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污泥而不染
【成語故事】北宋時期,理學(xué)開創(chuàng)者周敦頤定居到廬山蓮花峰下的濂溪邊著書立說,他著有《太極圖說》和《通書》,提出簡單而有系統(tǒng)的宇宙構(gòu)成論。他認為菊花像人間的隱士,牡丹像人間的富貴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像人間的君子。
【典故】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巍ぶ芏仡U《愛蓮說》
【解釋】比喻生于污濁的環(huán)境卻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純潔的品格。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品格
【相近詞】出淤泥而不染
【相反詞】同流合污
【成語舉例】你看它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種崇高的品德?! √账沽痢兑环饨K于發(fā)出的信》
【成語造句】
◎ 表達出作者對"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的贊美之情,也從中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人格理想。
◎ 我深知她喜歡荷花,喜歡描寫荷花的好作品,更喜歡荷花那份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純和高潔。
三寸不爛之舌
【成語故事】漢高祖劉邦的得力謀士張良,精通兵法,很有謀略,能言善辯。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quán)。劉邦稱帝之后,想封張良為“留侯”,張良想出家當(dāng)?shù)朗空f:“我憑著自己的三寸舌,報了秦國滅韓國之仇,我心滿意足了”。
【出處】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BR> 【解釋】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用法】作賓語;比喻能說會道,善于應(yīng)付的嘴
【相近詞】三寸之舌
【成語例句】
◎ 最后也是憑籍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得龍顏大悅,不但保護了自己,也開脫了公主、駙馬和太醫(yī)胡植的死罪。
◎ 對!你是血口噴人,憑著兩行伶俐之齒,三寸不爛之舌,四處招謠撞騙,一貫武斷專橫,而且六言不通,真是豈有此理,八面玲瓏,狡猾多變,你是地道的酒囊飯袋,一個不折不扣神氣十足的糊-涂-蟲。
◎ 試想,如果徐福只憑一個紅湖呆士的三寸不爛之舌,能騙得了這么個人物?秦始皇對他卻深信不疑。
風(fēng)馬牛不相及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做丞相,在管仲的治理下,國力強大。楚國不向齊國朝貢,齊桓公就派兵攻打楚國,楚國使臣說:“你們齊國與楚國一南一北,相距很遠,風(fēng)馬牛不相及,為何要發(fā)動戰(zhàn)爭呢?”經(jīng)談判,楚國與齊國修好。
【典故】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 蹲髠鳌べ夜哪辍?BR> 【釋義】風(fēng):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nèi)。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用法】作賓語、定語、補語;用于事情
【相近詞】驢唇不對馬嘴
【相反詞】唇齒相依、息息相關(guān)
【成語例句】
◎ 鋁和鋼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兩種金屬;鋼是用鐵來煉成的,但鋼怎樣可以再煉成所謂鋼"精"的"鋁"呢!
◎ 現(xiàn)代白話里大量的詞,尤其新生的或新借的,如宏觀、反饋之類,與文言更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這大家都清楚。
◎ 他意識到,這還是從前的幼儀,中國傳統(tǒng)的少奶奶,當(dāng)家理財?shù)暮檬?,卻與西洋式的開放天各儀方,風(fēng)馬牛不相及。
敬鬼神而遠之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兩度在衛(wèi)國沒能推銷他的“仁政”,只好去陳國,經(jīng)過宋、鄭兩地的劫難后,孔子繼司馬牛病后也相繼得病,一度昏迷。子路讓他向鬼神求禱,孔子則一向敬鬼神而遠之,堅持他的“富貴在天,生死有命”的觀點而不求禱。
【出處】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呵铩敗た浊稹墩撜Z·雍也》
【解釋】敬之而不親近之意。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態(tài)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對他客客氣氣,絕不接近。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相近詞】敬而遠之
【成語例句】
◎ 他對人始終是敬鬼神而遠之的態(tài)度。
◎ 他在談到鬼神時,輕松自如,引人入勝:"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遠之。"
行不由西州路
【成語故事】晉朝時期,太山知名人士羊曇被宰相謝安所看重,兩人關(guān)系十分要好。謝安病重時曾多次由西州門入城回京,羊曇也經(jīng)常陪同。謝安死后,羊曇十分悲痛,停止所有的娛樂有幾年時間,甚至不愿再走西州們這條引起傷心的路。
【典故】羊曇者,太山人,知名士也。為安所愛重,安薨后,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 稌x書·謝安傳》
【釋義】西州:古南京。晉朝宰相謝安病重時,曾經(jīng)從西州城門入城回京,死后,其友羊曇很悲痛,不愿從西州路走。比喻懷念故人,悲悼亡友。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遠水不救近火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小國魯國與強大的齊國相鄰,魯穆公擔(dān)心自己的安全,想把兒子送到晉國與楚國去做官,借以拉攏兩國。大臣犁沮堅決反對,他認為這是遠水不救近火。晉國與楚國離魯國很遠,一旦受到齊國的攻擊,他們不可能及時救援。
【出處】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俄n非子·說林上》
【解釋】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不能應(yīng)急
【近義詞】遠水不解近渴
【相反詞】雪中送炭
【示例】為今之計,到臨安取救是遠水不救近火?! ∏濉酋氯恕锻词贰返谌?BR> 九牛二虎之力
【成語故事】周朝時期,周宣王聽說公儀伯的勇力在諸侯中十分有名,就派人去請來詢問他的勇力有多大,公儀伯回答能將蠢蟲的腿折斷,能抵擋秋天知了翅膀的扇動。周宣王大失所望地說自己能拖住九頭牛的尾巴而不讓其動彈。
【成語故事】北宋時期,理學(xué)開創(chuàng)者周敦頤定居到廬山蓮花峰下的濂溪邊著書立說,他著有《太極圖說》和《通書》,提出簡單而有系統(tǒng)的宇宙構(gòu)成論。他認為菊花像人間的隱士,牡丹像人間的富貴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像人間的君子。
【典故】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巍ぶ芏仡U《愛蓮說》
【解釋】比喻生于污濁的環(huán)境卻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純潔的品格。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品格
【相近詞】出淤泥而不染
【相反詞】同流合污
【成語舉例】你看它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種崇高的品德?! √账沽痢兑环饨K于發(fā)出的信》
【成語造句】
◎ 表達出作者對"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的贊美之情,也從中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人格理想。
◎ 我深知她喜歡荷花,喜歡描寫荷花的好作品,更喜歡荷花那份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純和高潔。
三寸不爛之舌
【成語故事】漢高祖劉邦的得力謀士張良,精通兵法,很有謀略,能言善辯。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quán)。劉邦稱帝之后,想封張良為“留侯”,張良想出家當(dāng)?shù)朗空f:“我憑著自己的三寸舌,報了秦國滅韓國之仇,我心滿意足了”。
【出處】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BR> 【解釋】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用法】作賓語;比喻能說會道,善于應(yīng)付的嘴
【相近詞】三寸之舌
【成語例句】
◎ 最后也是憑籍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得龍顏大悅,不但保護了自己,也開脫了公主、駙馬和太醫(yī)胡植的死罪。
◎ 對!你是血口噴人,憑著兩行伶俐之齒,三寸不爛之舌,四處招謠撞騙,一貫武斷專橫,而且六言不通,真是豈有此理,八面玲瓏,狡猾多變,你是地道的酒囊飯袋,一個不折不扣神氣十足的糊-涂-蟲。
◎ 試想,如果徐福只憑一個紅湖呆士的三寸不爛之舌,能騙得了這么個人物?秦始皇對他卻深信不疑。
風(fēng)馬牛不相及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做丞相,在管仲的治理下,國力強大。楚國不向齊國朝貢,齊桓公就派兵攻打楚國,楚國使臣說:“你們齊國與楚國一南一北,相距很遠,風(fēng)馬牛不相及,為何要發(fā)動戰(zhàn)爭呢?”經(jīng)談判,楚國與齊國修好。
【典故】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 蹲髠鳌べ夜哪辍?BR> 【釋義】風(fēng):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nèi)。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用法】作賓語、定語、補語;用于事情
【相近詞】驢唇不對馬嘴
【相反詞】唇齒相依、息息相關(guān)
【成語例句】
◎ 鋁和鋼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兩種金屬;鋼是用鐵來煉成的,但鋼怎樣可以再煉成所謂鋼"精"的"鋁"呢!
◎ 現(xiàn)代白話里大量的詞,尤其新生的或新借的,如宏觀、反饋之類,與文言更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這大家都清楚。
◎ 他意識到,這還是從前的幼儀,中國傳統(tǒng)的少奶奶,當(dāng)家理財?shù)暮檬?,卻與西洋式的開放天各儀方,風(fēng)馬牛不相及。
敬鬼神而遠之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帶領(lǐng)弟子周游列國,兩度在衛(wèi)國沒能推銷他的“仁政”,只好去陳國,經(jīng)過宋、鄭兩地的劫難后,孔子繼司馬牛病后也相繼得病,一度昏迷。子路讓他向鬼神求禱,孔子則一向敬鬼神而遠之,堅持他的“富貴在天,生死有命”的觀點而不求禱。
【出處】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呵铩敗た浊稹墩撜Z·雍也》
【解釋】敬之而不親近之意。指對某些人所持的一種態(tài)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對他客客氣氣,絕不接近。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比喻句
【相近詞】敬而遠之
【成語例句】
◎ 他對人始終是敬鬼神而遠之的態(tài)度。
◎ 他在談到鬼神時,輕松自如,引人入勝:"祭神如神在","敬鬼神而遠之。"
行不由西州路
【成語故事】晉朝時期,太山知名人士羊曇被宰相謝安所看重,兩人關(guān)系十分要好。謝安病重時曾多次由西州門入城回京,羊曇也經(jīng)常陪同。謝安死后,羊曇十分悲痛,停止所有的娛樂有幾年時間,甚至不愿再走西州們這條引起傷心的路。
【典故】羊曇者,太山人,知名士也。為安所愛重,安薨后,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 稌x書·謝安傳》
【釋義】西州:古南京。晉朝宰相謝安病重時,曾經(jīng)從西州城門入城回京,死后,其友羊曇很悲痛,不愿從西州路走。比喻懷念故人,悲悼亡友。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遠水不救近火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小國魯國與強大的齊國相鄰,魯穆公擔(dān)心自己的安全,想把兒子送到晉國與楚國去做官,借以拉攏兩國。大臣犁沮堅決反對,他認為這是遠水不救近火。晉國與楚國離魯國很遠,一旦受到齊國的攻擊,他們不可能及時救援。
【出處】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俄n非子·說林上》
【解釋】遠處的水救不了近處的火。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不能應(yīng)急
【近義詞】遠水不解近渴
【相反詞】雪中送炭
【示例】為今之計,到臨安取救是遠水不救近火?! ∏濉酋氯恕锻词贰返谌?BR> 九牛二虎之力
【成語故事】周朝時期,周宣王聽說公儀伯的勇力在諸侯中十分有名,就派人去請來詢問他的勇力有多大,公儀伯回答能將蠢蟲的腿折斷,能抵擋秋天知了翅膀的扇動。周宣王大失所望地說自己能拖住九頭牛的尾巴而不讓其動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