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政治馬原知識點解析:先驗論和反映論的歷史發(fā)展
我們在學習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時,會遇到先驗論與反映論的對立,這兩個觀點都是之前所學知識的延續(xù)。在回答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同一性問題的時候,產生出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而無論是先驗論還是反映論,都屬于可知論。 先驗論唯心主義認識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同唯物主義反映論根本對立。其認為人的知識是先于感覺經驗、先于社會實踐的東西,它是先天就有的。就比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主張,在現(xiàn)實世界之外,有一個超越經驗、超越時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人們的經驗是無法認識理念世界的。人們關于理念世界的知識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靈之中的,通過后天的學習,可以把它們激活。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認為,賦予知識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疇形式,是主體先天具有的,它是先于經驗而存在的。在中國的哲學史中,也有先驗論的幾個代表思想,例如孔子思想中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孟子鼓吹“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王守仁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這些思想都討論了人們終極理念的來源,都可以認為是先驗論的代表。 而反映論中也包括直觀的反映論和能動的反映論,現(xiàn)在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能動反映論就是舊唯物主義的直觀反映論(也叫做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論—“S-R刺激葉反應”)。然而這種觀點就混淆了能動與直觀的區(qū)別。所謂“S-R(刺激一反應)”公式,是美國行為主義者華生于20世紀初提出來的。華生認為,意識無法直接觀察,只有通過行為才能了解。他主張拋棄所有諸如感覺、知覺、情緒、想象、意識和意志等一類的“心理主義”概念,而代之以“刺激反應”,如“辨別反應”、“內臟反應”、“語言反應”、“動作反應”等,來說明人的心理活動。這就完全否定了思維、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一種極為明顯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華生對人的感應的研究有被成為心理學歷的第革命。但很顯然這種觀點與辯證唯物主義的能動反映論有很大的區(qū)別。 而在直觀反映論的發(fā)展歷,還有以下幾種觀點:列寧認為我們的意識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而被反映者是不依賴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而古代唯物主義者以直觀的形式對此有所發(fā)展。例如古希臘的恩培多克勒提出“流溢說”,認為認識是從物體流溢出來的物質經過感官通道引起的。德謨克利特則提出“影像說”,認為感覺和思想是物體的影像到達于感官引起的。近代唯物主義者培根認為“知識就是存在的映象”。洛克雖然認為有的知識來自人的內部心靈活動,但他認為認識的產生主要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從而在心靈這塊“白板”上留下印記。19世紀德國的費爾巴哈也把認識看作是類似鏡子映物那樣的反映。這些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觀點都帶有明顯的狹隘性、機械性和被動直觀性等缺陷。 作為能動反映論者,我們都知道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對同一事物所產生的映象,都會有所變化、轉移。人腦反映客觀現(xiàn)實是主動的,其基本的表現(xiàn)就是反映的選擇性。人的選擇性取決于人所處的社會關系。因為作為一個人,他要活下去,必須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取得一定的地位,這種地位就決定了他所具有的社會身份。如果一個人在社會關系中,什么地位也沒有,什么身份也不具有,他就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人的反映除了按他的生物狀態(tài)來選擇、來表現(xiàn)其主動性外,還要按他自己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來表現(xiàn)其主動性。這就是說,人不僅具有其特定的化學、物理狀態(tài)所決定的生物性需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還有由其社會地位所決定的社會性需要。當然,盡管人的高度的、復雜的需要使人的心理有了高度復雜的主觀能動性,但歸根到底,人的需要本身還是由客觀決定的,不是主觀任意的,在這里也要和唯心主義區(qū)分開來。 >>>熱門推薦:2017年考研報名時間、報名入口專題 新東方網校推薦:2017年考研政治、英語、數(shù)學課程??!點擊進入免費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