑,不要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