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故事:逢人說項善何多

字號:


    人們常說“文人相輕”,這話固然有一定道理,因為它被一定的歷史和社會環(huán)境隱隱左右著。自從魏人曹丕把它總結(jié)性地寫進《典論•論文》后,這種說法居然就越發(fā)有其“發(fā)展”的土壤了。所以歷代都有大量的肆意扼殺賢才的不幸故事出現(xiàn),委實令人扼腕憤嘆不已。
    但事實上,也有為數(shù)不少的賢明之士卻是以提拔、掖引他人為樂事。大約公元820年左右在世的詩人楊敬之,就是其中一個極為難得的榜樣。
    虢州弘農(nóng)人楊敬之,字茂孝,是詩人楊凌的兒子。他曾任國子祭酒這一教職;就在自己身兼太常少卿之職的那天,楊敬之的兩位兒子楊戎、楊戴也在同日登科,這事當時便被人們稱為“楊家三喜”。而楊敬之曾把他自己寫得比較得意的《華山賦》拿給了大文豪韓愈看,韓文公讀罷就極為嘆賞,并當即向他人推薦楊;一時間,楊的大名便傳遍了士林。另外,宰相李德裕也頗為欣賞楊的文才,經(jīng)常對人夸獎他。只是頗為有趣的,關(guān)于這薦賢之事,相比之下,此兩位在中國歷都將永垂不朽的人物卻沒有留下更值得后人緬懷的故事,倒是被韓、李二公所稱贊過的這楊敬之先生,卻留下了一個令后人為之叫好不迭的成語:“說項”。①
    也許正是由于自身特別幸運之故吧,經(jīng)常得到許多名流獎許的楊敬之,對于熱心提拔后進文人也可謂不遺余力。一旦見到寫有好詩文的青年人,他就一個勁兒地把玩,欣賞,然后便向他人極力稱許,推薦。
    要知道,在唐代的名利之途上,“知名度”可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環(huán),它往往使人在官場甚至一生中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許多文人就是憑借它作為晉身之階而垂名后世的。青年詩人項斯正是以他橫溢的才華得到了楊的賞識和推薦,并很快脫穎而出。
    江東人項斯,字子遷,開始時在朝陽峰隱居。在此期間他用功讀書,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有所作為,好為國家多作貢獻。然而,他居然孤獨地度過了30來年而未能如愿。但他就是能耐得住寂寞,依然在山澤間從容嘯詠不輟。文宗開成年間(836年~840年),項斯的聲名已是不小了,而且他也很受詩人張籍的稱賞。唐代詩人愛寫送宮人入道詩,盡管汗牛充棟,卻都不怎么出色;只有項斯的該類詩作是屬拔尖兒的。②其詩有云:
    愿從仙女董雙成,王母前頭作伴行。
    初戴王冠多誤拜,欲辭金殿別稱名。
    將敲碧落新齋磬,卻進昭陽舊賜箏。
    日暮焚香繞壇上,步虛猶作按歌聲。
    一天,國子祭酒楊敬之一見到項斯包括上詩在內(nèi)的詩文作品,當即便大為贊賞;同時,他還按捺不住興奮地寫了一首詩贈給項斯——
    處處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于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相逢說項斯!③
    如此一來,項斯的名聲就更大了。不久,他便考取了進士,而且他的排名還在許多人之前;應(yīng)該說,這跟楊的大力推薦是分不開的。然而,令人遺憾得很,項斯后來的官運并不怎么亨通,只是做到潤州丹陽縣尉而已;而且,他在任上時便去世了。
    只是令人慶幸的,后世卻因楊敬之這贈詩中的語詞概括出一個熟語“說項”來讓人們長期使用著;亦即“說項”是向人說好話,講情的意思。如此一來,這被人們一再說著的項斯的在天之靈,或許也能聊以自慰吧。
    誠然,我們真的好希望世界上多一些像楊敬之這樣的人,那就是廣大文人乃至所有相關(guān)人士的幸運了,因為這將使那些負有才華而未能得到很好待遇的讀書人,也能發(fā)揮其應(yīng)有的作用。而這樣做的人,卻是需要有很好的眼光和很大的度量的。你能說這不是嗎???
    按:①說,音“稅”。②宋代大文豪兼大詩人王安石在選輯唐詩此類題材時,便僅選項斯此一首,具見王荊公《唐百家詩選》;劉克莊《后村詩話》載以為項斯此詩“未脫唐體也”。而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亦以為“此題唐人詩無佳者,此篇差勝。”③此詩首尾兩句,通常版本作“幾度見詩詩總好”及“到處逢人說項斯”,可參見《全唐詩》;而本文所錄詩則據(jù)唐人李綽《尚書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