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部分
一、選擇題:l~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我國新課程改革提出,初中階段以()
A.活動課程為主
B.分科課程為主
C.綜合課程為主
D.綜合與分科課程相結合
2.以一般發(fā)展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提出發(fā)展性教學五大教學原則的教育家是()
A.布魯納
B.贊科夫
C.凱洛夫
D.布盧姆
3.根據(jù)課程標準系統(tǒng)表述學科內(nèi)容的教學用書是()
A.教案
B.教學參考書
C.教材
D.教學指導書
4.根據(jù)人的發(fā)展的個別差異性,教育要做到()
A.教學相長
B.防微杜漸
C.循序漸進
D.因材施教
5.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諾倡導的教育起源論被稱為教育的()
A.勞動起源論
B.生物起源論
C.心理起源論
D.神話起源論
6.在教學中運用教學方法時,應從實際出發(fā)隨時調(diào)整,這體現(xiàn)了下列哪一特點()
A.創(chuàng)造性
B.綜合性
C.靈活性
D.教育性
7.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原則提出者是()
A.凱洛夫
B.布盧姆
C.赫爾巴特
D.贊科夫
8.提出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倡導發(fā)現(xiàn)式學習方式的教育家是()
A.瓦·根舍因
B.杜威
C.布魯納
D.贊科夫
9.提出“有教無類”教育思想與啟發(fā)式教學原則的大教育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莊子
10.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學》
B.《理想國》
C.《論演說家的教育》
D.《大教學論》
11.提出“掌握學習”理論的教育家是()
A.巴班斯基
B.布盧姆
C.瓦·根舍因
D.布魯納
12.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作是()
A.《合作教育學》
B.《教育過程優(yōu)化》
C.《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D.《教學與發(fā)展》
二、辨析題:l3~14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首先判斷正確或錯誤。然后說明理由。
13.知識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
14.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指人的德、智、體、美等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
三、簡答題:l5~17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5.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意義有哪些?
16.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7.簡述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作用。
四、論述題:l8小題。15分。
18.德育過程是一個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tǒng)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試論述這一基本規(guī)律。
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l9~30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9.注意的兩個基本特點是()
A.緊張性與集中性
B.指向性與集中性
C.指向性與選擇性
D.緊張性與選擇性
20.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觀察力
B.抽象思維能力
C.記憶力
D.創(chuàng)造能力
21.受過去經(jīng)驗與習慣影響而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tài)是()
A.定勢
B.變式
C.定義
D.同化
22.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記憶力
B.抽象思維能力
C.創(chuàng)造能力
D.觀察力
23.先學習的材料對后繼學習材料的識記與回憶的干擾是()
A.雙重抑制
B.前攝抑制
C.倒攝抑制
D.干擾作用
24.分析問題找出主要矛盾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
A.檢驗假設階段
B.明確問題階段
C.提出假設階段
D.提出問題階段
25.認知家庭作業(yè)的常用技術是()
A.精神分析法
B.當事人中心法
C.行為矯正法
D.理性情緒療法
26.動機水平適中有利于激發(fā)學習動機,這一結論來自()
A.強化理論
B.需要層次理論
C.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D.成就動機理論
27.下列心理學家中,屬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是,()
A.華生
B.羅杰斯
C.斯金納
D.弗洛伊德
28.記憶過程包括()
A.識記、保持和聯(lián)想
B.識記、再認和回憶
C.識記、保持和遺忘
D.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
29.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解答問題有啟示作用的相類似的事物稱為()
A.原型
B.問題情境
C.原型啟發(fā)
D.問題對象
30.醫(yī)生通過觀察、號脈、聽診診斷病情屬于下列哪種思維特性()
A.廣闊性
B.間接性
C.直接性
D.創(chuàng)造性
六、辨析題:31~3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首先判斷正確或錯誤。然后說明理由。
31.腿長、心臟功能好、肌肉發(fā)達都是體育運動所必需的,它們都屬于能力范疇。
32.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差不多是一回事。
七、簡答題:33~35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3.如何積極地應付壓力?
34.簡述情緒和情感的關系。
35.知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八、論述題:36小題。15分。
36.聯(lián)系實際分析說明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參考答案及解答
教育學部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D2.B3.C4.D5。B6.C7.D8.C9.Al0.Cll.Bl2.C
二、辨析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13.錯誤。要使知識的掌握真正促進智力的發(fā)展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1)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教學過程自始至終都應喚起學生積極的思維,啟發(fā)學生學習的愿望,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始終使學生處在一種對知識的追求狀態(tài)。
(2)從傳授知識的內(nèi)容看,傳授學生的知識應是規(guī)律性的知識。只有掌握了規(guī)律性的知識,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才能有已知推至未知,才具有真正的思維能力。而且也只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才需要理性思維的形式。
(3)從傳授知識的能量來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nèi)所學知識的量要適當,不能過多。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通過思考,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14.錯誤。因為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智力和體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fā)展。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5.素質(zhì)教育有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zhì),提高綜合國力;是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是實施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具體落實。
16.(1)作好個別教育工作;(2)同家庭和社會教育密切配合,同意各方面的教育力量;(3)作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和總結;(4)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5)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
17.(1)教材建設的突破;(2)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3)擴大了教學規(guī)模;(4)教學組織形式的突破;(5)師生關系的突破。
四、論述題:l5分。
18.(1)品德的形成是學生接受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接受來自多方面的、廣泛的教育影響,既有校內(nèi)的、正式的影響,又有校外的、非正式的影響;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學校德育應在多方面教育影響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將多方面教育影響統(tǒng)一到教育目的上來,從而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合力,促使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
(2)活動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學生的思想是在活動和交往之中形成,并通過活動和交往表現(xiàn)出來的。
(3)教育性活動和交往是德育過程的基礎,但并不是任何活動和交往都能形成我們所需要的品德,只有根據(jù)德育目標和思想品德形成規(guī)律,精心組織、涉及、實施的活動,才能保證受教育者的品德健康發(fā)展。
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9.B 20.B 21.A 22.B 23.B 24.B25.D 26.C 27.B 28.D 29.A 30.B
六、辨析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31.錯誤。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完成活動必需的心理特征。腿長、心臟功能好、肌肉發(fā)達等對體育活動任務的完成可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它們卻不是完成活動必需的心理特征。因此,它們不屬于能力的范疇。
32.錯誤。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雖然都是針對心理健康而采取的措施策略,存在著相同交叉方面,但他們也存在很大差別。對人的心理問題的處理,主要有教育模式和醫(yī)學模式兩種。前者側重心理的預防和發(fā)展,后者側重心理的治療和重建。按使用這兩種模式因素的多少,可區(qū)分為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三個層次和類型。即心理輔導對象主要是正常的個體和能夠接受輔導幫助的輕微心理健康障礙的個體,這些心理輔導對象應當是正在受著情緒困擾,或是有問題行為的;心理咨詢對象較多的有輕微心理問題;而心理治療則有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和障礙,甚至有較嚴重的心理疾病。
七、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3.常用應對方法:①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②對壓力進行正確的認知評估,改變不合理觀念,通過有意地改變自己的認知來改變不適應狀況;③建立和擴展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通過社會支持來緩解壓力,相信在你需要時他人會給你提供幫助,使自己時刻成為社會支持網(wǎng)絡中一部分,不要讓自己孤立無助;④建立積極和諧的人格特征,自立、自信,知足常樂;⑤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加強體育鍛煉,培養(yǎng)多方面興趣。34.(1)情緒和情感的區(qū)別:①情緒通常與生理需要相聯(lián)系,而情感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lián)系;②情緒具有情境性和短暫性,情感則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③情緒具有明顯的外部表現(xiàn),情感則比較內(nèi)隱和深沉;④情緒發(fā)生較早,情感則發(fā)生較晚。 (2)情緒和情感的聯(lián)系:情緒是情感的外部表現(xiàn),情感是情緒的本質(zhì)內(nèi)容。
35.知覺有四大基本特征:(1)整體性。知覺的對象具有不同的屬性,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但人并不把知覺的對象感知為個別的孤立的部分,而總是把它們知覺為一個統(tǒng)一體。(2)理解性。人在感知事物時,能依據(jù)以往的知識經(jīng)驗,對事物進行加工處理,并用言語把它揭示出來。(3)選擇性。人所生活的周圍環(huán)境的事物是紛繁復雜的,人腦不可能同時感知它們,總是先把某一個或某一些事物作為知覺的對象。(4)恒常性。在知覺中,由于知識經(jīng)驗的參與,當知覺的某些條件在一定范圍內(nèi)發(fā)生變化時,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
八、論述題:l5分。
36.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問題情境;(2)定勢與功能固著;(3)問題表征;(4)知識經(jīng)驗;(5)情緒與動機狀態(tài);(6)個性差異。
一、選擇題:l~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我國新課程改革提出,初中階段以()
A.活動課程為主
B.分科課程為主
C.綜合課程為主
D.綜合與分科課程相結合
2.以一般發(fā)展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提出發(fā)展性教學五大教學原則的教育家是()
A.布魯納
B.贊科夫
C.凱洛夫
D.布盧姆
3.根據(jù)課程標準系統(tǒng)表述學科內(nèi)容的教學用書是()
A.教案
B.教學參考書
C.教材
D.教學指導書
4.根據(jù)人的發(fā)展的個別差異性,教育要做到()
A.教學相長
B.防微杜漸
C.循序漸進
D.因材施教
5.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諾倡導的教育起源論被稱為教育的()
A.勞動起源論
B.生物起源論
C.心理起源論
D.神話起源論
6.在教學中運用教學方法時,應從實際出發(fā)隨時調(diào)整,這體現(xiàn)了下列哪一特點()
A.創(chuàng)造性
B.綜合性
C.靈活性
D.教育性
7.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原則提出者是()
A.凱洛夫
B.布盧姆
C.赫爾巴特
D.贊科夫
8.提出結構主義教學理論,倡導發(fā)現(xiàn)式學習方式的教育家是()
A.瓦·根舍因
B.杜威
C.布魯納
D.贊科夫
9.提出“有教無類”教育思想與啟發(fā)式教學原則的大教育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莊子
10.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學》
B.《理想國》
C.《論演說家的教育》
D.《大教學論》
11.提出“掌握學習”理論的教育家是()
A.巴班斯基
B.布盧姆
C.瓦·根舍因
D.布魯納
12.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思想,其代表作是()
A.《合作教育學》
B.《教育過程優(yōu)化》
C.《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D.《教學與發(fā)展》
二、辨析題:l3~14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首先判斷正確或錯誤。然后說明理由。
13.知識多了,智力自然就提高了。
14.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指人的德、智、體、美等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
三、簡答題:l5~17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5.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意義有哪些?
16.班主任工作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7.簡述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作用。
四、論述題:l8小題。15分。
18.德育過程是一個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tǒng)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試論述這一基本規(guī)律。
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l9~30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9.注意的兩個基本特點是()
A.緊張性與集中性
B.指向性與集中性
C.指向性與選擇性
D.緊張性與選擇性
20.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觀察力
B.抽象思維能力
C.記憶力
D.創(chuàng)造能力
21.受過去經(jīng)驗與習慣影響而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tài)是()
A.定勢
B.變式
C.定義
D.同化
22.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記憶力
B.抽象思維能力
C.創(chuàng)造能力
D.觀察力
23.先學習的材料對后繼學習材料的識記與回憶的干擾是()
A.雙重抑制
B.前攝抑制
C.倒攝抑制
D.干擾作用
24.分析問題找出主要矛盾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
A.檢驗假設階段
B.明確問題階段
C.提出假設階段
D.提出問題階段
25.認知家庭作業(yè)的常用技術是()
A.精神分析法
B.當事人中心法
C.行為矯正法
D.理性情緒療法
26.動機水平適中有利于激發(fā)學習動機,這一結論來自()
A.強化理論
B.需要層次理論
C.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D.成就動機理論
27.下列心理學家中,屬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是,()
A.華生
B.羅杰斯
C.斯金納
D.弗洛伊德
28.記憶過程包括()
A.識記、保持和聯(lián)想
B.識記、再認和回憶
C.識記、保持和遺忘
D.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
29.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解答問題有啟示作用的相類似的事物稱為()
A.原型
B.問題情境
C.原型啟發(fā)
D.問題對象
30.醫(yī)生通過觀察、號脈、聽診診斷病情屬于下列哪種思維特性()
A.廣闊性
B.間接性
C.直接性
D.創(chuàng)造性
六、辨析題:31~3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首先判斷正確或錯誤。然后說明理由。
31.腿長、心臟功能好、肌肉發(fā)達都是體育運動所必需的,它們都屬于能力范疇。
32.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差不多是一回事。
七、簡答題:33~35小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3.如何積極地應付壓力?
34.簡述情緒和情感的關系。
35.知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八、論述題:36小題。15分。
36.聯(lián)系實際分析說明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參考答案及解答
教育學部分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D2.B3.C4.D5。B6.C7.D8.C9.Al0.Cll.Bl2.C
二、辨析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13.錯誤。要使知識的掌握真正促進智力的發(fā)展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1)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教學過程自始至終都應喚起學生積極的思維,啟發(fā)學生學習的愿望,引導學生學習的興趣,始終使學生處在一種對知識的追求狀態(tài)。
(2)從傳授知識的內(nèi)容看,傳授學生的知識應是規(guī)律性的知識。只有掌握了規(guī)律性的知識,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才能有已知推至未知,才具有真正的思維能力。而且也只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才需要理性思維的形式。
(3)從傳授知識的能量來看,在一定時間范圍內(nèi)所學知識的量要適當,不能過多。要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去思考,通過思考,促進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14.錯誤。因為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智力和體力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fā)展。
三、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15.素質(zhì)教育有助于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zhì),提高綜合國力;是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是實施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具體落實。
16.(1)作好個別教育工作;(2)同家庭和社會教育密切配合,同意各方面的教育力量;(3)作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和總結;(4)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5)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
17.(1)教材建設的突破;(2)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和教學效率;(3)擴大了教學規(guī)模;(4)教學組織形式的突破;(5)師生關系的突破。
四、論述題:l5分。
18.(1)品德的形成是學生接受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接受來自多方面的、廣泛的教育影響,既有校內(nèi)的、正式的影響,又有校外的、非正式的影響;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學校德育應在多方面教育影響中發(fā)揮主導作用。將多方面教育影響統(tǒng)一到教育目的上來,從而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合力,促使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
(2)活動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學生的思想是在活動和交往之中形成,并通過活動和交往表現(xiàn)出來的。
(3)教育性活動和交往是德育過程的基礎,但并不是任何活動和交往都能形成我們所需要的品德,只有根據(jù)德育目標和思想品德形成規(guī)律,精心組織、涉及、實施的活動,才能保證受教育者的品德健康發(fā)展。
心理學部分
五、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
19.B 20.B 21.A 22.B 23.B 24.B25.D 26.C 27.B 28.D 29.A 30.B
六、辨析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31.錯誤。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完成活動必需的心理特征。腿長、心臟功能好、肌肉發(fā)達等對體育活動任務的完成可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它們卻不是完成活動必需的心理特征。因此,它們不屬于能力的范疇。
32.錯誤。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雖然都是針對心理健康而采取的措施策略,存在著相同交叉方面,但他們也存在很大差別。對人的心理問題的處理,主要有教育模式和醫(yī)學模式兩種。前者側重心理的預防和發(fā)展,后者側重心理的治療和重建。按使用這兩種模式因素的多少,可區(qū)分為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三個層次和類型。即心理輔導對象主要是正常的個體和能夠接受輔導幫助的輕微心理健康障礙的個體,這些心理輔導對象應當是正在受著情緒困擾,或是有問題行為的;心理咨詢對象較多的有輕微心理問題;而心理治療則有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和障礙,甚至有較嚴重的心理疾病。
七、簡答題:每小題8分,共24分。
33.常用應對方法:①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②對壓力進行正確的認知評估,改變不合理觀念,通過有意地改變自己的認知來改變不適應狀況;③建立和擴展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通過社會支持來緩解壓力,相信在你需要時他人會給你提供幫助,使自己時刻成為社會支持網(wǎng)絡中一部分,不要讓自己孤立無助;④建立積極和諧的人格特征,自立、自信,知足常樂;⑤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加強體育鍛煉,培養(yǎng)多方面興趣。34.(1)情緒和情感的區(qū)別:①情緒通常與生理需要相聯(lián)系,而情感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lián)系;②情緒具有情境性和短暫性,情感則具有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③情緒具有明顯的外部表現(xiàn),情感則比較內(nèi)隱和深沉;④情緒發(fā)生較早,情感則發(fā)生較晚。 (2)情緒和情感的聯(lián)系:情緒是情感的外部表現(xiàn),情感是情緒的本質(zhì)內(nèi)容。
35.知覺有四大基本特征:(1)整體性。知覺的對象具有不同的屬性,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但人并不把知覺的對象感知為個別的孤立的部分,而總是把它們知覺為一個統(tǒng)一體。(2)理解性。人在感知事物時,能依據(jù)以往的知識經(jīng)驗,對事物進行加工處理,并用言語把它揭示出來。(3)選擇性。人所生活的周圍環(huán)境的事物是紛繁復雜的,人腦不可能同時感知它們,總是先把某一個或某一些事物作為知覺的對象。(4)恒常性。在知覺中,由于知識經(jīng)驗的參與,當知覺的某些條件在一定范圍內(nèi)發(fā)生變化時,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
八、論述題:l5分。
36.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問題情境;(2)定勢與功能固著;(3)問題表征;(4)知識經(jīng)驗;(5)情緒與動機狀態(tài);(6)個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