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教學課件 雅思教學課件(實用7篇)

字號:

    演講,首先要了解聽眾,注意聽眾的組成,了解他們的性格、年齡、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們的觀點、態(tài)度、希望和要求。掌握這些以后,就可以決定采取什么方式來吸引聽眾,說服聽眾,取得好的效果。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yōu)質的演講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秀演講稿模板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演講稿教學課件篇一
    一、交給學生識字的主動權
    在板出課題后,讓學生讀讀《靜夜思》三個字,然后請他們說說:你想提醒大家讀好哪個字?學生就說出了“靜”讀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體認讀,不能拼讀。于是隨機教學靜與夜,給它們找找朋友,說說能用什么辦法很快記住這兩個字。但我還不滿足于此,我又問:哪個字告訴我們詩人是在什么時候?哪個字告訴我們周圍有沒有聲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著什么呢?意外的是,學生很快都明白靜”和“夜”的意思。那詩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學生的意識到了新的學習梯度,馬上進入了閱讀。
    二、從生活情感啟發(fā)詩的情感 -靜夜思教學反思_靜夜思教后感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唱。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xiāng)的時候,我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xiāng)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有的說是玩過的小溪…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課前我還擔心他們讀不懂詩呢。于是我又問他們:你們也有過想念爸爸媽媽的時候嗎?什么時候最想?,她說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媽媽,于是學生的話題就這樣打開了,就這樣他們明白了詩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
    演講稿教學課件篇二
    《絕招》這篇課文是新課標人教版第六冊第四組的略讀課文,講的是幾個小伙伴之間發(fā)生的趣事。這篇課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細致刻畫的小柱子這個人物形象鮮活欲出,躍然紙上??梢哉f,他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學生都可以從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強,不服輸。因此,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
    我鼓勵同學們進行充分的自主閱讀,自主學習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重點內容精讀,次要內容略讀,這是略讀課文主要的教學方法。因為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引導學生讀書時先想一想課文中講了幾個小伙伴,涉及了哪幾種絕招。建議學生動筆在文中畫出來,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其次,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理解一些問題,如“小柱子為什么要練絕招?他練了什么絕招?為什么小伙伴羨慕地豎起大拇指?”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但是,整節(jié)課下來,進行的很艱難,有很多需要認真改正的地方。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課文的講解沒有重點,沒能突出“絕招”。由于在生字詞上花了15分鐘,所以我想在下面的學習中應該加快速度,以防出現(xiàn)課文講不完的狀況,我就把原來準備的讓同學們熟讀課文查找關鍵詞的環(huán)節(jié)略過。結果,導致了文章內容的講解缺乏重點,整節(jié)課是老師牽著學生學,沒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其次,由于我的講解過多,同學們參與的機會減少,積極性普通不高,整個課堂學習氛圍不濃厚,由于和同學們的互動受到干擾,這些信息反饋給我之后也影響到了我的情緒。
    我在和同學們交流時親近性不夠強,致使我想要主動發(fā)揮主導作用卻難以進行,課堂進行的有些被動??梢哉f課堂的進行是艱難的。
    同時,這也讓我我反思到,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正是一面鏡子,它反映出的是老師的教學質量。準備不足會導致課堂知識傳授不全面,教學思路不清晰,重點不突出。我想,這也是我最應該得到教訓的地方。
    通過這節(jié)課的準備、試講、課堂教學讓我體會到,一節(jié)精彩的課堂需要的是老師課前完全充分的準備,能夠在頭腦中掌握課文的重難點,思路清晰,并且能夠考慮到課堂上同學們的各種反應,只有這樣,才能上出一堂高質量的語文課。
    演講稿教學課件篇三
    一、本文著筆于蘇州園林的總特點,有很強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總說和分說的自然結合,是教學的重點。
    二、蘇州園林的總特點就是畫意美,教學時應盡可能將有關文字還原成畫面。
    三、本文以說明為主,有時也穿插使用了議論、描寫等多樣化的語言表達方式,教學時應適當分析,這是教學難點。
    四、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仔細領會,認真辨析。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查字典等有關工具書,掌握生字的字形、讀音,了解文中部分字詞的意義。學習本文多樣化的語言。
    二、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總說和分說的結構層次。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略蘇州園林的畫意美,激發(fā)學生愛美愛國。
    [教學重點]:
    一、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理清全文的結構布局。
    [教學難點]:
    學習說明方法,領會描寫句、議論句的作用。
    [教具準備]:
    蘇州園林的圖片、課件
    [教學要點]:
    1、把握蘇州園林的總特征。
    2、理清說明順序。
    3、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
    [教學過程]:
    一、布置預習:
    粗讀課文,抓住本文的說明中心,劃分課文段落,借助工具書弄懂生字詞。
    二、導入新課: 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美在西湖,蘇州美在園林,那么蘇州園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讓我們伴著清雅的古箏曲,一起來欣賞一組蘇州園林的圖片,感受一下蘇州園林的美趣。
    三、課件顯示圖片欣賞,請同學們說說看圖片后的感受。
    1、圖片介紹了哪些園林?
    (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留園——蘇州四大名園)
    2、說說你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鼓勵學生運用詩句)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下面請同學們聽聽葉圣陶對蘇州園林的評價,看看葉圣陶先生跟你們有沒有同感。
    [幻燈出示思考題] :
    1、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是怎樣用一句話概括蘇州園林的特點的?
    3、作者分項概括,又從四個方面體現(xiàn)以上特點,是哪四個方面?
    4、課文余下部分又介紹了什么?
    5、結合是上述問題,標明全文說明順序。
    (電腦播放課件:蘇州園林的相關圖片、原文文字)(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自由發(fā)言。)
    五、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結合圖片,用語言再現(xiàn)蘇州園林四個“講究”的圖畫美。
    (學生分小組合作,教師提供相應的圖片、音樂,小組推薦代表表演,師生共同點評。)
    2、文中優(yōu)美的句子很多,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并說說你喜歡的原因。
    3、從文中你領會到哪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學生自由發(fā)言)
    六、質疑問難。
    [提倡學生有發(fā)問精神]
    (鼓勵學生敢于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尋求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
    七、拓展訓練。
    [學文與作文成為一體,意在指導學生注意作文的條理性]
    試以“我的家”為題進行寫作練習,要求不實寫哪一處景或哪一件事,而從總的印象寫起,引出對事物總的特點的概括,然后圍繞中心多方面說明。
    板書設計: 蘇州園林——葉圣陶
    總印象:標本影響
    演講稿教學課件篇四
    1、初步理解古詩的含義,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2、能夠有節(jié)奏地朗誦古詩。
    活動準備:
    教學掛圖、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幼兒觀察并討論畫面內容。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畫面內容。
    教師:請你們和老師一起仔細觀察掛圖,說說上面畫的是什么季節(jié)》
    2、請幼兒欣賞古詩,感受古詩的意境美。
    1)教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請幼兒欣賞古詩并感受故事的意境美。
    教師:古時候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詩人,他把這幅美麗的畫面寫成了好聽的詩,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2)教師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師:古詩叫什么名字?
    這首古詩是誰寫的?
    春天的時候一覺醒來,不知不覺就亮了。當詩人醒來后,聽到外面到處是小鳥的叫聲,于是詩人就寫下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詩句。
    詩人想:昨天晚上又是風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來,于是詩人就又寫下了“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詩句。
    3、教師教授朗誦古詩的方法,幼兒學習朗誦古詩。
    教師教授古詩,幼兒朗誦古詩3-5遍。
    教師:古詩中有的詞語有很多含義,所以小朋友們在朗誦時語速不要太快,音要拖得長一點。現(xiàn)在,請小朋友們跟老師一起朗誦古詩。
    活動延伸:
    教師可以給古詩配上優(yōu)美的旋律,讓幼兒跟隨旋律朗誦古詩。也可以請幼兒把在家學會的古詩朗誦給大家聽,鼓勵幼兒相互學習。
    演講稿教學課件篇五
    【導語】本站的會員william09為你整理了“《乞巧》
    教學
    課件”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乞巧》是人教社新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一首古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jié)、少女節(jié),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培根說過:讀詩使人靈秀。那是因為詩中有意境。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的是創(chuàng)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動教學策略,事實證明還是比較成功的。
    1、借畫面互動:
    《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除了在課前加幾個晚班搜索到了讓我中意的圖片制作多媒體課件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jù)詩句想象畫面,配樂再現(xiàn)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2、借音律互動:
    3、借吟誦互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課中吟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4、借想象互動:
    豐富的想象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象人間乞巧的場面,最后請學生大膽地向織女祈愿,啟發(fā)學生吟詩明志,用說來體會詩人的志趣,體驗乞巧的民俗,學生自己借詩詠志,借想象抒情懷。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三四年級)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fā)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于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這是我此堂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以后要與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處。
    乞巧教學設計
    乞巧教學設計
    乞巧主持詞
    演講稿教學課件篇六
    小學三年級學生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音樂第六冊(人民音樂出版社)
    1、能用自然的聲音、較準確的節(jié)奏和音調有表情地參與二部輪唱。
    2、能與他人合作探索輪唱的方法,不斷提高協(xié)調能力和多聲部聽覺能力。
    《詠鵝》是根據(jù)唐代詩人洛賓王的著名詩篇創(chuàng)作的歌曲,描繪了鵝在湖面上自由游弋的神態(tài)。
    《老爺爺趕鵝》是一首活潑、風趣的二部輪唱歌曲。c大調,單樂段重復帶擴充的結構。歌曲以對白及鵝的叫聲刻畫了老爺爺趕鵝的場面,具有較強的生活氣息。
    《保衛(wèi)黃河》是一首進行曲風格的輪唱曲,曲調鏗鏘有力,音樂形象非常鮮明。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此起彼伏、洶涌澎湃的抗日浪潮。
    探索輪唱的方法。
    二部輪唱的和諧、準確。
    鋼琴、錄音機、磁帶、多媒體、大歌片。
    一課時
    生:(觀看《詠鵝》vcd)演唱形式是齊唱,歌曲情緒是優(yōu)美抒情的。
    師:(出示《老爺爺趕鵝》歌片)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一首羅馬尼亞兒童歌曲《老爺爺趕鵝》,我們也用齊唱的形式復習一遍,比較一下這兩首有關鵝的歌曲在情緒上有什么不同。
    生:《詠鵝》是抒情的,《老爺爺趕鵝》是歡快、風趣的。
    師:哪一句最能表現(xiàn)歌曲情緒?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聲音來演唱這一句呢?
    生:應該用跳躍的、歡快的聲音演唱。
    師:好,我們再來唱一唱。
    生:(有表情演唱歌曲)
    生:(欣賞《老爺爺趕鵝》范唱)一組人先唱,另一組人后唱。
    生:老師是從同學唱到第二小節(jié)時開始的。
    師:咱們試一試,左邊同學跟著他們幾個來演唱,右邊同學跟著老師來演唱,用手指輕輕點手心來擊拍。
    生:(一部分學生隨老師唱,另一部分學生跟隨幾個學生唱)
    師:你們覺得我們的輪唱效果好不好?
    生:不好,聲音太大了,太吵了。
    師:老師也有同感,我還看到有幾個同學捂著耳朵,這是為什么?
    生:我怕受他們干擾。我怕跟他們跑了。
    師:你們說得太好了!誰來給我們指揮一次,咱們再來試著唱一唱。
    生:(由學生指揮,學生進行輪唱。)
    師:你覺得這次效果怎么樣?
    生:整齊多了,如果各聲部聲音再小一點就更好了!
    師:是呀,如果我們的聲音再輕一些,自己演唱的同時還能聽到另外一個聲部的聲音,并且不影響自己的演唱,這樣就容易唱好了。老師指揮,咱們再來試試。
    生:(隨指揮演唱歌曲)
    師:這一遍大家的進步真不小。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唱好輪唱的?
    生:我注意了把節(jié)拍唱準,聲音輕一些;我自己唱時還注意別人唱……
    生:(說方法后,集體練唱)
    師:請你們來聽一聽他們是怎樣結束的?這樣演唱給你什么感覺?
    生:(欣賞歌曲范唱)集市更熱鬧了;歌曲更風趣了;好像很多鵝在叫……
    師:我們也用這種結束方法唱一唱。
    生:(隨伴奏輪唱)
    師:哪幾位同學愿意展示一下?
    生:(幾位學生進行歌曲輪唱)
    師:《老爺爺趕鵝》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有對話,有鵝叫聲,我們練習了用輪唱的形式演唱這首歌。你們還能結合其它形式演唱這首歌曲嗎?各小組練一練。
    生:(分小組討論、練唱)
    師:哪個小組先來展示?大家看他們是用什么形式表現(xiàn)歌曲歡快、風趣的。
    生:(小組展示、評價,集體學唱)
    師:大家都會唱《兩只老虎》這首歌吧?請小組長帶領你們組同學用輪唱的形式唱一唱,要設計好開始和結尾。
    生:(各小組練習輪唱)
    師:哪個小組來展示?看他們兩個聲部配合得怎么樣?
    生:(小組展示后,集體輪唱,學生可自選聲部)
    生:(欣賞片段,談感受)
    師:還有一首歌《小寶寶睡著了》,咱們也試試輪唱,效果怎么樣?
    生:(隨指揮輪唱)歌曲應該安靜、甜美的,輪唱的形式不適合。
    師:所以,不是每一首歌曲都適合用輪唱形式,什么樣的歌曲適合輪唱呢?以后我們再探討。
    下課。
    演講稿教學課件篇七
    1.通過自學,大體理解詩意;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能默寫。
    3.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體會作者對雄偉自然的贊美之情。
    4.感受詩句的優(yōu)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一、知詩人,解詩題。
    1.直接揭題:浪淘沙
    2.理解詩題,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自由說說。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chuàng)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詩人。
    學生交流有關劉禹錫的資料,教師相機引導學生背背積累的劉禹錫的詩,并適時提示學生注意作者與當?shù)氐年P系,了解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
    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稱劉柳,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邁,決不向惡勢力低頭。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白居易因而稱他“詩豪”。他的七律和七絕都有許多名篇,而用民歌體裁來寫七絕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點,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
    二、讀通讀順。
    浪淘沙劉禹錫
    三、抓字眼,明詩意。
    1.初讀,理解詞義。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chuàng)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后又用為詞牌名。
    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牽??椗恒y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后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
    2.再讀,理解詩意。
    想一想,為什么這么讀?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解決。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狀、狀態(tài)。)借助簡筆畫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偉壯觀,作者的夸張方法。)引導學生聯(lián)想進行理解。
    (3)——學生連起來說說詩意。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F(xiàn)在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借用圖片理解。
    3.品讀,深化理解。
    名句賞析——“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BR>    (1)讀讀詩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問產生?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
    (2)引導學生釋疑,在此過程中體會詩人內心的豁達與豪邁。
    三、想意境,熟讀成誦。
    四、品用詞,練語感。
    (一)品評“上”字
    2.猜猜他曾用過哪些字?(到、過、去、……)
    把這些字填進去讀讀,與“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結:是?。∫粋€“上”字,引發(fā)了我們學生多少聯(lián)想
    (二)嘗試推敲。
    現(xiàn)在,老師讓你們也來當一回小詩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該用哪個字合適?并說說為什么。
    1.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客船。(來、去、到、見、……)
    2.風乍起,吹一池春水。(動、皺、翻、起)
    五、自主小結,自主作業(yè)。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呢?(引導學生從多方面進行總結)
    2.你認為這堂課應做什么作業(yè)。(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長進行鞏固或延伸,如配樂詩朗誦,畫畫情境圖,改寫散文或現(xiàn)代小詩等等)
    3.在下面這幅畫上,抄寫古詩??纯凑l的“古詩配畫”最美。
    江雪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逐句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色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學習古詩的方法。
    3.會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中字詞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詩的方法步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冬天來到了,慈祥的冬爺爺又快給咱們送禮物來了。他的禮物十分神奇,會使光禿禿的枝條一夜間開滿美麗的白花,會使綠油油的麥苗一夜間蓋上一層厚厚的棉被,同學們說這禮物是什么呢?(生答)咱們是中原的孩子,見慣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描寫江上雪景的古詩--《江雪》。(板書)
    二、初讀課文,正音辨字。
    1.學生輕聲自由讀全詩,再指名讀,齊讀全詩。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釣魚孤獨)
    讓學生舉例加點字與何字相似。(衰鉤狐)
    三、學生析題,教師簡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這個題目,你認為這首詩該寫什么內容?
    2.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這是他被貶官之后所寫的一封來信。他對江上雪景的描繪是不是和我們談的一致呢?下面我們就學習這首詩。
    四、精讀,理解詩句。
    出示詩句卡片(千、張)邊貼邊讀。(領讀——自由讀)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1)學生齊讀此句,逐句理解,試譯全句,可自學可討論。
    (2)檢查自學效果,學生訂正補充。
    指名意譯此句的前半句。
    “人蹤”什么意思?“滅”什么意思?查字典選義項(消滅、熄滅、消失)。
    指名意譯此句的后半句。
    (3)讓學生思考品味:該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冷清、寂靜、凄涼的畫面,)
    讓學生讀、思、議,教師啟發(fā)學生想象品味。
    (4)指導朗讀。(由畫面、感情啟發(fā)到語氣、語速、停頓、重音)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5)過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為描寫對象的景物有千千萬萬,作者只是抓住了兩個典型的環(huán)境進行描寫(千山、萬徑),因為山林是平日鳥兒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現(xiàn)在連山林中都沒飛鳥,連路上都沒有行人,你說這天氣怎么樣?這樣的天氣環(huán)境給人一種寂靜、冷清的感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有沒有人呢?請自學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學)
    (6)⑥檢查自學效果。
    學生齊讀此句,逐一提問對以下宇詞的理解。
    “孤”、“舟”、“翁”、“獨”。學生如果回答正確,則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啟發(fā)其他學生知識的遷移。
    難點理解:“釣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釣雪么?從而讓學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為了押韻,b.突出環(huán)境惡劣,c.點題。
    (7)指名意譯第二句,學生互相糾正補充,教師最后總結。
    (8)學生思考、討論、回答;第二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老翁孤舟獨釣的圖景)
    (9)指導朗讀。(除語氣、語速、停頓、重音外,“寒”字的顫音要讀出來,以符合其凄涼、冷落的感情,師示范)
    孤舟/蓑笠/翁,獨釣/塞江/雪。
    再讓學生反復朗讀全詩,以體會感情。
    五、品讀,體會詩句深意。
    1.啟發(fā)學生再次品讀想象這首詩的第一句所描繪的畫面,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受。(由人鳥絕跡可以想象環(huán)境的寂靜,給人的感受是清冷、凄涼)啟發(fā)學生再晶讀咀嚼第二句詩,在人鳥絕跡的環(huán)境中,在雪花紛飛的寒冷江面上,一個孤獨的老人獨自垂釣的畫面,又給人以怎樣的感受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覺得這位老人有著怎樣的精神品質?(讓學生讀、思、議、發(fā)言)
    其間可啟發(fā)學生求異思維:
    (1)在寂靜清冷的環(huán)境中獨自垂釣可見其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
    (2)在這樣寒冷、靜寂的大江上卻能獨自垂釣,也可以看出這位老人堅強不屈的性格,透出絲絲生氣?!霸娧灾尽?,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2.配樂范讀,生閉目想象畫面,再次體會詩的意境。
    3.出示幻燈片(2)(本詩畫面)。生口述畫面內容,意譯全詩(語言訓練)。再指導背誦,默寫全詩。
    六、總結學法。
    讓學生回憶后回答學習《江雪》的過程,再出示幻燈片(3):
    a.解題,了解作者。
    b.朗讀,弄準字音。
    c.講析,試述句意。
    d.晶讀,體會詩境。
    e.賞讀,背默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