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化治霾,注定行之難遠
近期,為降塵治理霧霾,鄭州市區(qū)灑水日耗3.5萬余噸,此舉經當地媒體報道后,引發(fā)市民持續(xù)熱議,質疑聲眾。相關部門負責人指出,目前“南水”入鄭,雖然去年全城“喊渴”的局面得到緩解,但隨著用水量的遞增,測算到2020年,會再次面臨缺水的壓力。同時,有專家認為,灑水降塵治霾揚湯止沸,灑水對揚塵有作用,抑制不了霧霾,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實現花費與收效的平衡。
“4月份開始,一天灑水6趟,平均倆小時灑水,一輛灑水車裝10噸水,跑一趟基本灑完,一天灑掉60噸水,用的都是消防栓里的自來水”。相關資料顯示,鄭州市一天的灑水量3.5萬噸,按每噸3.05元計算,每天需要灑掉約10.7萬元。從這樣的投入來看,鄭州方面治霾的決心和投入力度毋庸置疑。
然而,與今年1月-6月,鄭州市大氣環(huán)境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三的霧霾嚴峻形勢相伴的是,鄭州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均值的1/10,屬于嚴重缺水的城市之列。當霧霾遭遇缺水,拿本就有限的水資源去治理霧霾,這樣的安排,當然首先要面臨合理性的疑問。
專家透露,之所以啟用大規(guī)模的灑水治霾,主要是為有效遏制道路和工地的揚塵。華北環(huán)保督查中心2015年5月以來幾次專項督察和環(huán)保部門對該市領導的約談顯示,鄭州市明顯存在著揚塵污染問題突出等問題。于此而言,大力降塵也確實是鄭州治霾的一種務實選擇。但問題在于,依靠灑水降塵,終究非治本之策,它至少存在兩個方面的疑問,一,灑水之外,其它降塵的手段是否用盡了?二,揚塵問題對鄭州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從降塵的綜合治理來看,據媒體此前報道,華北環(huán)保督查中心在現場督察發(fā)現,鄭州多個工地在落實包括施工工地周邊100%圍擋、物料堆放100%覆蓋等在內的“6個百分百”要求上流于形式。顯然,相對于單方面不計成本的灑水,落實這些要求才是真正的源頭治理。
而如果聯系到治霾的全局性,灑水降塵更容易顯示其局限性和功利性。環(huán)保督查部門對鄭州霧霾成因的診斷除了揚塵之外,還包括燃煤污染治理力度不夠,特色產業(yè)違法排污情況普遍,部分大型企業(yè)違法排污等。不難推斷,這些相較于揚塵而言,其實才是霧霾的根源性原因。在治理上,也比灑水更復雜,更需要治理的智慧和魄力。而揚塵只需加大灑水的投入,在短時間內或許就能收到效果。但從長效看,且不說灑水帶來浪費問題,在其他成因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灑水到底能起到多大的實際效果?這樣的做法,只能令人想到是相關方面應對約談壓力的短視之為。
不可否認,上級環(huán)保部門的約談確實會給治理者帶來現實的壓力。但如果這樣的壓力轉化,只換回功利性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顯然不是上級部門與公眾所希望看到的場景。說到底,治霾沒有太多的捷徑可走,必須在全方位的視角下加以審視,講究智慧和策略。如果一味選擇簡單的路,容易出“政績”的方式,不但將徒增不必要的成本,也可能貽誤霧霾治理的佳時機。主政者大開把目光放得更長遠,多一點“功成不必在我”之心態(tài)。
灑水治霾所凸顯的治霾行動力當然需要被看到,但治霾歸根結底要講究科學。在很大程度上,霧霾的形成正是過去經濟粗放式發(fā)展的一種產物,那么,在治理上若仍延續(xù)著“不惜一切”的粗放式治理,終很可能會舊問題未解,新問題又起。不管怎樣,對于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而言,優(yōu)先選擇用水來治霾,都算不上優(yōu)方式。以短板來治理短板,很有可能是短板愈短。而功利化治霾,也注定行之難遠。
總有一些檢查叫“走后就發(fā)生事故”
22日20時56分,潤興化工發(fā)生一起分離器著火爆炸事故。來自淄博市官方微博的消息稱,截至23日1時50分,明火已經撲滅。桓臺縣政府新聞辦介紹,事故共造成1死9傷,其中死者是在清理現場時發(fā)現的,系工廠職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天津港爆炸事件之后,全國各地均開展了安全生產大檢查,淄博也不例外。8月15日,淄博市安全生產委員會印發(fā)了《全面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深化“打非治違”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紅頭文件。
天津港爆炸火災事件之后,許多人預料到了全國范圍將開展安全大檢查的規(guī)定動作;許多人也預料到了安全大檢查之后仍有可能發(fā)生安全事故。只是,想到以上兩點的人,恐怕萬萬也不會預料到,類似的化工廠爆炸火災事故,來得如此之快,如此悴不及防。
淄博潤興化工廠的著火爆炸事故,較之于天津港爆炸火災事故,無論在威力上還是在受災程度上都很難同日而語,因此,當全國媒體與網友的目光聚集在天津之時,淄博的這起化工廠爆炸事故很難再有強烈的反響??墒牵∈鹿室彩鞘鹿?,如果說天津爆炸事故撕掉了生產安全的底褲,則淄博潤興化工廠爆炸事故也可以管中窺豹,并成為反面教材。況且,對于這樣兩起事故,卻也有著相同的橋段與情節(jié)——之前都有過安全檢查,包括被安全部門約談。可是,假如約談和走馬觀花式的檢查真得有實際作用,相信淄博潤興化工廠的爆炸也不會發(fā)生。
總有一種檢查叫做“走后就發(fā)生安全事故”;總有一種安全事故發(fā)生在“安全檢查剛剛結束之后”。西方諺語曾教育我們,一個人很難踏入同一條河流,但是,對于我國的安全事故而言,卻總是重復著這樣的雷人事故和故事。于是,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樣的檢查和約談到底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我們又該如何從根本上在大程度上防范此類事故再次發(fā)生?
筆者認為,災難后的應景式安全檢查雖然也有必要開展,但是畢竟對于“百密一疏”的安全事故起不到根本上的遏制作用。而要剔除安全事故的隱患并形成真正的警醒,當要更加注重“兩頭”工作。一是,任何一個化工廠的設立與選址,無論是安評,還是環(huán)評,無論是政府的安全監(jiān)管,還是對于企業(yè)自身的防范,都應該走嚴格的程序。要嚴格遵守《安全生產法》以及《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更要相關安評和環(huán)評機構嚴格履職,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還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安全業(yè)務培訓,真正做到把事故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二是,一旦發(fā)生安全事故,對于涉事企業(yè)相關負責人和地方監(jiān)管部門與分管領導,都要進行嚴厲的問責。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存有僥幸心理的企業(yè)主和地方政府加強戒備。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專題聽取國務院工作組關于天津港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搶險救援和應急處置情況匯報,會議強調,不論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依法依規(guī)嚴肅追責,對涉及玩忽職守、失職瀆職、違法違規(guī)的決不姑息,給社會一個負責任的交代。在此之前,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堅決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做到黨政同責”。應該說,這體現了黨中央對于整飭安全生產問題的態(tài)度和決心。
事前強化程序正義以預防,事后強化問責和黨政同責,才能大程度上避免再發(fā)生類似的事故。對比之下,樣板戲化的全國安全大檢查,可能存在“會議落實會議”、“文件落實文件”、“約談落實約談”的嫌疑。因此,希望淄博爆炸事故后同樣能有嚴厲的問責和真實的調查,同樣能給社會一個負責任的、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結論。
終結“奇葩證明”不能止于不再開具
身份證丟了,戶口簿丟了,甚至人“丟”了,都要去派出所?!坝欣щy找警察”是不假,可有些事情,民警真的幫不了忙。近日,公安部在其官方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上就曬出了18項不該由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
但凡涉及“奇葩證明”的新聞,總會引發(fā)民眾的普遍關注。這是因為,任何一個不合理證明的存在,都可能給每個人的正常生活帶來是實實在在的影響。這次公安部門公開不再由自己開具的18項證明,按理說應該是好消息,但從輿論對此的反應,卻要復雜得多。
公安機關的每一項職責都對應的是具體的規(guī)定。一些本不屬于公安部門職責規(guī)定范圍內的證明,當然不應該由公安機關來開具。但問題在于,公安部門按照規(guī)定不再開具,并不等于“奇葩證明”就不需要了,甚至一些部門明確規(guī)定只承認公安機關開具的證明,那么當“開證明找警察”不再管用了,是否會在客觀上陷民眾于更大的*難之中?
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不少情況下,公安機關之所以成為民眾*的“首選”,恰恰只是因為確實不知道應該去哪辦。此次公安部門聲明不再開具的18項證明中,不少將只能由公證機構開具,顯然,較之于公安機關此前以公共服務的方式提供的證明,找公證機構所產生的費用,乃至帶來的不便,恐怕都要提高。甚至一些開具部門不明確的證明,將令民眾在*的過程中成為無頭蒼蠅。
因此,在現有條件下,如果對“奇葩證明”的聲討,換來的若只是公安部門自身的解壓,無疑是令人遺憾的。畢竟所有不合理的證明,終承受者還是需要辦事的民眾。樂觀視之,公安部門能夠對一些證明的開具責任作出厘定,只是“規(guī)范”*程序的開始,它需要其他部門的接力與聯動,更有賴信息部門之間能夠打通信息壁壘,真正從源頭上減少證明開具的必要性,實現“讓信息多跑,讓人少跑”。
所謂“奇葩證明”,*難其實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指向的是不合理的、非必要的證明。而對于*流程的簡化、梳理,明確*部門仍只是作用于減少*難度。然而,要大程度避免民眾不再為證所擾,主要還應該在廢除不合理證明上發(fā)力,讓信息共享、流通,取代證明。如一些證明確實屬于刁難、過時的,沒必要向辦事機構提供,就應該加大清理力度,直接廢除,而不只是辦事部門聲明不再開具。而另一些證明所要求的信息,確實具有現實合理性,那么也應該盡量通過行政部門之間充分的信息共享,來減少讓民眾自主提供信息的必要,能夠通過信息流通解決的,就不應該要求開具證明。
在當前對于奇葩證明的改革過程中,或許還存在著一種行動上的誤區(qū)。即不少部門或地方只限于在減少不合理證明上做文章,而在公民基礎信息共享的建設上行動乏力,導致證明依然過多過濫。
在本質上說,減少證明對于公民正常生活的干擾,確實不只是某個部門的事,而是有關于整個行政服務系統的再造。只有充分的信息流動與共享,才能在根本上減少民眾人在“證途”的煩惱。在這個角度而言,公安機關主動厘清自身的*職責,不是終極的解決之道,終結奇葩證明擾民和推動信息共享上,應該做和需要承擔的還有很多很多。
近期,為降塵治理霧霾,鄭州市區(qū)灑水日耗3.5萬余噸,此舉經當地媒體報道后,引發(fā)市民持續(xù)熱議,質疑聲眾。相關部門負責人指出,目前“南水”入鄭,雖然去年全城“喊渴”的局面得到緩解,但隨著用水量的遞增,測算到2020年,會再次面臨缺水的壓力。同時,有專家認為,灑水降塵治霾揚湯止沸,灑水對揚塵有作用,抑制不了霧霾,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實現花費與收效的平衡。
“4月份開始,一天灑水6趟,平均倆小時灑水,一輛灑水車裝10噸水,跑一趟基本灑完,一天灑掉60噸水,用的都是消防栓里的自來水”。相關資料顯示,鄭州市一天的灑水量3.5萬噸,按每噸3.05元計算,每天需要灑掉約10.7萬元。從這樣的投入來看,鄭州方面治霾的決心和投入力度毋庸置疑。
然而,與今年1月-6月,鄭州市大氣環(huán)境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三的霧霾嚴峻形勢相伴的是,鄭州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均值的1/10,屬于嚴重缺水的城市之列。當霧霾遭遇缺水,拿本就有限的水資源去治理霧霾,這樣的安排,當然首先要面臨合理性的疑問。
專家透露,之所以啟用大規(guī)模的灑水治霾,主要是為有效遏制道路和工地的揚塵。華北環(huán)保督查中心2015年5月以來幾次專項督察和環(huán)保部門對該市領導的約談顯示,鄭州市明顯存在著揚塵污染問題突出等問題。于此而言,大力降塵也確實是鄭州治霾的一種務實選擇。但問題在于,依靠灑水降塵,終究非治本之策,它至少存在兩個方面的疑問,一,灑水之外,其它降塵的手段是否用盡了?二,揚塵問題對鄭州環(huán)境質量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從降塵的綜合治理來看,據媒體此前報道,華北環(huán)保督查中心在現場督察發(fā)現,鄭州多個工地在落實包括施工工地周邊100%圍擋、物料堆放100%覆蓋等在內的“6個百分百”要求上流于形式。顯然,相對于單方面不計成本的灑水,落實這些要求才是真正的源頭治理。
而如果聯系到治霾的全局性,灑水降塵更容易顯示其局限性和功利性。環(huán)保督查部門對鄭州霧霾成因的診斷除了揚塵之外,還包括燃煤污染治理力度不夠,特色產業(yè)違法排污情況普遍,部分大型企業(yè)違法排污等。不難推斷,這些相較于揚塵而言,其實才是霧霾的根源性原因。在治理上,也比灑水更復雜,更需要治理的智慧和魄力。而揚塵只需加大灑水的投入,在短時間內或許就能收到效果。但從長效看,且不說灑水帶來浪費問題,在其他成因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灑水到底能起到多大的實際效果?這樣的做法,只能令人想到是相關方面應對約談壓力的短視之為。
不可否認,上級環(huán)保部門的約談確實會給治理者帶來現實的壓力。但如果這樣的壓力轉化,只換回功利性的“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顯然不是上級部門與公眾所希望看到的場景。說到底,治霾沒有太多的捷徑可走,必須在全方位的視角下加以審視,講究智慧和策略。如果一味選擇簡單的路,容易出“政績”的方式,不但將徒增不必要的成本,也可能貽誤霧霾治理的佳時機。主政者大開把目光放得更長遠,多一點“功成不必在我”之心態(tài)。
灑水治霾所凸顯的治霾行動力當然需要被看到,但治霾歸根結底要講究科學。在很大程度上,霧霾的形成正是過去經濟粗放式發(fā)展的一種產物,那么,在治理上若仍延續(xù)著“不惜一切”的粗放式治理,終很可能會舊問題未解,新問題又起。不管怎樣,對于一個嚴重缺水的城市而言,優(yōu)先選擇用水來治霾,都算不上優(yōu)方式。以短板來治理短板,很有可能是短板愈短。而功利化治霾,也注定行之難遠。
總有一些檢查叫“走后就發(fā)生事故”
22日20時56分,潤興化工發(fā)生一起分離器著火爆炸事故。來自淄博市官方微博的消息稱,截至23日1時50分,明火已經撲滅。桓臺縣政府新聞辦介紹,事故共造成1死9傷,其中死者是在清理現場時發(fā)現的,系工廠職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天津港爆炸事件之后,全國各地均開展了安全生產大檢查,淄博也不例外。8月15日,淄博市安全生產委員會印發(fā)了《全面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深化“打非治違”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紅頭文件。
天津港爆炸火災事件之后,許多人預料到了全國范圍將開展安全大檢查的規(guī)定動作;許多人也預料到了安全大檢查之后仍有可能發(fā)生安全事故。只是,想到以上兩點的人,恐怕萬萬也不會預料到,類似的化工廠爆炸火災事故,來得如此之快,如此悴不及防。
淄博潤興化工廠的著火爆炸事故,較之于天津港爆炸火災事故,無論在威力上還是在受災程度上都很難同日而語,因此,當全國媒體與網友的目光聚集在天津之時,淄博的這起化工廠爆炸事故很難再有強烈的反響??墒牵∈鹿室彩鞘鹿?,如果說天津爆炸事故撕掉了生產安全的底褲,則淄博潤興化工廠爆炸事故也可以管中窺豹,并成為反面教材。況且,對于這樣兩起事故,卻也有著相同的橋段與情節(jié)——之前都有過安全檢查,包括被安全部門約談。可是,假如約談和走馬觀花式的檢查真得有實際作用,相信淄博潤興化工廠的爆炸也不會發(fā)生。
總有一種檢查叫做“走后就發(fā)生安全事故”;總有一種安全事故發(fā)生在“安全檢查剛剛結束之后”。西方諺語曾教育我們,一個人很難踏入同一條河流,但是,對于我國的安全事故而言,卻總是重復著這樣的雷人事故和故事。于是,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樣的檢查和約談到底能夠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我們又該如何從根本上在大程度上防范此類事故再次發(fā)生?
筆者認為,災難后的應景式安全檢查雖然也有必要開展,但是畢竟對于“百密一疏”的安全事故起不到根本上的遏制作用。而要剔除安全事故的隱患并形成真正的警醒,當要更加注重“兩頭”工作。一是,任何一個化工廠的設立與選址,無論是安評,還是環(huán)評,無論是政府的安全監(jiān)管,還是對于企業(yè)自身的防范,都應該走嚴格的程序。要嚴格遵守《安全生產法》以及《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更要相關安評和環(huán)評機構嚴格履職,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還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安全業(yè)務培訓,真正做到把事故苗頭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二是,一旦發(fā)生安全事故,對于涉事企業(yè)相關負責人和地方監(jiān)管部門與分管領導,都要進行嚴厲的問責。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存有僥幸心理的企業(yè)主和地方政府加強戒備。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專題聽取國務院工作組關于天津港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搶險救援和應急處置情況匯報,會議強調,不論涉及到誰都要一查到底,依法依規(guī)嚴肅追責,對涉及玩忽職守、失職瀆職、違法違規(guī)的決不姑息,給社會一個負責任的交代。在此之前,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堅決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做到黨政同責”。應該說,這體現了黨中央對于整飭安全生產問題的態(tài)度和決心。
事前強化程序正義以預防,事后強化問責和黨政同責,才能大程度上避免再發(fā)生類似的事故。對比之下,樣板戲化的全國安全大檢查,可能存在“會議落實會議”、“文件落實文件”、“約談落實約談”的嫌疑。因此,希望淄博爆炸事故后同樣能有嚴厲的問責和真實的調查,同樣能給社會一個負責任的、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結論。
終結“奇葩證明”不能止于不再開具
身份證丟了,戶口簿丟了,甚至人“丟”了,都要去派出所?!坝欣щy找警察”是不假,可有些事情,民警真的幫不了忙。近日,公安部在其官方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上就曬出了18項不該由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
但凡涉及“奇葩證明”的新聞,總會引發(fā)民眾的普遍關注。這是因為,任何一個不合理證明的存在,都可能給每個人的正常生活帶來是實實在在的影響。這次公安部門公開不再由自己開具的18項證明,按理說應該是好消息,但從輿論對此的反應,卻要復雜得多。
公安機關的每一項職責都對應的是具體的規(guī)定。一些本不屬于公安部門職責規(guī)定范圍內的證明,當然不應該由公安機關來開具。但問題在于,公安部門按照規(guī)定不再開具,并不等于“奇葩證明”就不需要了,甚至一些部門明確規(guī)定只承認公安機關開具的證明,那么當“開證明找警察”不再管用了,是否會在客觀上陷民眾于更大的*難之中?
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不少情況下,公安機關之所以成為民眾*的“首選”,恰恰只是因為確實不知道應該去哪辦。此次公安部門聲明不再開具的18項證明中,不少將只能由公證機構開具,顯然,較之于公安機關此前以公共服務的方式提供的證明,找公證機構所產生的費用,乃至帶來的不便,恐怕都要提高。甚至一些開具部門不明確的證明,將令民眾在*的過程中成為無頭蒼蠅。
因此,在現有條件下,如果對“奇葩證明”的聲討,換來的若只是公安部門自身的解壓,無疑是令人遺憾的。畢竟所有不合理的證明,終承受者還是需要辦事的民眾。樂觀視之,公安部門能夠對一些證明的開具責任作出厘定,只是“規(guī)范”*程序的開始,它需要其他部門的接力與聯動,更有賴信息部門之間能夠打通信息壁壘,真正從源頭上減少證明開具的必要性,實現“讓信息多跑,讓人少跑”。
所謂“奇葩證明”,*難其實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指向的是不合理的、非必要的證明。而對于*流程的簡化、梳理,明確*部門仍只是作用于減少*難度。然而,要大程度避免民眾不再為證所擾,主要還應該在廢除不合理證明上發(fā)力,讓信息共享、流通,取代證明。如一些證明確實屬于刁難、過時的,沒必要向辦事機構提供,就應該加大清理力度,直接廢除,而不只是辦事部門聲明不再開具。而另一些證明所要求的信息,確實具有現實合理性,那么也應該盡量通過行政部門之間充分的信息共享,來減少讓民眾自主提供信息的必要,能夠通過信息流通解決的,就不應該要求開具證明。
在當前對于奇葩證明的改革過程中,或許還存在著一種行動上的誤區(qū)。即不少部門或地方只限于在減少不合理證明上做文章,而在公民基礎信息共享的建設上行動乏力,導致證明依然過多過濫。
在本質上說,減少證明對于公民正常生活的干擾,確實不只是某個部門的事,而是有關于整個行政服務系統的再造。只有充分的信息流動與共享,才能在根本上減少民眾人在“證途”的煩惱。在這個角度而言,公安機關主動厘清自身的*職責,不是終極的解決之道,終結奇葩證明擾民和推動信息共享上,應該做和需要承擔的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