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心思考,正確填寫。(共14分,每空1分)
⒈ 你觀察過校園里的樹嗎?你覺得樹的高度和它的年齡是( )比例的。
⒉ 成語“立竿見影”在辭源里的解釋為“竿立而影現(xiàn),喻收效迅速?!庇脭?shù)學的眼光來看,這是應用了比例知識當中的( )關系。
⒊ 你去參觀過北京天安門嗎?北京天安門城樓有118米長,可在李華拍的照片上只有4厘米長,這張照片的比例尺是( )。
⒋ “可愛多”蛋筒(如右圖)的高約是16厘米,底面半徑約是3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約重0.45克,那么它的重量約是( )克。(保留整數(shù))
⒌ 、0.2、3和a,當a=( )或( )時,這四個數(shù)能組成比例。
⒍ 一張設計圖紙的比例尺是在這幅圖上量得A、B兩點間的距離是0.5厘米,那么A、B兩點間的實際距離是( )。
⒎ 將底面周長6.28分米,高20厘米的圓柱沿直徑切開,則表面積增加( )平方厘米。
⒏ 一個正五邊形按1∶3縮小后的面積是原來的( )。
⒐ (如右圖)在長3厘米、寬2厘米的方格中畫出一個“逗號”,
這個“逗號”的周長是( )厘米。
⒑ 一個棱長4厘米的正方體木塊削成一個的圓柱,圓柱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⒒ 某品牌洗衣粉“加量不加價”,加量25%后零售價還是8元。實際便宜了( )元。
⒓ 為了參加“六一”兒童節(jié)的服裝表演,王宇同學準備自己動手用硬紙片做個禮帽(如右圖)。請你幫他計算一下,他至少要用硬紙片( )平方厘米。
二、細心審題,準確判斷。(共10分,每題2分)
⒈ 六⑴班今天的出勤率為98%,來的人數(shù)和沒來的人數(shù)成反比例。 ( )
⒉ 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擴大2倍,高縮小2倍,它的側面積不變?! ?( )
⒊ 等底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3倍?! ? ( )
⒋ 甲、乙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如果甲圓柱的高是乙圓柱的,那么甲圓柱的半徑則是乙圓柱的1.5倍。 ( )
5. 圓柱的表面積可以用公式S=2πr×(r+h)來計算。 ( )
三、反復比較,擇優(yōu)錄取。。(共5分,每題1分)
⒈ 一件商品先打八折后,又提價20%,這件商品現(xiàn)在的價格是( )。
A. 比原價低 B. 比原價高 C. 與原價相等 D. 無法比較
⒉ 圓錐的底面半徑擴大2倍,高擴大2倍,體積擴大( )倍。
A. 2 B. 4 C. 8 D. 16
⒊ 下面圖( )表示的是成正比例關系的圖像。
⒋ 冰化成水體積要減少10%。把2升水放進冰箱,結成冰后的體積是( )。
A. 2÷(1+10%) B. 2×(1+10%) C. 2÷(1-10%) D. 2×(1-10%)
5. 已知 = ,那么A和B( )。
A.成反比例 B.成正比例 C. 不成比例 D. 無法確定
四、看清題目,巧思妙算。(共31分)
⒈ 直接寫數(shù)對又快。(6分,每題1分)
×= -0.5= 5.2+1.91=
×25%= 1-0. 3 3= 40÷9=
⒉ 巧解密碼我能行(9分,每題3分)
= X∶3.25=∶ 6X÷40%=18
⒊ 神機妙算細又巧(16分,每題4分)
24 ×( + + ) 9.56-4.875+ +1.44
×0.86+14%÷ +++…+
五、動手操作,探索創(chuàng)新(共10分,)
⒈ 用刀將橡皮泥捏成的圓柱切成兩個部分,截面會是什么形狀?請你在右圖中簡單地表示出來。(4分)
(注意:位置不同,形狀相同的只算一種)
⒉ 右圖是學校附近地區(qū)的平面圖請按要求完成以下操作。(測量所得數(shù)據(jù)取整厘米數(shù))
⑴ 圖書館在學校( )偏( )( )°的
( )米處。 (2分)
⑵ 小強家在學校北偏東40°方向的1000米處,請在右圖中標出小強家的位置。(2分)
⑶ 請你描述從學校經(jīng)過書店到圖書館的行走路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走進生活,解決問題。(共30分,每題5分)
⒈ 在比例尺是1∶7500000的地圖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離是12厘米,一列火車以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從南京去北京要多少小時?
⒉ 有兩個用同一種鋼鐵制成的零件,一個零件重9噸,體積是1.2立方米。另一個重7.9噸,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⒊ 將兩個體積是12立方米的圓柱體鋼錠熔鑄成一個底面積是36平方米的圓錐形鋼錠,這個圓錐形鋼錠的高是多少米?
⒋ 王華同學把50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定期兩年,年利率是2.79%。兩年后他一共能取回多少元錢?(利息稅按5%交納)
⒌ 一個糧倉(如右圖),這個糧一共可以放糧食多少立方米?
⒍ 甲、乙、丙三名工人共同做一批零件,甲加工了總數(shù)的 ,比乙少加工了24只,乙、丙加工零件數(shù)量的比是2∶1。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只?
⒈ 你觀察過校園里的樹嗎?你覺得樹的高度和它的年齡是( )比例的。
⒉ 成語“立竿見影”在辭源里的解釋為“竿立而影現(xiàn),喻收效迅速?!庇脭?shù)學的眼光來看,這是應用了比例知識當中的( )關系。
⒊ 你去參觀過北京天安門嗎?北京天安門城樓有118米長,可在李華拍的照片上只有4厘米長,這張照片的比例尺是( )。
⒋ “可愛多”蛋筒(如右圖)的高約是16厘米,底面半徑約是3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約重0.45克,那么它的重量約是( )克。(保留整數(shù))
⒌ 、0.2、3和a,當a=( )或( )時,這四個數(shù)能組成比例。
⒍ 一張設計圖紙的比例尺是在這幅圖上量得A、B兩點間的距離是0.5厘米,那么A、B兩點間的實際距離是( )。
⒎ 將底面周長6.28分米,高20厘米的圓柱沿直徑切開,則表面積增加( )平方厘米。
⒏ 一個正五邊形按1∶3縮小后的面積是原來的( )。
⒐ (如右圖)在長3厘米、寬2厘米的方格中畫出一個“逗號”,
這個“逗號”的周長是( )厘米。
⒑ 一個棱長4厘米的正方體木塊削成一個的圓柱,圓柱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
⒒ 某品牌洗衣粉“加量不加價”,加量25%后零售價還是8元。實際便宜了( )元。
⒓ 為了參加“六一”兒童節(jié)的服裝表演,王宇同學準備自己動手用硬紙片做個禮帽(如右圖)。請你幫他計算一下,他至少要用硬紙片( )平方厘米。
二、細心審題,準確判斷。(共10分,每題2分)
⒈ 六⑴班今天的出勤率為98%,來的人數(shù)和沒來的人數(shù)成反比例。 ( )
⒉ 一個圓柱的底面半徑擴大2倍,高縮小2倍,它的側面積不變?! ?( )
⒊ 等底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3倍?! ? ( )
⒋ 甲、乙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如果甲圓柱的高是乙圓柱的,那么甲圓柱的半徑則是乙圓柱的1.5倍。 ( )
5. 圓柱的表面積可以用公式S=2πr×(r+h)來計算。 ( )
三、反復比較,擇優(yōu)錄取。。(共5分,每題1分)
⒈ 一件商品先打八折后,又提價20%,這件商品現(xiàn)在的價格是( )。
A. 比原價低 B. 比原價高 C. 與原價相等 D. 無法比較
⒉ 圓錐的底面半徑擴大2倍,高擴大2倍,體積擴大( )倍。
A. 2 B. 4 C. 8 D. 16
⒊ 下面圖( )表示的是成正比例關系的圖像。
⒋ 冰化成水體積要減少10%。把2升水放進冰箱,結成冰后的體積是( )。
A. 2÷(1+10%) B. 2×(1+10%) C. 2÷(1-10%) D. 2×(1-10%)
5. 已知 = ,那么A和B( )。
A.成反比例 B.成正比例 C. 不成比例 D. 無法確定
四、看清題目,巧思妙算。(共31分)
⒈ 直接寫數(shù)對又快。(6分,每題1分)
×= -0.5= 5.2+1.91=
×25%= 1-0. 3 3= 40÷9=
⒉ 巧解密碼我能行(9分,每題3分)
= X∶3.25=∶ 6X÷40%=18
⒊ 神機妙算細又巧(16分,每題4分)
24 ×( + + ) 9.56-4.875+ +1.44
×0.86+14%÷ +++…+
五、動手操作,探索創(chuàng)新(共10分,)
⒈ 用刀將橡皮泥捏成的圓柱切成兩個部分,截面會是什么形狀?請你在右圖中簡單地表示出來。(4分)
(注意:位置不同,形狀相同的只算一種)
⒉ 右圖是學校附近地區(qū)的平面圖請按要求完成以下操作。(測量所得數(shù)據(jù)取整厘米數(shù))
⑴ 圖書館在學校( )偏( )( )°的
( )米處。 (2分)
⑵ 小強家在學校北偏東40°方向的1000米處,請在右圖中標出小強家的位置。(2分)
⑶ 請你描述從學校經(jīng)過書店到圖書館的行走路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走進生活,解決問題。(共30分,每題5分)
⒈ 在比例尺是1∶7500000的地圖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離是12厘米,一列火車以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從南京去北京要多少小時?
⒉ 有兩個用同一種鋼鐵制成的零件,一個零件重9噸,體積是1.2立方米。另一個重7.9噸,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⒊ 將兩個體積是12立方米的圓柱體鋼錠熔鑄成一個底面積是36平方米的圓錐形鋼錠,這個圓錐形鋼錠的高是多少米?
⒋ 王華同學把5000元壓歲錢存入銀行,定期兩年,年利率是2.79%。兩年后他一共能取回多少元錢?(利息稅按5%交納)
⒌ 一個糧倉(如右圖),這個糧一共可以放糧食多少立方米?
⒍ 甲、乙、丙三名工人共同做一批零件,甲加工了總數(shù)的 ,比乙少加工了24只,乙、丙加工零件數(shù)量的比是2∶1。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