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的發(fā)展歷程:早期
距今 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傳教,把歐洲油畫作品帶進中國。明萬歷二十九年
(1601)利瑪竇向明神宗朱翊鈞所獻禮品中就有天主像、圣母像等。這種精細逼真的繪畫,使中國畫家感到驚異,但并未給予較高的藝術評價,也沒有中國畫家追隨這種畫法。到清朝初年,有許多擅長油畫的歐洲傳教士來華,并在宮廷供職。其中較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寧、潘廷章,法國人王致誠等。他們是中國宮廷內第1批外籍畫師,曾受命繪制過多幅油畫肖像。乾隆帝弘歷曾命宮中選少年奴仆,隨洋人學泰西畫法(油畫技法)?,F(xiàn)存滿族畫家五德的紙本油彩山水畫,便是這一時期中國畫家的油畫作品。
油畫的發(fā)展歷程:20世紀初至40年代末
最早出國學習油畫的廣東畫家李鐵夫,于1887年到美國,曾受業(yè)于J.S.沙金,并以作品獎金和賣畫所得,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最早到日本學畫的李叔同,于1910年學成回國,隨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從事美術教學,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體寫生,并在學校中組織洋畫研究會。辛亥革命以后,出國學畫的人漸多,他們的去向主要是歐美和日本。較早去歐、美學畫的有李毅士、馮鋼百、吳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周碧初、龐薰□、顏文□、常書鴻、呂斯百、吳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吳大羽等。繼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悅之、許敦谷、陳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濟遠、關良、許幸之、倪貽德、衛(wèi)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國學畫的有吳冠中、劉文清等人。
中國留學生初到西歐時,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已在畫壇取得穩(wěn)固地位,學院派古典主義雖有人支撐,但其影響已趨式微。在日本,以黑田清輝為代表的新進畫家,已經以印象主義的藝術觀念改變了日本美術教育的內容。由于日本不像法國那樣具有深厚的油畫藝術傳統(tǒng),所以留日學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藝術上普遍傾向于印象主義以后的各流派。留歐的李毅士、吳法鼎、李超士、徐悲鴻、顏文□、常書鴻等人,提倡古典的寫實主義美術。留學生歸國后,通常都以美術教學為職業(yè),通過所在的學校,傳播自己的藝術思想和繪畫技法。
距今 400年前,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瑪竇等人來華傳教,把歐洲油畫作品帶進中國。明萬歷二十九年
(1601)利瑪竇向明神宗朱翊鈞所獻禮品中就有天主像、圣母像等。這種精細逼真的繪畫,使中國畫家感到驚異,但并未給予較高的藝術評價,也沒有中國畫家追隨這種畫法。到清朝初年,有許多擅長油畫的歐洲傳教士來華,并在宮廷供職。其中較的有意大利人郎世寧、潘廷章,法國人王致誠等。他們是中國宮廷內第1批外籍畫師,曾受命繪制過多幅油畫肖像。乾隆帝弘歷曾命宮中選少年奴仆,隨洋人學泰西畫法(油畫技法)?,F(xiàn)存滿族畫家五德的紙本油彩山水畫,便是這一時期中國畫家的油畫作品。
油畫的發(fā)展歷程:20世紀初至40年代末
最早出國學習油畫的廣東畫家李鐵夫,于1887年到美國,曾受業(yè)于J.S.沙金,并以作品獎金和賣畫所得,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最早到日本學畫的李叔同,于1910年學成回國,隨即在天津、杭州和南京從事美術教學,他首倡石膏模型和人體寫生,并在學校中組織洋畫研究會。辛亥革命以后,出國學畫的人漸多,他們的去向主要是歐美和日本。較早去歐、美學畫的有李毅士、馮鋼百、吳法鼎、李超士、方君璧等人,后又有林風眠、徐悲鴻、潘玉良、周碧初、龐薰□、顏文□、常書鴻、呂斯百、吳作人、唐一禾、周方白、吳大羽等。繼李叔同之后留日的有王悅之、許敦谷、陳抱一、胡根天、俞寄凡、王濟遠、關良、許幸之、倪貽德、衛(wèi)天霖王式廓等人。40年代赴法國學畫的有吳冠中、劉文清等人。
中國留學生初到西歐時,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已在畫壇取得穩(wěn)固地位,學院派古典主義雖有人支撐,但其影響已趨式微。在日本,以黑田清輝為代表的新進畫家,已經以印象主義的藝術觀念改變了日本美術教育的內容。由于日本不像法國那樣具有深厚的油畫藝術傳統(tǒng),所以留日學生(包括最早的李叔同)在藝術上普遍傾向于印象主義以后的各流派。留歐的李毅士、吳法鼎、李超士、徐悲鴻、顏文□、常書鴻等人,提倡古典的寫實主義美術。留學生歸國后,通常都以美術教學為職業(yè),通過所在的學校,傳播自己的藝術思想和繪畫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