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字號: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時區(qū)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征,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qū)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xiàn),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并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qū)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qū)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6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xiàn)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fā)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jié)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fā)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qū)
    (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