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息的流速
氣息的流速有緩急之分,緩則音高會降低,急則音高會上升。為了達到笛子的音準和追求的音色,在吹低音時,氣息的流速應徐緩,音越低越緩;在吹中、高音時,氣息的流速則需逐漸趨急,音越高越急,這是笛子演奏中的常理。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從低音吹到高音時,會自然地加大力度和加快流速。問題的難點是,從高音下到低音時,氣息的流速雖也會本能地緩下來,但普遍都緩的不夠,如果是跳進型的從高音到低音,則更不能迅速做出反應和調整流速,致使低音出現(xiàn)程度不一的偏高現(xiàn)象,音色也顯得緊而干。因此,在練習中,一方面需讓學生從低到高、從高到低地多練習長音和音階(特別是長音),使學生對每個音的流速都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另一方面,可有意識地多練習高低八度等跳進音程,以訓練學生迅速調整流速的實際能力。這樣,久而久之就能較好地掌握每個音的氣息流速控制。
二、氣流方向和口腔張縮
上世紀70年代,我除了在專業(yè)藝術團體任竹笛獨奏演員外,還曾擔任過交響音樂《沙家浜》的西洋長笛首席(即Flute)。在長笛的演奏中,對氣流方向的要求,認為要根據(jù)低、中、高音區(qū)的不同而自然變化,隨著音高的上行,氣流的方向也應從低隨之抬高,但有一點不變的是,盡管氣流上、下有所不同,其中心點始終集中在吹孔的外邊緣。我認為竹笛的氣流方向與長笛是一樣的,也有下、中、上之分。氣流向下,音高會降低;氣流向上,音高會上升。在吹低音時,氣流應向下;吹中、高音時,氣流逐漸抬高。音越高,氣流抬得越高(但要注意,氣流再高,其中心點還是不能離開吹孔的外邊緣)。
另外,需特別指出的是,為了達到低、中、高音區(qū)的音準,吹出圓潤的音色,除了需掌握氣息的流速和氣流的方向外,還需得到口腔的配合。這里分強弱音兩個方面加以說明:吹強音時,口腔應打開(低、中、高音都一樣,一般低音打開的程度要大一些,中、高音時相對小一些);吹弱音時,無論是低、中、高音,口腔都應收縮。
三、嘴形和角度及風門的松緊
對于嘴形和與吹孔的角度問題,很多教科書中曾提到吹笛子時下嘴唇應蓋住吹孔內邊緣的三分之一左右(此點也可根據(jù)每個人的嘴唇厚薄等具體情況而略為調整),至于嘴形及它與吹孔的角度則論述不多,有的雖講了,但也不夠詳盡系統(tǒng)。我在大量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上嘴唇過于突出,有的幾乎蓋住了吹孔,使得發(fā)音呆滯而僵化,整根笛子的音高被明顯壓低。因此,為了把握音準和吹出明亮的音色,除了以上兩條外,還必須對嘴形、角度和風門控制等問題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掌握。
為了糾正學生訓練中的以上問題,除了強調"風門正,笛身平,背不駝,胸要挺"外,頭也要抬起,不能越吹越低,越看譜頭越低(看譜時,可用譜架調整好高低)。上下嘴唇應基本保持平直(上嘴唇比下嘴唇可稍有突出),與吹孔基本上呈略小于90度的銳角(角度太小會使音色受到壓抑)。這樣,可使笛音響亮而通暢,無論是低、中、高音都容易得到較好的發(fā)音和控制。
此外,風門(上下嘴唇間的吹氣孔)的松緊也需隨心控制,原則上低音可松、寬一些,高音則隨之收緊;強音應適度放松,弱音宜收緊。因此,對學生嘴勁的控制能力的訓練,也是不可忽視的,要做到松而穩(wěn)定,緊不顫抖,更能持久。
氣息的流速有緩急之分,緩則音高會降低,急則音高會上升。為了達到笛子的音準和追求的音色,在吹低音時,氣息的流速應徐緩,音越低越緩;在吹中、高音時,氣息的流速則需逐漸趨急,音越高越急,這是笛子演奏中的常理。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從低音吹到高音時,會自然地加大力度和加快流速。問題的難點是,從高音下到低音時,氣息的流速雖也會本能地緩下來,但普遍都緩的不夠,如果是跳進型的從高音到低音,則更不能迅速做出反應和調整流速,致使低音出現(xiàn)程度不一的偏高現(xiàn)象,音色也顯得緊而干。因此,在練習中,一方面需讓學生從低到高、從高到低地多練習長音和音階(特別是長音),使學生對每個音的流速都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另一方面,可有意識地多練習高低八度等跳進音程,以訓練學生迅速調整流速的實際能力。這樣,久而久之就能較好地掌握每個音的氣息流速控制。
二、氣流方向和口腔張縮
上世紀70年代,我除了在專業(yè)藝術團體任竹笛獨奏演員外,還曾擔任過交響音樂《沙家浜》的西洋長笛首席(即Flute)。在長笛的演奏中,對氣流方向的要求,認為要根據(jù)低、中、高音區(qū)的不同而自然變化,隨著音高的上行,氣流的方向也應從低隨之抬高,但有一點不變的是,盡管氣流上、下有所不同,其中心點始終集中在吹孔的外邊緣。我認為竹笛的氣流方向與長笛是一樣的,也有下、中、上之分。氣流向下,音高會降低;氣流向上,音高會上升。在吹低音時,氣流應向下;吹中、高音時,氣流逐漸抬高。音越高,氣流抬得越高(但要注意,氣流再高,其中心點還是不能離開吹孔的外邊緣)。
另外,需特別指出的是,為了達到低、中、高音區(qū)的音準,吹出圓潤的音色,除了需掌握氣息的流速和氣流的方向外,還需得到口腔的配合。這里分強弱音兩個方面加以說明:吹強音時,口腔應打開(低、中、高音都一樣,一般低音打開的程度要大一些,中、高音時相對小一些);吹弱音時,無論是低、中、高音,口腔都應收縮。
三、嘴形和角度及風門的松緊
對于嘴形和與吹孔的角度問題,很多教科書中曾提到吹笛子時下嘴唇應蓋住吹孔內邊緣的三分之一左右(此點也可根據(jù)每個人的嘴唇厚薄等具體情況而略為調整),至于嘴形及它與吹孔的角度則論述不多,有的雖講了,但也不夠詳盡系統(tǒng)。我在大量的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上嘴唇過于突出,有的幾乎蓋住了吹孔,使得發(fā)音呆滯而僵化,整根笛子的音高被明顯壓低。因此,為了把握音準和吹出明亮的音色,除了以上兩條外,還必須對嘴形、角度和風門控制等問題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掌握。
為了糾正學生訓練中的以上問題,除了強調"風門正,笛身平,背不駝,胸要挺"外,頭也要抬起,不能越吹越低,越看譜頭越低(看譜時,可用譜架調整好高低)。上下嘴唇應基本保持平直(上嘴唇比下嘴唇可稍有突出),與吹孔基本上呈略小于90度的銳角(角度太小會使音色受到壓抑)。這樣,可使笛音響亮而通暢,無論是低、中、高音都容易得到較好的發(fā)音和控制。
此外,風門(上下嘴唇間的吹氣孔)的松緊也需隨心控制,原則上低音可松、寬一些,高音則隨之收緊;強音應適度放松,弱音宜收緊。因此,對學生嘴勁的控制能力的訓練,也是不可忽視的,要做到松而穩(wěn)定,緊不顫抖,更能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