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字高三命題作文 “一葉落知天下秋?”

字號:

【作文題目】:
    請以“一葉落知天下秋?”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寫成詩歌)??烧撌瞿愕挠^點,可敘說你的故事,可抒發(fā)你的情感。
    注意:①所寫內(nèi)容必須在話題范圍之內(nèi)。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選。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襲。
    【寫作指導(dǎo)】:
    因為多了這么一個問號,這句本來耳熟能詳?shù)奶圃娨幌伦幼兞丝谖叮敲催@樣的“?”到底是有意還是設(shè)題失誤?如果是有意為之,就給我們考生另辟了一個思維的通道;如果是設(shè)題失誤,也許命題人后來知道了拾人牙慧,也正好借坡下驢,順?biāo)浦?,造成既成事實,生米讓考生自己做熟飯去吧?BR>    妙處就在這個問號之中,我們應(yīng)該怎樣去理解呢?
    作文題是要寫出比喻義,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寫出題目的含蓄,富有象征性,既有感性體驗的意味,也有理性思辨的色彩,超越思想品格、倫理道德的范圍,寫出很強的文學(xué)性來。
    “一葉”可以是很小的一個方面,“秋”就是大的方面,因此應(yīng)該是局部與整體、點與面、小與大、有限與無限、瞬間和永恒等多重關(guān)系,這些關(guān)系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正像畢達哥拉斯學(xué)派所假設(shè)的“一條線是由許多單元或點組成的”,高樓大廈是由一磚一瓦構(gòu)建而成的。大是由小組成的,無數(shù)個瞬間和有限構(gòu)成永恒和無限。這是一種“萬物皆數(shù)”的觀點,世界是由數(shù)構(gòu)成的,在自然界,事物隨數(shù)量的變化而變化,雖然這種看世界的方法產(chǎn)生得很早,追求人文者努力想超越它,但是其真理的光芒依然閃耀。由小見大,見微知著。“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事中”,由小空間進到大空間,從小事物看到大世界?!凹尿蒡鲇谔斓?,渺滄海之一粟”,瞬間蘊涵著永恒,有限里看到無限?!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從一事一物覺宇宙之無窮,嘆人生之短暫,這是儒道的思想。小就是大,一就是多,有限就是無限,瞬間就是永恒。所謂“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螞蟻、螻蛄、一花一草、磚頭瓦片,都直接呈現(xiàn)大千世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中,去體驗無限、永恒、空寂的宇宙本體。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這已經(jīng)是禪的境界,禪者的當(dāng)下境界是“萬古長空,一朝風(fēng)月”。
    對生活閱歷、文化背景、思維特點、審美情感不同的考生來說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寫作角度和題材內(nèi)容,人人有話說,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大。文學(xué)歷史、生活瑣事,社會現(xiàn)象,可以盡收筆底;偉大渺小、神圣卑微,亞歷山大大帝鐵蹄,古希臘文化、大漢盛唐,一陣秋風(fēng)、一枝殘荷、一本書,塵埃和宇宙,天地萬物、世間萬事、千秋萬代,任何人、事與物都可以切題,都可以寫。比如:
    窗外的花謝了,易安居士傷感著“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后主躑躅著“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而李商隱則豪情澎湃,“落紅豈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無數(shù)文人騷客的詠嘆下,我們的世界霎時豐富了很多,在敏銳的觀察中,我們認識的細節(jié)化成了一幅巨大的山水寫意畫,我們認識的有限空間聯(lián)結(jié)成無限的天地。
    (《感悟有限》)
    梅子黃時的“一川煙雨”籠著如詩畫的江南時。我卻常常夢到冬日有著暖暖陽光的午后。老屋的后院,背倚著門的曾祖母拿了針線活微微笑著。所有的懷念都是緣于一雙小小的繡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淚水和歡笑。
    ……
    紅繡鞋已成過去。曾祖母承擔(dān)一切風(fēng)霜的美麗永遠在我心中。
    (《紅繡鞋白布里》)
    站在離中國古代文明發(fā)祥地的黃河軒轅臺上,望(著)這一片溝壑與蕭索,望著這與自己膚色一樣的高原。所有的高亢的信天游都唱完時,留下的只有這一鉤千年沒有沉默過的孤月。
    這里曾是古代商賈踩出的一串串腳印,這里曾是駝隊驛站的歇腳地,幾乎每一個出土的彩陶和一柄青銅劍都能講述一個先秦文明的故事,如今都沉沒了。
    面對著異族武夫們的腳印,黃土(高原)漢子們攜家[這]離開了這片養(yǎng)育了他們,也養(yǎng)育了我們民族的母親(土地)。
    (《文化苦旅》)
    中國傳統(tǒng)散文筆法,強調(diào)口子要小,一人一事,從小中感悟大道理,所以,《史記》中的本紀(jì),魏晉的隨筆,唐宋散文,幾乎任何一篇好文章,都能切合“一葉落知天下秋”這個題意,即使明清小說中截一個片斷也可以。
    這么一個題目,幾乎能夠涵蓋無窮,是因為它富有文學(xué)性,具有形象性和象征性,文學(xué)性大于思想性,是形而上的東西,它超越了具體的人、事、物和道理,又蘊涵在它們當(dāng)中??忌蠖嗖欢@類作文的“三昧”,如果他懂,又缺乏誠信,投機取巧,不管懂不懂題意,會不會寫文章,考前宿構(gòu),考時默寫,評卷者將非常為難。
    【例文】:
    一葉落知天下秋
    梅子黃時的一川煙雨籠著如詩如畫的江南時,我卻常常夢到冬日有著暖暖陽光的午后,老屋的后院,背倚著門的曾祖母手里拿了針線微微笑著。所有的懷念都是緣于一雙小小的繡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淚水和歡笑。
    我所知道的繡花鞋,我所想像的繡花鞋,應(yīng)該是有著鮮艷的紅色緞面,折射出令人陶醉的酒紅色的光芒,它應(yīng)該有金色絲線織就的鳳凰牡丹并蒂蓮開,它應(yīng)該在三寸金蓮之上,微微地挪開步子,應(yīng)該伴著宮廷才有的醉香和歷史才有的沉醉。
    我常常仰頭觀望日落時的天空。一團團白色的云朵就像美人踩過藍綢時的香粉屐痕,聽說女子纏足始于五代南唐李煜。誰都不曾料到,這一纏竟纏了千年,纏出了多少血淚?!
    小時候看著曾祖母小心地挪動蓮步,覺得很好看。也曾私底下學(xué)著走得搖曳生姿,“花枝亂顫”。新鮮感過去之后還是會嫌像被什么縛住了手腳,如此不得自由,于是和一大幫孩子歡呼著、奔跑著、自由自在,像極了天下的鳥兒,飛得無拘無束。我想曾祖母一定在用那種與年齡不相符的羨慕的眼光看著我“飛”過巷子。
    在那個年代,女孩子都是要纏足的。聽曾祖母說她出生于宣統(tǒng)三年。那便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時候,歷史書上說孫中山在“中華民國”成立之時便頒布法令禁止女孩子纏足,不知是新的法令的春風(fēng)沒有惠及此地,還是真如所說丑惡的勢力并未徹底死亡,我的曾祖母便纏了足。
    我倒沒有聽她說過纏足的種種痛苦,她盡量在我面前展現(xiàn)美麗一面,老人都是一樣的,總像是傳說的那樣,要把最后的的一切都留給后代。比如我看到了她留下來的紅繡鞋,一雙極其美麗的紅繡鞋。雖然我只看到她在生前穿著的青面小鞋,由爺爺扶著散步,白發(fā)被風(fēng)吹過。
    奶奶說曾祖母年輕時也是美麗的女子,所以我看著這雙紅繡鞋,總會想像一個美麗的新娘,在那個年代的鄉(xiāng)村,美麗是不會永遠屬于一個年輕女子的,她有的是什么呢?三日入廚房、洗手作湯,從此脫下美麗的嫁衣和華美的紅繡鞋,開始勞作,相夫教子,擔(dān)起生活的重擔(dān),任滄桑爬上脊背,紅顏變?yōu)榘装l(fā)。只有紅繡鞋,在她百年之后依舊美麗如當(dāng)初。
    曾祖母教過媽媽打盤紐,一個個精致得像藝術(shù)品,但始終不曾再做紅繡鞋。
    我緩緩摸過紅繡鞋的花紋,剎那間依稀看見飛天流轉(zhuǎn)的衣紋,關(guān)于一個女人承受一切的美麗。
    我去看戲文里青衣流轉(zhuǎn)的水袖,看她美妙的身段,卻永遠也找不到紅袖添香紅鞋的神韻。紅繡鞋已成過往,曾祖母承擔(dān)一切風(fēng)霜的美麗永在我心中。
    紅繡鞋,白布里。一個女人最平淡的傳奇人生,由它默默無語地講述。
    【點評】:
    一雙繡花鞋,的確很??;一段凝重的歷史,還小嗎?
    我們欣賞這位學(xué)生的睿智。穿過時空隧道,他(她)為我們打開了一個獨特的視野:古老而美麗的紅繡鞋,古老而美麗的人,古老而美麗的往事,寄托了一種悠遠而深刻的情思。開篇營造了如詩如畫的氛圍,引起回憶;卒章巧妙顯志。用語含蓄但并不奇崛。文筆細膩,多用長句,如綿綿水流,是一種豐厚的訴說;間以短句,如澗中青石,富寓趣味,或歡快,或惋惜。貌似平靜的敘述中流淌著起伏的情韻。我們甚至想,這未必是真實的故事,然而他(她)卻寫出了故事的真實,這要歸功于他(她)長期累積起來的厚實的“精神的底子”。有時,一個新鮮的切入口,可以讓你“柳暗花明”。
    例文
    一葉落知天下秋
    千年萬載,華夏一直在吟嘯著,那吟嘯聲便回蕩在千般丘壑,萬斤巨瀾,億萬個炎黃子孫的心中!古老蒼勁的民族啊,歷經(jīng)多少個春露秋霜,那嘯聲已是那么滄?!,F(xiàn)在,我要擷取你殘留的裊裊余音,來窺得你的全部……
    在那荒無人煙的西北邊塞,陽關(guān)一直靜默著,那是一種無言的哀悼,或許它腳下的萬千墳塋中的枯骨也在靜默吧,他們沒有烏紗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養(yǎng)家糊口的企盼。然而他們走到了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發(fā)中,在江南春閨的遙望中,在湖湘稚兒的夜哭中,走到了這里!為的就是一個完整的疆場,為的就是一方子孫們的凈土,為的就是一個昂然挺立的民族!他們甘愿終身為夷,甘愿暴骨沙礫。在這里,我看到了華夏你的慘烈決絕與剛強。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是的,長江一直在流淌著,如此之長,橫亙著中原。然而,在時間上,它似乎更長,貫穿著整個歷史。在長江的上游,有劉備白帝托孤的眼淚,也有李白揚帆蕩槳的身影。或許,劉備與李白完全是兩類人,一位是爭逐天下的君主,一位則是周游天下的詩人。帝王將相自成其蓋世偉業(yè),賢士詩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長江以它的廣博容納了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劉備疲憊的馬蹄。在這里軍事與文辭交融,征服與解脫交融!在這里,我看到了華夏你的寬容與博大。
    最后,我漫步在江南的古鎮(zhèn),莼鱸之思和那個桃花流水的童話,或許已成為每個華夏兒女的情結(jié),在這里,有人選擇了隱逸?!按箅[隱于市”,于是,就把自己完全銷融于鍋碗丁當(dāng)聲中,把自己完全銷融于雜貨俗物叫賣聲中,而這里溫柔的小橋流水,溫柔的炊煙老屋,這里淳樸的鄉(xiāng)親鄰里,也都欣然接受你的到來。然而,古鎮(zhèn),也有難以捉摸的一面,便如白發(fā)蘇州的那個復(fù)社,以及那篇膾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記》。在這里,我看到了華夏你最深處的溫柔忍讓與爆發(fā)!
    華夏大地山川秀美,人文醇美,在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風(fēng)俗間便倒映著華夏的全貌,讓我們透過山水人文,去窺得華夏母親的容顏。
    【點評】:
    這篇文章如果刪去了第一段的末句“我要擷取你殘留的裊裊余音,來窺得你的全部”和最后一段的“在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風(fēng)俗間便倒映著華夏的全貌,讓我們透過山水人文,去窺得華夏母親的容顏”,很難想像一下子直接和文題掛起鉤來。這就是所謂“點睛之筆”的重要性。
    細讀之,可發(fā)現(xiàn)考生獨具匠心,他(她)從塞北、長江、江南三個區(qū)域沉積的歷史文化來謳歌華夏民族的慘烈決絕與剛強、寬容與博大以及溫柔忍讓與爆發(fā),洋溢著作為華夏子孫的熱情與自豪。語言瑰麗,浸透著濃厚的人文色彩。
    第二種:這是一個逆命題。根據(jù)對試題的解讀,我們覺得這正是這次考題的正解,是立意。
    “一葉落知天下秋”是個盡人皆知的命題,命題者加上問號之后,語義立即有了逆轉(zhuǎn),含義應(yīng)該是“一葉落”果真能知“天下秋”?這恰恰犯了哲學(xué)上的錯誤,那就是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看問題片面,不能多角度多思維立體地看待事物或人。
    這種思考,也許正是命題者的匠心所在,屬于反彈琵琶法,是求異思維,考的正是考生逆向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從這方面去想,咱也就原諒命題者的不是了。
    例如:“近墨者未必黑”的“反彈”,“班門弄斧”的反彈。華羅庚主張“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因為“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氣向行家學(xué)習(xí),讓他們指點迷津,一定會進步很快。“藝高人膽大”道理不言自明,而“膽大人藝高”更有道理,因為膽大的藝人會勇敢地向高難動作探討,不斷創(chuàng)出新招
    1、一葉落知天下秋?
    秋天來迎,黃葉飄落。我們知道,哦,秋天來了。可是如果我們拾起一片枯黃的葉子,硬說秋天已到,誰知周圍春色滿園,豈不有些片面?故曰:一葉可知天下秋,一葉亦不可知天下秋也。
    一支紅杏出紅墻,便知園內(nèi)春色艷麗;一群大雁南飛,便知季節(jié)變化,一群螞蟻搬家,便知要下雨了;一園子的禽鳥亂飛,便知地窟將至?!案呱搅魉睆椀揭话?,琴弦斷了,彈琴者就知道知心好友遇到不幸;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的破產(chǎn)標(biāo)志著世界金融海嘯的爆發(fā)。
    這一切都應(yīng)證了哲學(xué)上的一個觀點,“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逼毡樾栽⒂谔厥庑灾?。意思是人可以通過看特殊的事物而發(fā)現(xiàn)它普遍的聯(lián)系?!耙蝗~落”就是特殊性,“天下秋”就是普遍性。
    所以,“天下秋”這個普遍性就寓于“一葉落”這特殊性中,一葉落可以知天下秋。
    可是,這樣說似乎太絕對了。
    廣東的GDP飛速直上,珠三角這小地方甚至還超過臺灣地區(qū)。我們生活看上去夠好了吧。但廣東西翼山區(qū)地方人民生活仍很艱苦,這就是所謂的貧富差距,廣東GDP增長快并不能代表這地方的所有人都生活富裕。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你被一片小樹葉遮住了眼,又怎么能見到泰山,更別說知天下“秋”了,“井府之蛙”也是只看到自己頭上一個小圈,怎么能見到廣褒無垠的世界呢?“士別三日,當(dāng)刮目相看”,這個人在三天前與三天后完全不一樣,如果你在三天前就幫他定了位,哪里還有后來了“刮目相看”呢?
    政治學(xué)上有一句話:“當(dāng)今世界主流是和平與發(fā)展,但仍不安寧?!币悦绹鵀槭椎陌詸?quán)主義和強權(quán)政治是阻礙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主要障礙,又或是拉登的恐怖襲擊,達賴的*,陳水扁的*,還有巴以沖突,都使世界很不和平。但世界總體趨勢還是向著和平與發(fā)展。這是因為,這“一片葉”還沒有足夠力量使人知“天下秋?!?BR>    “一葉落知天下秋?”這個問題的答案要按具體情況而定。要看“這片葉”是否有代表性去代表“天下秋”,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又或是對地震來臨前的雞飛狗跳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