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作文素材大全名人類:維克多?雨果

字號:

維克多•雨果——雄跨時空的王者
    一個普羅米修斯式的巨人,作為胸懷磅礴的激情、充沛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偉大的浪漫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一生為正義、光明和真理“鼓”與“呼”的斗士和勇士,他的一生顯示了普羅米修斯式的高大身影,體現(xiàn)了普羅米修斯式的“竊火”精神。
    在人類精神文化領(lǐng)域里,有一些杰出的人物,他們本身就構(gòu)成了一些傳奇,構(gòu)成了一些重大的文化奇觀,或以其勞作工程的巨大宏偉,或以其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無比精美,或以其內(nèi)容的
    廣博,或以其思辨的深達,或以其氣勢的磅礴,或以其意境的高超,或以其精神影響的深遠,或以其藝術(shù)感染的強烈。雨果就在這樣一個層次上,他是人類文化一個輝煌的傳奇,一個令人贊嘆、令人眩暈的奇觀。
    作為精神文化奇觀,雨果是一個大寫的詩人,一個亞里士多德的詩學(xué)意義上的詩人;不僅是詩人,也是戲劇家、小說家、批評家、散文家。而且,最難的是他在所有這些領(lǐng)域都有豐碩厚實的功績,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頂點,高踞于金字塔的尖端,僅僅某一單方面的成就已經(jīng)足以構(gòu)成一塊塊不朽的豐碑。
    在世界文學(xué)像雨果這樣自始至終關(guān)注著國家民族事務(wù)與歷史社會現(xiàn)實并盡力參與其中的人寥若晨星,屈指可數(shù)。他不僅是偉大的文學(xué)家,而且是偉大的斗士。他在長期反拿破侖三世*****的斗爭中,成為了一面旗幟、一種精神、一個主義,其個人勇氣與人格力量已經(jīng)永垂史冊。這種高度是世界上一些在文學(xué)領(lǐng)域中取得了成就的作家都難以企及的。作為一個偉大的斗士,雨果上升到的點,是他成為了人民的代言人,成為了窮人、弱者、婦女、兒童、悲慘受難者的維護者,是他對人類獻出了崇高的赤誠的博愛之心。他這種博愛,正如有的批評家所指出的那樣:“像天堂紛紛飄落的細細的露珠,是貨真價實的基督徒的慈悲?!?BR>    在所有作家和藝術(shù)家當(dāng)中,雨果是惟一得到永遠活在法國人民心中這種榮譽的人。
    ——羅曼•羅蘭
    雨果是“詩”,有著不斷燃燒的“靈魂之火”,有著包容萬物的“宇宙的律動”,有著對被折磨的人們的“慟哭”,有著對虛偽和不公平的“憤怒”。而且,也有著對凜凜正義的“渴望”。維克多•雨果是我青春的伴侶。不,也可說是我一生的伴侶吧!雨果是“人性之光”,是照耀在為眼前苦惱的一個“人”,然后痛擊造成這樣“悲慘”現(xiàn)實的社會,構(gòu)想著所有人都能共生的理想世界,進而向自然、大地、堪稱生命搖籃的“宇宙”擴展開去。
    ——池田大作
    像許多人一樣,雨果只有在痛苦時才思索。痛苦中的沉思默想給他帶來了某一種洗煉……
    ——雨果的孫女婿列昂•都德
    雨果生下來時,不及一把餐刀長,侍候的人把他包扎好,放在一張安樂椅里,像這樣的小東西,椅子里足可容得下六七個,家里的人讓他的兩個哥哥進來看時,那時胖歐仁只有18個月,還不大會講話,見了這個不成人樣的孩子,叫起來:“喔,這個小囝囝!”
    雨果雖命若游絲,但人們一樣把他送到市政府。因此貝桑松人口冊上有一項記錄:嬰孩一名,生于共和國十年風(fēng)月七日(即1802年2月26日),名叫維克多•瑪麗•雨果。
    維克多很喜歡讀書。他也像他大哥一樣的老成持重,他不大說話,但是說起話來一定很恰當(dāng),他的話有好幾次使他的母親驚異,他的面容非常柔和。
    1816年7月10日,雨果14歲時,在自己的日記里寫下了這樣一句誓言:“要成為夏多勃里昂,否則別無他志?!碑?dāng)時,夏多勃里昂的聲望正隆,如日中天,他既是曾使千萬讀者崇拜的文壇泰斗、法蘭西學(xué)院40位“不朽者之一”,又是復(fù)辟王朝的內(nèi)政部長、貴族院議員,是歐洲政治中風(fēng)頭十足的人物,對于一個14歲的少年來說,“要成為夏多勃里昂”,此志可謂不小。巴爾扎克是在將近30歲的時候,才有過這樣的豪言壯語:“我要用筆完成拿破侖用劍未完成的事業(yè)。”不止一個文學(xué)史家與傳記作者把雨果的上述誓言,視為“野心”與“虛榮心”的表現(xiàn),而且,雨果崇拜的偶像夏多勃里昂本人就是“虛榮的化身”。不過雨果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并沒有止于取法于夏多勃里昂,而是不斷提高對自我的要求與激勵。夏多布里昂先生看過雨果寫的詩后稱他是一個“卓絕的神童”。
    雨果曾說,他在16歲時被政治熱情投入了文學(xué)。1836年到1840年,雨果卻常常因為自己不能在民眾中發(fā)揮更大作用而凄然不安。
    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fā)動政變、恢復(fù)帝制,稱拿破侖第三。當(dāng)年的12月2日,雨果還沒有起床就得知了這個消息。他走上街頭與群眾一起戰(zhàn)斗。許多人都認出了雨果,把他圍起來:“雨果公民,該怎么辦?”
    “撕掉違反憲法的布告,高呼共和國萬歲!”
    “要是他們開槍呢?”
    “那你們就拿起武器。每個人都有兩只手:一只手握住你們的權(quán)力,一只手握著武器……”
    有人說:“他們會打死您的?!庇旯芷届o地說:“那你們就拖著我的尸體沿街走,如果我的死激起正義,那也是美好的事。”然而起義失敗了,雨果被迫化裝成一個排字工人逃離巴黎,開始了他長達19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中的雨果從未停止過戰(zhàn)斗。來到布魯塞爾的第二天,雨果就開始動筆。一種神圣的怒火在胸膛燃燒,越燒越旺。他寫了一本抨擊性的小冊子《小拿破侖》,以泄心頭之憤。這本書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即興之作。雨果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書中充滿了西塞羅的激情,朱文納爾的諷刺,嬉笑怒罵,感情激揚。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認為這是理智對暴力頗有情感的回敬。墨水瓶反對大炮,墨水瓶一定會摧毀大炮?!贝撕笏职l(fā)表了辛辣諷刺拿破侖三世背信棄義的《懲罰集》,這兩本書將路易•波拿巴考問得體無完膚,焦頭爛額。
    在法國人心目中,流亡的不幸使雨果變得更加偉大。儒勒•雅南在給雨果的信中說:“您是我們的領(lǐng)袖,您是我們的上帝;您就是生命之神,惟一的不足是您遠離我們?!庇旯苍院赖卣f:“不是我被摒棄,是自由被摒棄,不是我流亡在外,是法蘭西?!币虼?,當(dāng)法蘭西第三帝國故作姿態(tài),對一些流亡者實行赦免,不少流亡者紛紛歸附時,雨果表示了自己的堅定不移:“哪怕是沒有盡期,我將忍受這艱苦的放逐,我不想知道,也不考慮,原以為堅定的人,是否已經(jīng)屈服,許多不應(yīng)該走的人,是否也要離去。如果只剩下一千人,那千人之中有我!如果只剩下一百人,我還要斗爭下去;如果只剩下十個人,我就是第十個;如果只剩下一個人,我就是那最后一個!”
    1861年夏,流放中的雨果終于為其寫了21年的一部長篇小說畫上了句號,這部巨作正是《悲慘世界》。這本書引起了法國政壇的爭議,并說這本書是“當(dāng)代最危險的書”。1865年,他又完成了《海上勞工》,而這本書沒有引起黨派之爭。在這里,只有人與自然界的暴力做斗爭。正如雨果所說:“我旨在歌頌勞動、意志、忠誠以及一切使人變得偉大的東西?!?BR>    當(dāng)島上的水手讀到這本書,他們給雨果寄來長長的信,表示敬意。雨果在回信中說:
    “我向你們致意。我要告訴你們我是一個什么人。我也是水手,我在和深淵搏斗;我正在經(jīng)受著北風(fēng)的猛烈的襲擊。我的身上淌著水,我的牙齒在打顫;但我仍在微笑。我有時像你們一樣唱著憂郁的歌……我在反抗,我在抵抗****主義,就像你們抵抗風(fēng)暴一樣。”
    在此期間,還有一些義演等活動使用了雨果的劇本及其他的著作。雨果特地為此發(fā)表聲明,請人們不必再費心征求他的同意,“我的書就像我一樣,我們屬于法蘭西。愿意怎樣使用這些書和它們的作者都可以?!痹谶@段艱苦的日子里,雨果像法蘭西真正的兒子那樣,始終保持樂觀情緒,他說:“我雖然饑寒交迫,但我感到幸福,因為我是和人民在一起經(jīng)受苦難。”
    1874年,他寫作了最后一部長篇小說《九三年》,小說宣揚了“在人世的一切問題之上,還有人心的無限仁慈”的觀點,這在當(dāng)時巴黎公社起義被殘酷鎮(zhèn)壓、公社社員們面臨死亡威脅的形勢下,具有進步的意義。
    1881年8月31日,他似乎意識到自己將要離開人世。他擬定了自己的正式遺囑,并不斷強調(diào):“我把五萬法郎贈給窮人。我希望用窮人柩車把我送進公墓……”
    1885年5月22日,雨果永遠地閉上了眼睛。法國為其舉行了國葬,鳴禮炮21響,儀仗隊由12名法國青年詩人組成,兩百萬人群跟隨在柩車的后面。作家安德烈•莫洛亞如此描述說:“一個國家把以往只保留給帝王與統(tǒng)帥的榮譽,給予一位詩人,這在人類歷還是第一次?!?BR>    懷 念 雨 果
    徜徉在書齋里是一件幸事,至少知道有文學(xué)評論家說荷馬能代表希臘文學(xué),但丁能代表意大利,莎士比亞能代表英國,歌德能代表德國,泰戈爾能代表印度,雨果則能代表法國……走過那個自稱是“世紀的兒子”的老人——雨果,并不是他能代表法國的文學(xué),真正原因是老人那色彩斑斕的精神世界和對思想的追求,對信仰的執(zhí)著,對天主的愛情的謳歌,對丑惡的鞭笞,對自然的禮贊,對人生的探索,對哲理的深思。
    老人的理想追求,像天宇里運行的恒星。在他的一生里,無時不是在理想的催促下裂變得貼近時代,貼近勞苦大眾。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著人類文明進步與歷史。老人雖出身名門貴族,但最終還是從一個?;庶h文化人逐步走向了革命民主主義再到空想的社會主義,但這不影響他擁有一以貫之的信念,那就是絕對的人道主義。雨果之所以敢于賦予人道主義地位,在于他有著天主教思想資源的支持。雨果在他的長篇小說《海上勞工》的序言中概括自己的創(chuàng)作時說:“宗教、社會、自然,是人類三大斗爭的對象;這三者同時也是人類的三種需要……”
    因著《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兩部鴻篇巨著,雨果在法國的文學(xué)占據(jù)了極高的地位。在《悲慘世界》中,雨果極力刻劃出卞福汝主教仁慈、博愛、寬恕等基督精神這一形象飽滿、理想化的典型人物,他由一個貴族浪蕩公子轉(zhuǎn)變成為虔誠的信徒,使自己的教區(qū)成了人間福地,透過他人性化的善舉使基督的福音得到了實踐。他的仁慈形象無與倫比,他不但在警察面前為冉•阿讓開脫偷盜的罪名,而且加贈一對價值200法郎的銀燭臺來接濟他,并對冉•阿讓說:“我的兄弟,我贖的是你的靈魂,我把它從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棄的
    精神里面救出來,交還給上帝?!边@番良善的話語對冉•阿讓的一生影響是那么刻骨銘心,以致后來他成了一位世俗世界里的卞福汝主教,冉•阿讓治下的馬德蘭市儼然可比卞福汝所管轄下的狄涅教區(qū),而冉•阿讓最后對沙威的勸化則由于承接了卞福汝主教的感化力量。這種宣揚基督仁愛精神,從凈化人靈的行為中,使整部作品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甚至震撼心靈的印象。同樣,在《巴黎圣母院》這部作品中,面貌丑陋的男主人公加西莫多那種超越愛情之上的壯舉,更是對善良、仁愛的人性的有力詮釋,使典型人物達到真正永垂不朽的效果。因此巴黎圣母院因著雨果而更加莊嚴、神圣,從而揚名于世。
    在雨果所寫的作品中,大都以高揚的激情筆墨去抒發(fā)基督之愛、人性之愛。他把愛闡述得驚天地泣鬼神,使人真正領(lǐng)略到愛的高貴、愛的悲壯。
    雨果一生鐘情于大自然,從而走進大自然,與大自然同呼吸,與大自然共榮辱。透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雨果知道了上帝的萬能,及博大精深的基督之愛。雨果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橫穿阿爾卑斯山脈和比利牛斯山脈,漫步名城亞琛和蘇黎世,探尋萊茵河畔,在天地萬物中,他尤其喜歡江河。于是就有了“江河既可載運貨物,也能傳播思想”、“江河就像是巨大的喇叭,向著海洋唱頌著大地的美景,田野的耕耘、城市的壯麗及人類的光榮”,于是就有了“萊茵河集中了河流的萬千面貌于一身,它像羅納河一樣迅速敏捷,像羅亞爾河一樣雄渾寬闊,像繆斯河一樣峭壁夾岸,像塞納河一樣迂回曲折,像索河一樣綠水瀠瀠,像臺伯河一樣歷史悠久,像多瑙河一樣莊嚴高貴,像尼羅河一樣神秘莫測,像美洲河一樣金光閃閃,像亞洲河一樣蘊涵著寓言與幽靈”。從自然景觀里,雨果抒寫了歷史變遷,發(fā)掘人類的悠久文明,記錄了人類可歌可泣的悲壯。他常常寄情于山川名勝,他禮贊自然,像禮贊生命一樣灼熱,那種樸素的生命原色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在這渾然一體的生命原色中,上帝之愛無與倫比。
    雨果的襟懷遼闊如浩海,情感感人肺腑,其文其人都是偉大的,對上帝仁愛的宣揚是滿懷著一腔摯誠的。
    懷念雨果,他不但是法蘭西民族的驕傲,更是全世界人的驕傲。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基督的形象在善良者身上的存在。
    1870年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拿破侖三世被俘垮臺,雨果回到了法國,他向他闊別了19年之久的人民發(fā)表了感人肺腑的演說:“同胞們,我說過,共和國歸來之日,我自歸來。我回來了。兩件大事在召喚我。第一件,共和國。第二件,危難。我到這里來盡我的職責(zé)。我的職責(zé)是什么呢?和你們一樣,和大家一樣,捍衛(wèi)巴黎,守住巴黎。拯救巴黎,這不僅是拯救法蘭西,而且是拯救歐洲?!庇旯擦⒓赐度肓吮Pl(wèi)祖國的戰(zhàn)斗,發(fā)表演說,探望傷員,捐款購買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