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書法:其人在儒俠之間

字號:


     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的學問與名氣是毋庸多言的,這只須看看他的幾個學生就知道了:音韻訓沽學家黃侃、汪旭初、馬幼漁,還有錢玄同、周氏昆仲……章門弟子,可以說是個個風標獨立,自成一家。過去有句老話叫“出高徒”,其實,有了“高徒”也一樣可帶出“”。
     章太炎的字早有書名,因其博通經(jīng)史,在小學上又享有盛名,所以他的書法尤其是篆書,樸茂古雅為人所稱道。大凡文字學家大都是兼擅書法的,如陳獨秀、錢玄同、羅振玉等。作為古文字學家的章太炎,所作篆書絕無錯字誤字,也不參雜摘文,講究字字合六法,筆筆有本源。他的哲孫章念馳先生說:“(先祖父)書法得益于深厚的小學功底,尤其作篆,不是單純追求字型趣味,而是注重文體符合六書……”太炎先生精研《說文》七十余遍,據(jù)說他在蘇州講學時,完全不編講義,不帶參考書,只憑口誦手寫,就能全文背誦《說文》和《爾雅》。所以,他的書法,多也是取自《說文》,并非像常人那樣從臨習漢魏晉唐人手,即使在他的行楷書中,也看不出哪路碑帖的影子。不過在多年前,承作家宋路霞女士美意,知道我愛好文人書法,便將一本臺北聯(lián)經(jīng)書局版的《章太炎篆書墨跡》移贈,而在該冊中的章氏墨跡,其篆法與《說文》又有所不同。如圖所刊的一頁作品,是章太炎先生書錄的魏微《述懷》,此種先秦文字章自說是“取自款識”,意即先秦銅器上的范鑄文字,故其筆勢蘊藉,線條圓融而得真味。沙孟海先生曾評章太炎的篆書是“自成體系,于錢太虛、鄧頑伯皆不同科”、為“古文字學別派”。錢太虛即錢站,頑伯則鄧石如是也,此兩位清代的篆書家,各為清麗與雄厚的兩種風格,而章太炎的篆書卻蹊徑獨出,與之均不沾邊也。
     盡管自成面目,然而章太炎卻并不要求弟子也學他的字。他曾對學生說“寫隸書要寫《石門頌》:魏碑要寫《鄭文公》;篆書不可不寫《天發(fā)神M碑》;先寫這放縱、有力之體,方能真正放得開,而后寫一些秀氣、圓轉(zhuǎn)之體,便可以收得住?!边@番話道出了學書法先放后收、敢于打破、才能確立的至理。