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jié)作文800字:五四運動的感想

字號:

五四運動至今七十年了,臺灣島外的朋友,希望我談談五四。做為以思想家、歷史家自居的我,也自信能夠把這題目徹底的談一談,藉以糾正幾十年來大家對五四的錯誤認識。
    我父親李鼎彝是五四運動后一年進北京大學的,他正趕上五四帶來的排山倒海,在巨浪之中,他和當時的許多人一樣,已經(jīng)無法冷靜觀察這一運動,再予以評價。奇妙的是,晚他三十六年的我,卻在大江東去,浪淘盡五四人物的邊緣,得以冷靜的觀察了它。胡適、羅家倫,都是我認識的,五四時代,他們固一世之雄也,但在世亂飄蕩之際,他們都局促海隅,無復當年了。這些雕謝了的身影,更是我觀察五四的具體人證,使我在下筆時候,別有領悟。
    胡適生前,我寫過一篇「播種者胡適」,其中指出一九一九年「有件事情對胡適來說可能是不幸的,那就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把胡適所希望的一個單純的文化運動轉變?yōu)檎芜\動,擾亂了他那為中國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礎的夢想,對這個夢想的達成而言,五四顯然是一條岔路。新文化運動本來該是針對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而做的非政治的革命,當時那些健將們都相信唯有思想革命成功,政治革命才有了真正的保障,才不會一垮再垮。半路殺出五四運動,對新文化運動當然有「廣為流傳」的貢獻,但它也未嘗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罪人」,因為它使許多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都紛紛忍不住了,紛紛忘了他們真正的深遠的使命了,他們不怕「任重」,但卻有點嫌「道遠」了。最后,他們終于暴露了狂熱的本質,選擇了感情的求近功的反應方式,大家都不肯再靜下心來研究問題了,大家都跑到十字街頭,投身到黨派的陣營里,高倡他們的主義去了。」
    我這篇文章發(fā)表后,胡適寫信給我,可是還沒寫完,他就死了。死后他的文件都被監(jiān)管,不過據(jù)看過這封殘信的臺大校長錢思亮見告內(nèi)容,并沒否認我上面的論斷。事實上,胡適是肯定我的看法的。早在他死前四年和我的一次談話中,他就批評五四以后各路人馬搶青年去搞政治的舉動,他怪******、怪共產(chǎn)黨、甚至還提到「梁任公(啟超)他們也搶青年」,言下不勝惋惜。另一方面,我在「播種者胡適」中提到「只有胡適仍然守住不談政治的諾言」,引起陳獨秀在臺灣故舊的不滿,寫文章質問我根據(jù)什么證據(jù),『確知陳(獨秀)、李(大釗)和胡適的「相約」?難道是胡適親口告訴你嗎?』事實上,胡適所寫他回國時「打定不談政治的決心,要想在思想文藝上替中國建筑一個革新的基礎」以外,有一封失傳了的信,便是證據(jù)。在張靜廬「中國現(xiàn)代出版史料」甲編中,就收有這封信。信是寫給陳獨秀的,中有「若要『新青年』改變內(nèi)容,非恢復我們『不談政治』的戒約,不能做到。」他建議由北京同人發(fā)表一新宣言,「注重學術思想藝文的改造,聲明不談政治?!箍梢姶蠹抑v好專心為中國做文化和思想的奠基工作,的確是經(jīng)過相約。不幸的是,這批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最后終于在五四的排山倒海下,被政治席卷以去。
    五四運動發(fā)生在一九一九年,只有在廣義的說法里,它才包括一九一七和一九一八年的新文化運動。而新文化運動,才是五四運動的基礎。新文化運動是孫中山所命名的詞兒,他在南方,深思遠慮的把眼光投射到北京,他肯定了「一二覺悟者」所引起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他寫信給海外同志,告訴他們「吾黨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賴于思想之變化」,他極力贊美從北方起來的那個變化??上У氖?,所有的革命者都在思想變化過程中,就先政治掛帥了一切。于是,五四變成了一條岔路,「吾黨」應五四而興,五四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